中華一朝,滿洲入主,國姓愛新覺羅氏,都順天(今北京),陪都奉天(今瀋陽)
(渡自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複核二〇二四年三月二九日 (週五)。 有模板/檔案變更等侯複核。

,女真愛新覺羅氏所建。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天聰十年,皇太極平漠南蒙古諸部,登極為帝,乃易國號為大清

大清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大清之旗 大清之徽
國歌:鞏金甌
大清之所在
大清之所在
國體: 君主制
元首 大清皇帝
總揆 議政大臣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
國都 赫圖阿拉、遼陽、盛京、順天府
國語 言︰滿語官話;文︰國文
用語 言︰滿語、官話;文︰國文
通貨 大清寶鈔、方孔錢
立國 明萬曆四十四年
努爾哈赤建後金
亡國 清宣統三年二月十二日
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宣統帝遜位
前後歷二百九十六年

順治元年李自成北京,明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逐自成、張獻忠並南明諸王,所至之處,屠戮甚重,又彊令薙髮易服

康熙元年,吳三桂弒永曆帝於昆明,南明亡。二十二年明鄭降,漢地盡歸滿清。

夫滿人令薙髮、易服者,欲盡毀華夏衣冠,以臣服漢民也。然諸烈士反抗不止,故行十從十不從之策。終清之世,漢民、邊民抗清不止;中葉以降,西洋諸國侵擾未已。迨宣統三年,民心思變,武昌起義,未幾清帝遜位,遂亡。自入主中原,凡十帝,二百又六十八年。

國號

 
光緒二十一年三國干涉條約,國號為大清帝國

諸說紛紜。一曰,處故地,屢南侵故。終之世,華夏皆戒慎於金。遂以同音異字之清為號焉;一曰,據五行說,明有火德。女真地處東北,周禮曰:「者青也。」合水為清。故號清者,取其水剋火之意,以主中原也;一曰,大清本非國名,蒙古謂大清者,尚戰之國也。

拉丁文謂「清」為Ch'ing。西元一九五八年漢語拼音制,定為Qing。然清末與列強締約,多稱中國,英文作China;亦作大清國,或大清帝國也。

帝系

在位 年號 陵寢 備考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追尊) 努爾哈赤
十一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
十八年 天聰[註 一]
崇德
昭陵 太祖九子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福臨 十八年 順治 孝陵 太宗九子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 六十一年 康熙 景陵 世祖三子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禛 十三年 雍正 泰陵 聖祖四子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弘曆 六十年 乾隆 裕陵 世宗四子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二十五年 嘉慶 昌陵 高宗十五子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旻寧 三十年 道光 慕陵 仁宗二子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奕詝 十一年 咸豐 定陵 宣宗四子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載淳 十三年 祺祥[註 二]
同治
惠陵 文宗長子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三十四年 光緒 崇陵 醇親王奕譞貳子
宣宗孫
穆宗族弟
溥儀 三年 宣統 獻陵 醇親王載灃長子
宣宗曾孫
德宗侄
嗣穆宗,兼祧德宗

初興

女真本為臣,明末,建州平定女真各部,努爾哈赤遂主女真,萬曆四十四年,叛明自立,號大金,史載後金。夫後金者,實大清之始也,故努爾哈赤廟號清太祖。初,太祖創制滿洲文,立八旗制,女真之所向披靡者,皆肇於此也。天命四年,破明軍於薩爾滸,遼東要地皆入後金,惟袁崇煥寧遠,太祖不能破,竟傷於明軍炮火。太祖崩,太宗立,用反間,計殺崇煥,遂盡得關外。又降漠南蒙古天聰十年,稱大清皇帝,易女真名滿洲,滿族遂得其名。

逐鹿

太宗崩,世祖立,明內患不止。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陷北京,思宗殉國,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破自成,時順治元年也。滿清遂都北京。入關之初,明祚續於江南,鄭成功亦據臺灣。清廷既擊自成,復遣兵滅南明,擒殺諸王。十餘年間,江南雲貴等,皆陷於清矣。

鼎盛

 
乾隆年間大清疆域暨藩屬[]

