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檢查二〇二一年八月九日 (週一)。 有 二 筆待審核的變更等侯審查。
廿四史
書名 作者 今本
卷數
史記 西漢司馬遷 一百三十
漢書 東漢班固 一百
後漢書 劉宋范曄 一百二十
三國志 西晉陳壽 六十五
晉書 房玄齡 一百三十
宋書 沈約 一百
南齊書 [梁]蕭子顯 五十九
梁書 [唐]姚思廉 五十六
陳書 三十六
魏書 北齊魏收 一百一十四
十一 北齊書 [唐]李百藥 五十
十二 周書 [唐]令狐德棻 五十
十三 隋書 [唐]魏徵 八十五
十四 南史 [唐]李延壽 八十
十五 北史 一百
十六 舊唐書 後晉劉昫 二百
十七 新唐書 北宋歐陽修 二百二十五
十八 舊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 一百五十
十九 新五代史 [北宋]歐陽修 七十四
二十 宋史 脫脫 四百九十六
廿一 遼史 一百一十六
廿二 金史 一百三十五
廿三 元史 宋濂 二百一十
廿四 明史 張廷玉 三百三十二
相關 東觀漢記 東漢劉珍 二十二
相關 新元史 民國柯劭忞 二百五十七
相關 清史稿 民國趙爾巽 五百二十九

晉書》于貞觀二十二年成,乃二十四史也,房玄齡等纂,共二十一人[]。以宣帝懿生平為始,迄劉宋武帝裕恭帝為終。又載十六國史。原有敘例、目錄各單卷、帝紀十、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共百三十二卷。今敘例、目錄已佚,存百三十卷。

撰者

《晉書》撰者有廿一。

編程

唐太宗重修史,自唐代設館,《晉書》亦同修之,太宗時纂「二十四史」六部,有《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

先有十八家晉史,實為二十餘,然沈約、鄭忠、庾銑三家佚外,餘存。時太宗以為多謬,言「製作雖多,未能盡善」,於貞觀二十年詔修《晉書》,太宗《修晉書詔》有言:「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晉書》為房玄齡等監修,組史家學者,以南朝齊臧榮緒撰《晉書》為基,考諸家晉史與其作,「採正典與雜說數十部」,兼引十六國史載,二十二年成書。

太宗親為《宣帝》、《武帝》紀、《陸機》、《王羲之》傳立史論。《晉書》刊,言晉史者,皆棄其舊本,兢從新撰。

目錄

帝纪

  • 志第一 天文上(天體 儀象 天文經星等)
  • 志第二 天文中(七曜 雜星氣 史傳事驗)
  • 志第三 天文下(月五星犯列捨 經星變附見)
  • 志第四 地理上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荊州揚州交州廣州
  • 志第六 律曆上
  • 志第七 律曆中
  • 志第八 律曆下
  • 志第九 禮上
  • 志第十 禮中
  • 志第十一 禮下
  • 志第十二 樂上
  • 志第十三 樂下
  • 志第十四 職官
  • 志第十五 輿服
  • 志第十六 食貨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志第十八 五行中
  • 志第十九 五行下
  • 志第二十 刑法

列傳

載記

諸家晉史

廿四史晉書乃唐時纂,晚於南北朝《南齊書》、《宋書》等,先而有諸家晉書。見十八家晉史

謂《晉書》史誤云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朱大渭曾撰謂若《晉書》史謬云:

  1. 皇甫方回傳》,荊州所迎非杜弢,乃杜曾
  2. 桓石虔傳》,荊州刺史實名桓石民
  3. 《桓溫傳》,「金城泣柳」乃桓溫三度北伐事,非二度;
  4. 《王羲之傳》,王氏三少之安期非王承,乃王導
  5. 《王羲之傳》,尚書僕射謝安,乃謝尚
  6. 《天文志下》,朱齡石平蜀非義熙七年,乃九年;
  7. 《天文志》,泰始二年十月丙午、九年七月丁酉、十年十月乙未、永康元年正月乙卯皆無日蝕。

考據

  1. 新唐書·藝文志》「正史類」稱:「《晉書》一百三十卷,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來濟、陸元仕、劉子翼、令狐德棻、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李淳風、辛丘馭、劉引之、陽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敬播、李安期、李懷儼、趙弘智等修,而名為御撰。」

閱覽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晉書
名言精句,具錄於維基語錄︰晉書


外據

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