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者,化學元素也,符號Cu,原子序廿九,屬過渡金屬五金。歷朝用以鑄,所耗甚廣。《史記》【平準書】載:「言金屬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赤金即銅也。其原質色紅棕,俗謂紅銅,亦稱紫銅。與他金合,則為青、白諸色,鏽則綠。性能伸展延長,可壓之為板,抽之為絲,傳熱、電之能唯亞於而價廉,故常用以製鍋及電線等物。

產地

 

多產於山中,曰銅山。穴山而攻,置為銅坑,凡銅坑所在有之。《山海經》曰:「出銅之山四百三十七。」以吐蕃為最盛,今供中國用者,半出於三地。湖廣為次之,其大冶陽新石菉之地,多產美礦。餘者散佈,見於新疆天山阿舍勒,黑省多寶山安徽銅陵。境外如美利堅智利諸國,皆有盛產,近世自海舶來,而貿於東南。

開採

凡礦出銅山者,夾土帶石。穴鑿數丈得之,有銅砂在內,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如鍮石、姜。有礦皮包其外,狀如姜石而有銅星,名銅璞。淘冼去其土滓,然後入爐煎煉,其熏蒸傍溢者,為自然銅,亦曰石髓。棄物再冶,仍有銅液流出,故可反復煎煉之。

出山與出爐但有紅銅,然以爐坩石或參和,可轉色為黃銅;以砒霜等藥混煉,可得白銅;與礬、硝等藥製煉,可得青銅三者,各有妙用,不復累述。

冶煉

依銅質而擇冶術,若有礦不雜者,洪爐單煉即可,其法如下:取煤炭百斤碾為粉,鼓風灼入爐內,以瓦罐載銅十斤,繼而添爐坩石六斤,並坐於爐內熔化。後因爐坩石煙盛,有飛損,改用倭。每紅銅六斤,入倭四斤,先後入瓦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黃銅

礦若有與同體者,其煎煉爐法如下:傍通高低二孔,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又有東夷銅,其托體銀礦內,入爐煉時,結於面,銅沉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