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中華民國國父 (1866–1925)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字載之,號逸仙,本號日新,幼名帝象,譜名德明,通稱中山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人也,同治五年十月初六生。父道川,嘗業裁縫於澳門,後鄙其奢,復歸田園。母楊氏,蓋名媛也。長兄,字德彰,業商於夏威夷檀香山,閒兼力農。次兄早逝,文其季也。

孫文像

幼嘗力田作,後就學村塾。終日朗誦《三字經》,悶然厭之,乃求解於師,其師駭然,反責其離經叛道。年十三,遠赴檀香山求學,目其地之善,不論何事,咸勝中國,遂欲法之以救國。入耶校,同學多蔑視之,遂剛柔並濟,卒服眾生。越三年,卒業,成績冠絕。復易校再,卒隨兄返國。

及歸,村民爭逆之。文所論說,舉凡濟世安民者,無有不服。然鬼神之事多甚,文憤之,遂破其像,村民無知,責而斥之,卒去鄉。旋至香港,入拔萃書院肄業,翌年轉入皇仁書院。時值清法大戰,清勝而不勝,文始決亡清而立民國之志。及至卒業皇仁,遂入廣州博濟醫學校,交鄭士良。士良交遊甚廣,遂籍其力,羅致有志之士,革命之勢初成矣。甫一年,思香港之自由,遂復赴港,入香港西醫學院,今香港大學也,交陳少白尢列楊鶴齡三人,昕夕往還,相依甚密,所言咸為革命之事,友人遂戲稱為「四大寇」。適遇同邑陸皓東,曉之以理,皓東卒服。年二十七,卒業,復冠全校。

懸壺澳門廣州間,富者取資,貧者施予,遂名世。陰營革命之業,遣士良群諸英傑,復與皓東北遊,探清廷之虛實,並深入武漢,觀長江之形勢。赴京之時,嘗冒險詣李鴻章,密陳滿清之腐敗,說之革命,然不得要領。

已而甲午敗戰,舉國震驚,有志之士,無不求變。文遂赴檀香山,創興中會,欲合華僑之力,興革命之大業。不圖風氣未開,人心錮塞,鼓吹數月,鮮有應者,惟鄧蔭南及其兄德彰二人,願傾家相助矣,他親或有微助,然不足道哉。文既始興中會,仍上書李鴻章,望不動干戈而救國,卒無覆,革命之志遂堅。

文復擬赴美洲,揚革命大業。適上海同志宋耀如遺書,陳甲午敗戰後,清廷勢危,革命時機已至,促其歸國。文遂返香港,陽開乾亨行營商,陰圖起義之事,欲襲廣州,復引兵北,卒覆滿清。所謀也,兵分三路,汕頭、江西、香港,相與接應。既而事洩,遂敗,黨人多有就義者,尤先皓東,文贊之「為中國共和革命犧牲之首人也」。已而亡走香港,復至日本,去辮易服,時年三十。清廷官報,咸詆之曰汶,夫汶,玷辱也,意同盜賊。光緒二十二年,復赴檀島,惜因新敗,和者鮮矣。遂至美洲,欲得新力,豈知其地猶甚,幾無人和。幸而其地華僑,立有洪門會館,蓋洪門者,創於季遺老,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然事過百年,後多忘之。文遂曉以大義,告其先世之念,卒喚醒其志。然清廷深病之,下詔緝捕。

孫文遺康氏書,言勢危,亟求救

八月廿五,文赴英國,先至波德蘭,詣其師康德黎,復舍葛蘭旅店,日遊覽諸處。康氏嘗戲曰,其舍近清使館,當防之,免受其害,文一笑置之。然於九月初五,清使館遣人偽文之同鄉,誘而囚之。既遇難,知必死,遂修書數封,繫以銅錢,擲之窗外,欲得救,然咸為使館所得,無果。幾萬念俱灰之際,見一僕,異乎他人,當為基督徒,文遂訛奉基督,稱清廷因而擒殺之,遂得其助,遺康氏書。康氏閱而大驚,乃告知英廷,佈之諸報,清使館無奈,遂釋文。