聖祖立,既平三藩,復降鄭氏、併臺灣,遂盡得漢地。定尼布楚約、平準噶爾噶爾丹世宗朝,平青海、定恰克圖約高宗朝,滅準噶爾、征回疆、外蒙古新疆西藏等,盡皆入清版圖。乾隆間,口逾三億,天下之民,三有其一。清武功所至,朝鮮琉球安南南掌暹羅緬甸廓爾喀哲孟雄不丹哈薩克布魯特浩罕布哈拉愛烏罕巴達克山乾竺特拉達克等,皆內附。

清承明制,立六部,開科取仕;編纂典籍,計有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以安漢民。又置理藩院,掌諸夷之政,復行改土歸流。世宗立軍機處,政事悉歸一尊。

初,太祖主女真,即奴役漢民甚。入關未幾,大肆屠戮,計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等,且彊行薙髮令,毀華夏衣冠,漢人多懷異志。清既平臺灣,興文字獄。凡剃髮、易服、圈地、佔房、投充、逃人,曰「清初六弊政」也。

中衰

高宗開邊,計有十全武功者,用兵不止;又有南巡六度、修四庫全書之舉,皆耗用甚鉅,致國庫空虛。帝暮年,軍機大臣和珅甚得其寵,富可敵國,朝野遂貪賄成風矣。高宗朝,川楚教亂起;仁宗朝,天理教亂京。及後太平天國舉事,歷宣宗、文宗、穆宗三朝,為禍之烈,為清開國僅見。鄉勇、團練既興,清廷惟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者,皆中興之名臣也。

外患

 
道光二十一年,中英水師穿鼻灣激戰

初,清廷患漢民私通臺灣,明令遷界禁海。至臺灣既平,禁令始弛。然清帝恐西洋諸國為患中國,遂行閉關鎖國之策。聖祖朝,通商止於四口;至高宗時,僅餘廣州一隅矣。時西洋諸國歷工業革命,工肆日興,國力日強,洋商囿於清廷所限,時思增商、闢埠;其中英吉利屢使大清,皆為商貿之事矣。然清帝既自詡天朝上國,亦以英人得寸進尺,欲行侵門踏戶之實,怒而不許。歷高宗、仁宗二朝,英使每覲見清帝,欲增通商,皆不得要領,華英積怨日深。

至宣宗朝,洋商以白銀入絲、錦、茶、瓷器諸物,每欲銷華以本國工肆、科技之物,皆曰奇技淫巧,興趣闕如。英商以白銀所失甚鉅,遂通以鴉片。鴉片者,吸之以煙,成癮極深,故需求日殷。清廷既患白銀外流,又恐民日羸弱,時思對策,弛禁、絕禁之爭不止。終遣林則徐欽差,馳赴廣州,厲行禁絕。英廷以中國行絕禁,並脅洋商具結,揮兵赴華,鴉片戰起,清軍敗績,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西洋諸國一躍而成列強,紛紛訂約增商,中國門戶漸啟,積弱日顯。

國門既開,華洋交流日深,矛盾益顯,尤以西洋傳教士赴華宣教,每遇官民所阻,遂啟教案之釁。西洋諸國每以洋人見欺,動輒以刀兵相加中國;尤以咸豐十年,英法聯軍破京師,劫燬圓明園,再訂割地賠款之約一事,辱國至鉅。有識之士,時思習西洋諸器物,以臻船堅炮利之境,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遂以中興名臣為首,辦洋務,興西洋工業。然政體不更,貪墨之徒,上下其手,水、陸軍紀廢弛,終未竟全功。

 
時局圖

末葉

清季,國土藩屬迭喪。計有越南,讓予法蘭西緬甸廓爾喀哲孟雄不丹等,陷於英吉利,西藏亦為英人染指。法、英亦各強租廣州灣威海衛香港新界外蒙古外滿洲、西北並旅順大連東清鐵路等,入俄羅斯掌中,惟左宗棠平回亂,新疆建省,遂得保。膠州灣德意志強佔。日本既得琉球,至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馬關訂,終奪朝鮮臺灣澎湖遼東[註 三]諸地。昔日蕞爾小國,蓋因明治維新,政令、兵事為之一新,遂得以自強,且敗天朝焉。列強各有所得,欲分中國以保其利,惟美利堅力主門戶開放,清遂得免瓜分之禍,然中國亦淪為半殖民地,任列強所魚肉。

