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者,古王者、貴族、士大去而上諡,以論定褒貶也,華夏、日本、朝鮮、安南有之。
諡初乃周道[一],始諡為周太王、文王。[二]
武王崩,周公制諡法。[三]初,唯王爵有之[四],至周穆王間,亦有諡賢者。
始諡唯有美諡、平諡,共和行政後以先王暴虐,故惡諡之曰厲。周末,始有私諡,即非王官下賜之諡,常與賢學士。
秦滅六國,帝以諡為子議父,臣議君,遂廢諡制。以己為始皇,後世為二世三世至于萬世云。[五]
漢興,復諡法。高祖崩,諡曰高。[六]又宣帝立,追諡曾祖母衛后曰思,后始有諡。[七]
唐時,武后制生者多字尊號,帝后諡因尊號,後竟多至二十餘字。
歷朝臣諡多為一二字,明清例王一字,臣二字。
民國立,法無諡制,遂廢。
諡之最上者謂浚,完美無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