見釋以降,客舍歐洲,凡二年,考察風俗,學識益富,遂創三民主義。三民主義者,民族、民權、民生也,蓋經世濟民之法耳。復去歐赴日,會其高官志士,始得其助。時自署中山樵,以避清廷謀害,後遂以中山名世。然該地華僑萬餘,應革命者,竟無數人。適康有為梁啟超之輩,保皇而非革命,和者甚眾,革命之勢幾亡。為拯之於既倒,乃命陳少白回香港,創《中國報》,揚革命之義;命史堅如入長江,以群志士;命鄭士良在香港立會,禮賢下士。歷數年,卒復興革命之業。

庚子之秋,義和團事起,清廷合之排外,終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光緒帝西狩,文以為機不可失,遣鄭士良至惠州,相機起義,初屢敗清軍,不圖日本易閣,迎合滿清,妨礙革命,革命軍卒因彈盡糧絕而敗。時史堅如亦謀炸兩廣總督德壽之署,卒不能成,反見擒就義。

革命雖再敗,時勢異也,八國聯軍之役,清廷威望掃地,民心思變。留日學生,多有和革命者。三十一年春,文復赴歐洲,會盟有三,在比利時德國法國之京。夏,復至日本,黃興宋教仁等逆之於東京富士樓,大會同志,立同盟會,明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並議定中華民國之名。不數年,與者逾萬。

同盟會既立,文命胡漢民汪精衛陳天華等辦《民報》,延章太炎為撰述。先是戊戌政變,康有為、梁啟超等亡走海外,作《清議報》,後易名《新民叢報》,大倡保皇,非議革命,敵視《民報》。幸而民心多向革命,他國亦多同情之,清廷逼害雖甚,然革命之勢,已莫之阻也。

其後十數年,屢有起義事,潮州黃岡惠州七女湖安慶廣西鎮南關欽州雲南河口、廣州新軍等,然咸敗北。縱事難若此,文無氣餒,大會同志於檳榔嶼,向舉世募款數萬,眾雖窮困,仍悉力為之。其時東亞南洋諸地,多拒文至,遂之歐美,以揚革命之業。

檳榔嶼之議,蓋定庚戌年三月初,起義廣州,黃興為帥。本擬兵分十路,後因溫生才孚琦,清廷戒備益嚴,起事遂延至月終,簡為四路。三月廿九,義師八百攻兩廣總督衙門,欲生擒總督張鳴歧,不圖其逸,卒因寡不敵眾而敗,興僅以身免。後同盟會人潘達微殮之,得屍七十二,合葬於紅花崗,蓋因黃花之名更優,遂易名黃花崗,世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廣州起義再敗,黨人遂轉謀武漢。七月,四川保鐵路事起,清廷調湖北兵西,湖北遂空。八月中旬,謀事幾定,然因火藥失事,事機洩漏,名冊為清軍所得。十九日,新軍中人熊秉坤蔡濟民等相繼起義,以文為號召,他國領事聞之,紛表中立。湖廣總督瑞澂亡走,藩司連甲、統制張彪,亦隨之逸。起義既成,推黎元洪為都督,保境安民,復圖進取,不數日,連下漢口黃州沔陽州宜昌府沙市襄陽湖北遂光復。後數月,南方諸省,多響應之,去清而立。清廷雖遣重兵攻武漢,復得漢口、漢陽,然大勢已去,復為袁世凱所脅,宣統帝卒退位,中華民國遂立。文後言曰︰「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不走。……以當時武昌之新軍,其贊成革命者之大部份,已由端方調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祇礮兵及工程營之小部分耳;其他武昌之新軍,尚屬毫無成見者也。乃此小部分以機關破壞而自危,決冒險以圖功,成敗在所不計,初不意一擊而中也。此殆天心助漢而亡胡者歟!」

孫文親書「天下為公」

武昌首義時,文在美國哥羅拉多省典華城,得知事成,本欲返國,親上戰陣,復思當世革命,外交為上,而其時海外諸國,首重英國,故之英國,說其止貸清廷,改助革命,事成而歸國。十一月初十,十七省代表齊集南京,舉文為臨時大總統者,有十六耳。並納陽曆,以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民國元年元月元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中華民國始建。然本為同志者,多因得勝而塞,僅爭執於總統、內閣制,而忘革命之本,文所倡軍、訓、憲三段論,幾無人和。文遂求去,許袁世凱之求,讓位於彼,以令清帝退位。二月十二日,宣統帝退位;翌日,文亦請辭,薦袁世凱代之。復週遊諸省,教育共和真諦,旋任全國鐵路總辦,以增往來之便。文時年四十七耳。

