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檢查二〇二〇年一〇月三日 (週六)。 有 三 筆待審核的變更等侯審查。

中國國民黨,謀政於中華民國光緒二十年秋,孫文興中會檀香山美利堅夏威夷州府也。後次第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迄今百載有奇。

中國國民黨黨旗
中國國民黨黨徽

肇建之初

西曆一八九四年一十一月廿四日,孫文暨永和泰號經理劉祥、卑涉銀行經理何寬,置商會於檀香山,曰興中會。以劉、何分掌正、副,以總其事;所圖者「振興中華,挽救危局」也。凡入盟者,皆舉右臂,指天為誓,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又一年,定總會於香港,乃易其誓曰:「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一八九五年二月廿一日,孫文暨舊識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等,會楊衢雲香港,並併其輔仁文社,定曰興中會總會,故檀香山者易為支會,以黃詠商總攝其事。又以「乾亨行」為號,置行址於香港中環士丹頓街十三號,以避耳目也。設總辦、協辦、管庫,又置董事十人,並華、洋文文案各一。各會眾所繳「會底銀」仍為五銀元;又發「銀會」股票,定價十銀元,俟開國之日,每股本利共償一百,以招資本也。

一八九五年十月十日,時值陰曆八月廿二日,訂陰曆九月初九,舉事於。擬舉楊衢雲為會長暨合眾政府之「伯理璽天德」,即大總統也;又以孫文為秘書。然事機洩密,陸皓東身陷囹圄,慷慨就義,英府為清廷所迫,令楊、孫去港。秋,清廷駐英吉利公使聞孫文倫敦,施計囚之,為孫氏居英友人所破,史曰「倫敦蒙難記」。

一九〇〇年一月,楊氏辭會長,薦孫文自代。十月,舉事於惠州,唯日本反覆,外援闕如,遂失其利。翌年初,楊氏竟遇刺於香港中環。

一九〇五年七月卅日,併華興會暨光復會等,曰中國同盟會,以孫文總理之,定四綱,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嗣後孫氏以易通外援,舉事凡八次,計有潮州黃岡舉事、七女湖舉事、防城舉事、鎮南關舉事、欽廉上思之役、河口舉事、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事者,合首義並惠州起事,曰「十次起義」。雖每戰皆北,唯革命之義,深植人心,遂得共進會、文學社起事於武昌,時西曆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也。各省響應,獨者十一,翌年元旦皆聚會於,定是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迨二月,袁世凱迫清帝退位,中華民國總統世凱,遷都北京,清祚遂亡。

民國初立

民國元年八月,同盟會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暨共和實進會,曰國民黨,孫文為理事長;翌年國會選舉,得席次居首。三月,代理事長宋教仁遇刺。七月孫文舉事,曰二次革命,為袁氏各個擊破,孫氏亡日本。十一月四日,世凱以國民黨暨同黨之國會議員陰結李烈鈞起事於,遂行《通令》解散之,復去其黨議員之務。又有《告誡國民黨人令》,曰:

……國民黨之所謂黨略,大率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奪權利之實。凡可以逞其野心者,雖滅國亡種,荼毒生靈,亦所不惜。其運動方法,或以利誘,或以威嚇,或以詐取,務使同種之人,互相殘害,而自為狡兔三窟之謀。其鼓吹之術,或以演詞,或以報紙任意造謠,顛倒黑白。利用一般思想單簡之青年,一入彀中,即為所賣,附和煽亂,至死不明。此等鬼蜮行為,即個人尚不能立身,遑論治國?