初,穆宗立,辛酉政變起,朝政遂歸孝貞孝欽二后,尊為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行垂簾聽政;孝貞皇后既崩,朝臣悉聽命慈禧太后矣。甲午敗績,康有為梁啟超等士子上書德宗,計議維新,行君主立憲以圖強。新政百日,太后盡廢新法,誅六君子。至此,有識之民,皆思革命,欲行共和,以伸國權矣。

庚子之秋,義和團事起,清廷合之排外,致八國聯軍入侵,陷京師,太后、德宗西狩。清廷不得已,訂辛丑和約,賠四億五千萬兩,國計民生,陷於絕境,變法之聲,不絕於耳。清廷既患革命,終允立憲以應民情。惟所立內閣,滿人掌者過半,漢民忿懣愈加。時,孫文屢興革命,各省諮議局、江南新軍,多思革命以救國。辛亥年,革命黨人揭竿武昌,江南、嶺南、雲貴等地,紛紛響應,二十二省,獨者十七,皆使南京,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民國遂立,都南京,以西元一九一二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清廷無奈,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盡掌機要,以平革命。惟世凱陰使民國,立協議,逼宮清室,以換臨時大總統之位。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清帝遜位,民國遂舉世凱,易都北京,清亡。惟清室尊號、耗用等,仍按清室優待條件所予留。

政事

中樞

清初政事之裁奪,多有沿革。太宗、世祖、聖祖三朝,行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八旗旗主並皇族、宗族議後定讞。太宗仿明內閣制,置內三院;世祖時終易為內閣。然議政王大臣議決,毋須內閣票擬,逕付實行。後聖祖另置南書房、世宗復設軍機處,以奪二者之權。擬旨之外,凡大政、大獄、重臣之任免等,概由軍機處議後奏請上諭,政事遂悉歸皇帝矣。乾隆五十六年廢議政王大臣會議。至宣统三年行變法,仿西洋制,始行責任內閣,終撤軍機處暨舊內閣。

清雖承明制,行六部,惟中樞政令,凡大事者,概經軍機處付六部。夫中樞輔政者,都察院掌百官監察;大理寺掌刑獄複決;理藩院藩部諸事;翰林院主史、墨並科舉主考諸項;通政司主校閱內外奏疏;國子監主貢生、監生肄業;欽天監掌天文曆法也。帝室諸事者,宗人府主皇族宗室、內務府主宮禁、詹事府掌東宮事、太常寺掌宗廟、光祿寺掌祭貢、太僕寺掌車馬、鴻臚寺掌朝會儀節、太醫院掌宮室醫事也。

地方

 
避暑山莊麗正門題匾,右起書以滿五文。

清地方政事,咸直屬皇帝,置行省於漢地,並有東三省藩部

漢地,或曰關內、內地。清承明制,置直隷江蘇安徽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共一十八省,各設巡撫掌其司;然要衝之地,又置總督,轄一至數省。督、撫互不從屬,皆掌所轄之軍、民、刑諸事。省下設,再下置知府知州知縣各掌其有司。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惟甲午戰敗,日據臺灣,遂廢。

另滇、黔、桂、川、湘、鄂、隴諸地之異族,各置土司,文者屬吏部,計有土府、土州、土縣;武者屬兵部,計有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長官司。各職概以異族之長世襲,受印信,歸所在督撫、駐紮大臣所管。世宗時,行改土歸流於滇、黔、桂等地,設流官代土司;光緒、宣統之際,始行於川西、藏東矣。

而滿洲乃龍興之地,入關後,八旗留守盛京。康、雍、乾三朝,設將軍於盛京、吉林、黑龍江,從一品,下設專城副都統,駐各城,下轄總管領各旗。漢民、異族所居,分而治之,且禁內地漢民移駐,以區滿、漢之分。迨光緒三十三年,廢將軍,置東三省總督,轄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華北漢民移居者日增。