革命既成,文亦下野,同盟會人宋教仁遂易之,組國民黨,力爭共和。然袁世凱深病之,遂遣刺客,殺宋教仁,舉國震動。文即號召起兵,然黨人多欲按律審之,袁氏終得脱,並破壞共和。黨人如夢初醒,方起兵,然為時已晚,悉為袁氏所破,史稱「二次革命」,文亦亡走日本

既而文組中華革命黨,以重召革命本意。五年,袁氏篡國稱帝,國人莫之服也,文遂圖攻肇和,卒敗。然勢已在文,蔡鍔起兵雲南,旋為舉國響應。袁氏眾叛親離,卒黯然退位,未久卒,史稱「護國之役」。

袁氏既卒,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然內閣總理段祺瑞欲籍外力,以固權位,遂議請向德國宣戰,國會非之。段氏復逼解散國會,黎氏遂免其職。諸省督軍聞之紛叛,黎氏遂延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豈料勳乘機復辟清室,解散國會,舉國痛之,紛出兵討逆。終段氏勝,勳亡走荷蘭公使館,黎氏引咎辭職。段氏既當國,向德宣戰,國會無復。文遂暫立國會於粵,任海陸軍大元帥,欲起兵護民國約法。然卒因陸榮廷莫榮新等諸軍閥所礙,事竟無功。復去職,赴上海,潛心著述,草創《建國方略》。

已而陳炯明敗陸氏,迎文返粵,任非常大總統。後粵軍攻桂,勝,文遂至桂林,圖北伐大業。然陳氏私心起,陰通吳佩孚,謀獨主廣東,斷文供給。文不得已,易駐韶關,出師北伐,幾下全贛。然陳氏於斯時叛,文初不信,後大敵當前,倉皇亡走。親將水師反攻,無果,遂至上海,以圖後著。陳氏之據廣東,倒行逆施,民心大失,文乘時號召反攻,東南諸省咸應之,卒破陳師,光復廣東,文復任大元帥,時年五十八。

先是八年時,文易中華革命黨名,復為中國國民黨,及至十三年,大會黨員於廣州,重定志向,務求有始有終,不重蹈排滿、倒袁、護法諸役之覆徹。復佈《建國大綱》,以黨建國,行軍、訓、憲三段立國之法。已而立黃埔軍校,命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輔之,練兵致公,蓋其時兵賊不分,黃埔之兵,誠大異也,才德威武,頗有孫武遺風。若夫共產黨肇興,其念雖異,文為大局,乃容之,曰「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共圖北伐。

秋,整軍北伐,陽命許崇智、蔣中正、胡思舜譚延闓樊鍾秀出兵,陰遣焦易堂于右任等結胡景翼馮玉祥孫岳等諸北將。時英國人懼北伐成,中國復強,謀阻之,卒不能成。俄得馮玉祥之助,北廷之曹錕吳佩孚等,或敗或走。段祺瑞見事危,邀其北上,共商國是,文欲和平統一,遂允之。取道日本,並宣《大亞洲主義》及《日本應助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二論。十二月初,抵天津,旋病重,延醫數月,復至北京,卒罔效,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卒,年五十九,葬南京紫金山,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

先後凡二娶,原配盧氏慕貞,生一子、並生二女,次女早夭,三女名琬。繼配宋氏慶齡,無子。別有日本籍妻大月薰,生女宮川美富子。

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國民政府函開「本黨總理孫先生,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凡我國民,報本追遠,宜表尊崇」,通令全國,尊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 胡去非著《孫中山先生傳》
  • 《國父年譜》下冊第一六一九頁
名言精句,具錄於維基語錄︰孫文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孫文
聲音動静,具錄於維基共享︰孫文

 
收錄完備,文辭可觀,堪稱卓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