中華革命黨暨中國國民黨

三年七月,孫文另聚眾於日本東京,曰中華革命黨,自任總理。唯黨眾指誓,竟獨以孫氏為一尊,黃興慨然求去。五年,袁氏稱帝未果,尋病終,故國民黨有志者皆復國會。

六年,張勳復辟,段祺瑞討伐之,國會廢而未復。孫文遂召元年國會議員至粵,以粵、桂省軍為政府,舉孫文為大元帥,號曰護法,以抗北京。唯粵、桂武人擁兵,孫文不得志,遂去粵赴。八年十月,孫文易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復為總理。九年,陳炯明敗桂軍,擁孫氏回粵。唯孫、陳政見不合,多生齟齬,蓋孫氏欲北伐,以行中央集權;而陳氏則以聯省自治為號,欲安一省以圖存,進而撫和他省,以定天下也。

十一年六月,北京徐世昌棄總統職,炯明以孫文食言,欲求文去非常大總統職;文以炯明反叛,令奪其帥,炯明竟率兵相攻。八月,孫氏赴滬,始思再易國民黨組,以臻忠誠。

聯俄容共、寧漢分裂、北伐

十一年八月,孫文以保外蒙、促平等為綱,聯絡蘇共;蘇俄亦允助建黨軍,以期北伐;十二年,《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出,仿蘇共以建黨、軍,又納中國共產黨人,曰聯俄容共。十三年六月,始建黃埔軍校,以蔣中正為校長,徵訓士卒。八月,商團事變平。翌年二月孫文薨,即以黃埔師生編師,曰國民革命軍,奉中正為總司令,即東征炯明;七月,復以軍政府為國民政府

十五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取武漢,國民政府北遷離粵。十六年,革命軍奪南京。四月,蔣氏以共黨控制國民黨,厲行清黨於滬,再立國府於寧,寧漢分裂起;至七月漢府亦分共,翌月蔣氏下野,國府遂合一於寧,國共由此而分。十七年,蔣氏復總司令職,黨軍復力行北伐,又合馮玉祥閻錫山之師,繞避日本於魯,合圍京、津。張作霖敗走奉天,遇刺而亡;子學良命東北易幟,北伐遂終。

中原大戰、剿共、抗日

國府初立,國民革命軍即合粵、桂之力,敗唐繼堯,北進長江,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等皆有功焉。至寧漢復合,又得馮、閻之助,終敗張作霖。唯各路以己居功,不服中央調度;又因裁軍意見相左,內訌遂生。民國十八年三月,蔣桂戰爭起,歷三月,桂系不敵,李、白、黃敗走海外。至五月,馮系反戈失利,為閻所囚。唯桂系暨汪兆銘、並馮之西北軍、閻之晉軍等,皆欲倒蔣,圖於中取利,竟合而為一,另立中央。十九年各路並起,蔣之中央軍北阻馮、閻,南拒桂軍,皆能勝,屢奪中原要地。後東北軍張學良通電擁中正,入關取平、,閻、馮下野,避走海外。中原大戰自五月馮氏起兵,至十一月而終,唯中共亦因之乘時而興。

初,孫氏行聯俄容共之策,以俄為師,改國民黨為一列寧式政黨,以黨領政、軍諸事,遂得俄人之火器供給,得敗北洋諸路。唯黨部或有以中共蓄異志者,時思清黨,尤以西山會議派為甚;中共得蘇聯之令,亦以國民黨之名,欲驅泰西諸列強,行共產革命事。十六年,南京清黨,汪氏亦行分共,共黨遂舉事於南昌、武漢、廣州諸地;十七年四月,毛澤東朱德會師贛省井崗山。中原大戰終,中正得其力,聚中央軍圍紅軍。自十九年十一月首攻起,蔣軍四戰皆北;至廿一年十月,始逐紅軍。廿五年十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至陜北延安,中央軍鞭長莫及,中正遂親至西安,令張學良、楊虎城攻紅軍,時日本已奪東北,學良失其根基,時思光復,遂合虎城之力,幽禁中正,號曰兵諫。中正允止剿共,一致抗日,張、楊乃釋之。

廿六年,七七事變起,中正以國難當前,合各派之力,胼胝抗日。時汪兆銘懼於日本兵威,竟欲媾和日本,遂得去黨於廿八年,汪氏亦赴寧,另建國民政府,以助日抗渝府。抗日本舉國大業,唯國、共兩黨,相互傾軋,至三十年一月,終兵刃相見,至此不復相合。