藩部者,始於太宗降漠南蒙古,置蒙古衙門;嗣後國土日張,所轄邊民日增,遂改設理藩院,總理蒙古各部、新疆青海西藏,並西南土司諸事。理藩者,中樞掌轄之權也;然各族內大小事宜者,概由之。至清末,列強環伺,光緒十年新疆建省;內地十八省、東北三省並新疆,合稱二十二省。

滿漢各半

清之官制者,滿、漢各半也。自中樞至下定制,滿、漢員額均等,以滿制漢,保滿清江山焉。各級俱置滿官、蒙官、漢軍、漢官諸員額;漢軍、漢官者,八旗漢人也。凡遇出缺,非同族者不得候補。督、撫之數,俱從滿、漢各半之制;惟知府以下諸官,多用漢人矣。

兵事

陸軍

清初採八旗軍制,設滿、蒙、漢軍八旗,另建綠營以輔之。綠營者,以明官兵重編,散之各地。清入關後,承平日久,八旗子弟沉迷逸樂,軍紀廢弛;兼之所役不及綠營,生活窘迫,戰不能用。聖祖平三藩亂事,惟賴綠營以竟其功矣。至乾、嘉之世,綠營又不堪用。高宗嘗閱綠營,其軍所示者,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高宗、仁宗朝,白蓮教苗族為禍,惟賴地方各建鄉勇,以平亂事。夫鄉勇之供給,出於本鄉;事平,則各有所歸,彼若為流民者,食不裹腹,亦終成盜匪也。太平天國亂起,曾國藩李鴻章另組兩軍,亦皆鄉勇。地方軍權不復制於軍機處,亦啟民國軍閥割據之端也。

甲午戰後,朝廷始組建新軍。光緒二十年,胡燏棻用德意志教官,編練新軍於天津馬廠,後移師小站,曰定武軍。越明年,袁世凱掌定武軍,師從德、日,改曰新建陸軍。新軍屢有擴編,建軍十一年,終成北洋六鎮,一鎮轄步、馬、炮、工、輜共二十營。至宣統三年,計有鎮十四、混成協十六、禁衛軍協二,並標、營若干。

水師

初,清軍僅長於騎射。世祖襲明制,置水師於沿海各省。清初厲行海禁,以絕明鄭之助,水師僅資巡防。至仁宗朝,東南海盜為患,始思強水師以振海防。至宣宗,鴉片戰敗,清水師之弱,西洋之船堅炮利,世所盡見。同、光年間,始行洋務,建海軍。光緒元年,北洋水師肇建,十四年始成,天下序八,亞洲居首[],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諸水師中至強者。清法戰爭起,南洋、福建水師,多有折損;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盡墨。嗣後,重建北洋水師,並併南洋、福建、廣東水師,置為巡洋艦隊長江艦隊

貨殖

通貨

清承明制,貨殖通商,凡稅賦、八旗供給、通外商等,以交付;國內通貨,以銅鑄幣,圓形方孔,又曰制錢。文宗朝,發户部官票大清寶鈔者,即各以銀、制錢為本也。至光緒十五年,廣東始鑄銀元,中鑄龍紋,人稱龍銀、龍洋。宣統二年頒幣制則例,定銀本位,一統成色,每枚計庫平銀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厘。翌年始鑄大清銀幣,惟辛亥革命起,未果。

農桑、人口

夫中國口數,於北宋已逾億。至明末葉,幾達二億;萬曆二十八年億五千萬[]。明末清初,流寇、入關、剿寇、滅南明諸王、三藩作亂,兼之飢饉、瘟疫故,至順治末年,口數十去其四[]。至聖祖平三藩、取臺灣,歷康、雍、乾三世,休養生息,又得新進農桑之物,以作口糧,計有占城稻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口數屢增不止。康熙二十四年,口復億餘;高宗季,逾三億[];迨道光十四年,達四億[][]以降,亂事、天災頻仍,去國者日增。宣统三年,查戶數計有九千二百六十萬餘,口數三億四千萬有奇;惟後世推算,口數當至四億三千萬[]

