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
簡述
纂天地之間,太極判而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太極理也,陰陽五行氣也。理必寓乎氣,氣不離乎理。故天一生水,天三生木,天五生土,三者皆陽之所生;地二生火,地四生金,二者皆陰之所生。析而言之,為五行;對而言之,為二氣。
陰陽之分,天陽而地陰,日陽而月陰,春夏陽而秋冬陰,東南陽而西北陰也。然晝則天地皆屬陽,夜則天地皆屬陰,春夏則天地日月皆陽,秋冬則天地日月皆陰,東南則四時皆陽,西北四時皆陰。譬之手焉,左陽右陰,不可易也。而左右仰皆陽,覆皆陰。仰覆熱皆陽,寒皆陰。
五行者,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本未嘗相離也。
其質形於地,是以潤下之水、炎上之火、曲直之木、從革之金、稼穡之土。其神運於天,則為春夏秋冬。土寄旺於四季而名曰沖氣。
其質存於人身者,為肝、心、肺、腎、脾。其神舍於人心者,為仁、義、禮、智、信。質者,其粗也;神者,其精也,亦未嘗相離也。
五行相生相剋,相生,乃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則乃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
發展
纂《尚書》【洪範】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始有五行之說。後《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亦從。
總述
纂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季夏 | 秋 | 冬 |
五時 | 平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夜半 |
五節 | 春節(正月初一) | 上巳(三月初三) | 端午(五月初五) | 七夕(七月初七) | 重陽(九月初九) |
五星 | 歲星(木星) | 熒惑(火星) | 鎮星(土星) | 太白(金星) | 辰星(水星)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情 | 怒 | 喜 | 欲 | 悲 | 恐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無名指 | 小指 |
五感 | 目 | 口 | 皮膚 | 鼻 | 耳 |
五覺 | 色(視覺) | 味(味覺) | 觸(觸覺) | 香(嗅覺) | 聲(聽覺) |
五液 | 泣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金 | 金 | 銀 | 銅 | 鐵 | 錫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臭 | 羶 | 焦 | 香 | 腥 | 朽 |
五味運行之所在 | 筋 | 骨 | 肉 | 氣 | 血 |
五事 | 貌 | 視 | 思 | 言 | 聽 |
五獸 | 青龍 | 朱雀 | 黃麟 | 白虎 | 玄武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雞 | 豬 |
五蟲 | 鱗 | 羽 | 裸 | 毛 | 介 |
五果 | 李 | 杏 | 棗 | 桃 | 栗 |
五穀 | 麻 | 麥 | 稻 | 黍 | 豆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五常 | 仁 | 禮 | 信 | 義 | 智 |
五經 | 詩經 | 禮經 | 春秋 | 書經 | 易經 |
五政 | 寬 | 明 | 恭 | 力 | 靜 |
五惡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祀 | 戶 | 灶 | 霤 | 門 | 井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未·戌·丑 | 申·酉 | 亥·子 |
農曆月份 | 正月至三月 | 四月至六月 | 三、六、九、十二月 | 七月至九月 | 十月至十二月 |
另看
纂據
纂- 《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五行部·彙考·周書洪範
- 《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乾象典》·陰陽部·總論·陰陽五行八卦
聲音動靜,具錄於維基共享︰陰陽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