國共內戰暨遷臺

三十四年,日本敗,二戰終。共軍已得兵卒百五十萬,又蒙蘇聯移交日軍兵械,已建其基於東北、華北也。國府、中共屢有和談,然俱互猜疑,且各有收拾河山之心,終重啟兵釁。三十五年,烽火大盛,國軍屢有斬獲,唯共軍力抗。四月,國府始行憲,且摒中共於外。至翌年九月,共軍始行反攻;三十七年秋,三大戰役終,國軍喪師百五十萬,盡失江北。三十八年,共軍渡江,陷寧、滬;民國屢遷都華南、西南諸城,終播遷臺灣。至翌年四月,中共盡得大陸。

臺灣兩蔣時期

初,國府得臺灣,即因治臺軍警橫行,民怨不止;至三十七年,竟致二二八事起,臺民憤懣日加。三十八年國府赴臺,即因中共稱兵脅於金、馬,徐圖臺灣,厲行戒嚴、黨禁,以一己行專政,政、軍、公、教俱為黨所控,遂得掌重器凡五十一年。時臺灣號曰自由中國,嘗力拒中共攻金門,俟韓戰起,又得美軍之助,唯失聯合國席位於六十年,邦交日弱,僅以自強圖存為要,不復行反攻之事。

六十五年四月,總裁蔣中正薨,子經國襲主席職。夫經國者,嘗行廉政事於滬,唯無疾而終;至任主席暨民國總統,欲振臺灣工肆,行十大建設。七十一年,黨十二全會允行《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暨《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又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七十七年,終廢戒嚴令,黨禁、報禁俱弛。

李登輝、連戰時

七十八年一月,經國歿。李登輝代攝黨務,繼承國統,七月得正黨魁位。八十一年,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始行修憲。八十二年,國民黨內訌不止,擁李氏者得勢,趙少康、郁慕明等出走,另創新黨。八十五年,總統終行民選。

八十九年,宋楚瑜欲行候選總統事,為國黨所摒。連戰、楚瑜兩敗俱傷,民主進步黨陳水扁遂得總統臺灣。三月,宋氏另立政黨,號曰親民;登輝辭主席職,以連戰代攝黨事。連氏正主席位於十五屆中委會,使黨人再行登記,以正黨務。九十年,國黨聞登輝助選臺灣團結聯盟,遂廢其黨籍。

九十年,失利於立法委員選舉。九十二年二月,連戰合宋楚瑜,行翌年總統候選事,復敗於陳水扁。

馬英九暨後來者

九十四年,連戰赴北京,晤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相談甚歡,立共識有五。嗣後,連氏拒續主席職,副主席馬英九敗王金平,得掌黨務;後英九陷特別費訟案,辭主席職於九十六年二月,吳伯雄繼之。翌年,英九得國,並續任於百有一年,遂再主黨事。

馬氏既得黨、國,即欲排拒王金平。百有二年九月政爭起,王氏唯得利於訟,遂保黨籍,續為立法院長。時馬氏之政,國雖頗興,然內有朝野傾軋,又逢油電雙漲、年金爭議等,民遂責英九不力。百有三年,九合一選舉敗績,英九復棄黨魁職於十二月。

百有四年,朱立倫得主黨務,復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北京。七月,洪秀柱本得為總統候選,唯中央黨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令廢止之。百有五年,民進黨蔡英文得國,朱氏敗選總統,暨郝龍斌同棄正、副主席職,以黃敏惠代行黨事。

百有五年三月,行補選事,洪秀柱終得掌黨務,夫女子為中國國民黨黨魁者,洪氏為第一人也。

百有六年七月,行黨主席選舉。敦義勝之,遂任主席。

百有七年十一月,行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勝之。

百有九年民進黨蔡英文續任,敦義遂辭主席職。以林榮德代行黨事。後由江啟臣得主黨務。

辨黨

西曆一九四九年,中國國民黨尚有未遷臺而擁中共者,以宋慶齡為首,別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此非中國國民黨也。

引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