聖祖敕令永不加賦、攤丁入地,以遏兼併土地,兼促工肆。然查冊不清之弊,高宗之世日彰。三十九年,鄂東天災,所賑口數竟逾戶籍所載,始查明縣吏敷衍上報。帝大怒,責各省督撫清查丁口;四十一年,行保甲制,口數之報,終趨嚴實,至道光年間亦然[][一〇]

 
高宗以降,華人去國圖。

明末清初,戰禍不止,尤以獻忠,致三百萬口僅餘八萬,清廷遂行湖廣填四川之策。東北龍興之地,置柳條邊奉天,禁關內漢民北遷,然鋌而走險者不絕。咸、光之世,清廷患俄、日覬覦東北,禁令始弛,日俄戰後,令盡撤矣[一一]。閩、粵沿海,山多地狹,移居海外者,絡繹於途。清取明鄭前,臺灣已獲民十餘萬。清初厲行遷界、禁海;既降臺灣,則禁民遷島,以絕事端。至牡丹社事發,日本兵臨,終允移民居臺。日佔臺前,移民已逾三百萬[一一]。明代以還,閩、粵之民,移居暹羅馬來亞印尼等地者甚眾,更建蘭芳共和國婆羅洲。鴉片戰後華民外移者日增,多居於東南亞、西美利堅加勒比海諸島也[一二]。清季,海外華僑計有七百萬[一一]

稅賦

康熙朝,社稷日定,然戶冊不清,地少反而多徵,貧者不堪重賦,相率逃亡,故丁、地載冊之增,概不符實[一三]。康熙五十一年,詔曰: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絕暴斂;又採攤丁入地之策,併丁稅地稅。是故流民不患稅負之重,地主則賦增,以緩兼併,兼促工肆[一四]。然賦制不更,至鴉片戰後,流弊叢生,尤以白銀外流,銀日貴而錢、穀日賤,納銀之責,加諸百姓,貧者愈貧,國勢由是日衰。

商事

清繼明代,民間手作大盛,尤以綿諸業為最。鐵者,冶煉為具,以供農事也。初,敕令遷界,行海禁,銀不得入,由是銀荒穀賤,殷實者相繼破落;至鄭氏降,復界,海禁令緩,漸有起色。

至承平日久,商肆日盛,典當之業遂興。時亦有錢莊、銀號,代存款項;票號者,客存以款,兌以會票,往來南北,由是者票號則行匯款之業[一五]晉商徽商等,與皇族過從甚密,又多捐納,故亦云參預官銀之往來也。

洎於乾隆,食貨富於南而輸於北,由廣東佛山鎮至湖廣漢口鎮,不特廣東一路。由湖廣漢口鎮至河南朱仙鎮,則又不特湖廣一路矣。[一六]

  1. 大清皇帝即位改元崇德
  2. 然改元「祺祥」未幾,辛酉政變起,遂改元「同治」,棄「祺祥」。
  3. 同年,、德、法三國逼還遼。逾數年,日俄爭戰於滿洲,俄敗而日勝。光緒三十一年,日本終得旅順大連南滿鐵路

  1. 《中國歷史地圖集》:三十五:清代疆域图
  2. 《嘉慶朝東華錄》,卷七,嘉慶四年正月。
  3. 王雙印《甲午戰後中國海軍近代化建設述論》。
  4.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頁二六二。
  5.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二六三。
  6. 《清實錄·高宗實錄》。
  7. 《清實錄·宣宗實錄》。
  8. 八點〇 八點一 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復興崗學報(二〇〇四年,第八十二期),頁三八五至四一四。
  9.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七章 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頁一二二。
  10.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六十三。
  11. 一一點〇 一一點一 一一點二 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七章: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頁一二二。
  12.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8 內部危機〉,頁二一一。
  13.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學生書局(一九八五年),頁六十九。
  14. 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
  15. 張研:《中國史研究叢書9—清代經濟簡史》;雲龍出版社(二〇〇二年),頁二二七至二三二。
  16. 乾隆中葉,《祥符縣誌》載:食貨富於南而輸於北,由廣東佛山鎮至湖廣漢口鎮,則不止廣東一路矣。由湖廣漢口鎮至河南朱仙鎮,則又不止湖廣一路矣。
聲音動静,具錄於維基共享︰清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