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

此頁面為穩定版本已檢查二〇二〇年六月二三日 (週二)。 有 一 筆待審核的變更等侯審查。

徐達,字天德濠州永豐鄉人[]大明開國元勳,淮西二十四將。

徐達

應從

至順三年生。

徐達農家出,土中得食。其性剛毅,不甘為人下。其貌清癯,顴稍高,容貌魁偉。自幼習武,得一身之好功。與太祖為少長之良友也。[]

郭子興舉,濠州人湯和帥壯士十餘人從之。應和之邀,太祖亦投子興部。至正十三年,太祖奉子興命歸里募兵,徐達欣然應召也。自此始其戎也。[]

子興與共事者孫德崖等不合。據徐州趙均用彭大敗,奔濠而來。既而,趙、彭王之,遂制於下,並險遭害也。太祖見在濠難成,遂於十四年秋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將去濠州,南入定遠,攻陷滁州。徐達陷陣,威勇初顯之。

十五年二月,滁州糧不繼,徐達與太祖取和州。攻和州後,子興執德崖,德崖軍亦執太祖,徐達請以己易帝,解此隙也。六月,太祖率徐達等渡江,拔採石,下太平,遂謀集慶。於攻採石磯與太平府之戰中,達與常遇春相陷,勇冠三軍,擒元將陳塋先,收康茂才之部。八月,徐達等分道攻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皆克之。

十六年二月,太祖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徐達東取鎮江金壇丹陽。鎮江克後,徐達將兵自仁和門入,號令肅然,秋毫無犯也。太祖改鎮江為江淮府,尋又改為鎮江府,命徐達、湯和為統軍元帥守之。七月,太祖稱國公,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湯和同僉院事也。[]

初顯才

太祖得據應天,北有元;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徐壽輝等;南有方國珍陳友定等。其雖同樹反元之幟,而各有隙焉。太祖在四面圍中。其中,陳、張二人最強。太祖乘時,決先滅陳,复除士誠。

十九年,徐達會院判俞通海之水師會攻池州,大破其柵江營,方攻太平之趙普勝自陸走。徐達克池州,擒其守將洪鈞等,並獲其艦也。徐達功拜奉國上將軍,同僉樞密院事。繼,徐達麾兵攻安慶。八月,攻安慶挫,轉攻江北之地。下無為州,夜襲浮山寨,破趙普勝部將於青山,並乘勝追擊,一鼓而克潛山。後,徐達還鎮池州,謂安慶水路夾攻之勢成矣。趙普勝,友諒之大將,有智勇,據安慶,諸將攻之不克。於是徐達使離間,使陳友諒殺普勝。普勝死,樅陽水寨無守,徐達乃下樅陽水寨焉。友諒慮安慶之勢,乃鎮安慶,以重兵攻池州。徐達知後,以友諒勢甚盛,不可硬抵之。乃選老弱守池州,而自以精兵伏於九華山下所經之地也。友諒軍至,城上以鼓為號,伏兵盡出,內外夾攻,斬首萬餘。[]

二十年正月,友諒率眾寇池州。太祖遣常遇春率兵援之,且遣使諭徐達:『友諒旦夕至焉。』徐達即同常遇春一面誘敵進,一面選精兵萬餘伏九華山下,絕其後路。及友諒軍至城下,只聽城鼓驟鳴,一朝外伏四起,城內兵出,內外夾攻,友諒軍亂,斬首萬餘,生擒三千,大勝。[]

二十一年八月,達與陳友諒戰於江州,獲馬二千匹,糧數十萬石,並乘勝西進,直逼武昌也。[]

二十二年三月,駐洪都之故友諒降將祝宗康泰反,徐達將漢陽之兵擊之。夏四月,以達赴安豐,友諒乘虛,陷吉安、無為等處,而並力攻洪都。六月,洪都被圍已兩月,形勢吃緊。太祖召徐達自廬州來會,並以舟師二十萬屯湖江九江口南湖嘴以扼其歸路,友諒聞大軍將至,遂撤圍自鄱陽湖東退,相遇於康郎山。達身先,率兵戰,大破陳友諒軍之前鋒,斬一千五百多人,並獲戰船一艘。戰中,徐達所乘之舟被火,然其臨危不懼,一面撲,一面指揮戰也。合戰數月,友諒移泊渚磯莫敢戰。

二十三年,達從太祖渡江,北上安豐,馳援為張士誠所攻之韓林兒劉福通,友諒則對太祖攻之,進逼洪都也。七月,太祖親引兵迎擊,戰於鄱陽湖。戰鬥始,友諒在兵與財上佔優也,其有兵六十萬,巨艦數十艘,太祖有二十萬人,且盡小舟也。第一日戰,達身先諸將,指揮將士勇鬥,破其前鋒,斬千五百人,獲巨艦一艘,軍威大振。陳友諒兵死戰,徐達之船焚起,其奮然撲滅,又堅持戰也。後,帝遣船救之,徐達力戰,遂擊走賊,從險中出也。過此日之戰後,太祖見其兵上下一心,士氣騰踴,有敗友諒之握,但恐張士誠襲其後,乃命徐達還守應天焉。徐達還應天,戒飭士卒,嚴加防守,使張士誠不敢動,太祖由是得解憂,力攻友諒,取鄱陽湖之勝,盡殲其軍六十萬。[]

二十四年八月,徐達會參政楊瓊等略荊湘諸路,連克江陵麥陵潭州歸州辰州衡州寶慶等,肅清友諒之餘孽也。[]

東征

士誠自十三年起兵高郵來,與元政府時依違,並擾及太祖之勢。至正十六年六月,張士誠據常州,挾江東叛將陳保二以舟師攻鎮江城。陳保二者,常州奔牛鎮人也。其聚眾鄉里,以黃帕裹之,稱為「黃包軍」。徐達克鎮江時,陳保二降,既而為張士誠脅,率舟師助攻鎮江。徐達在龍潭敗陳保二,並圍常州。秋九月,士誠遣將來援,勢鋒銳不可當。徐達乃於距城十八里設伏、騎各一支,自率兵與士誠軍戰也。戰未久,徐達部王均用率騎橫衝陣,士誠兵亂,掉頭而走,又為伏兵所截,死傷無數。十一月,士誠不甘敗,誘吳新附軍七千為內應,將徐達圍於牛塘。即遣人突,命副帥常遇春、廖永安胡大海等赴牛塘,內外夾攻,大破張士誠兵也。[一〇]

十七年三月,常州守將呂珍夜遁,常州乃下。太祖設長春樞密院,以達僉樞密院事。徐達率軍攻宜興,命前鋒趙德勝常熟,設伏擒張士誠弟士德。宜興城雖小,然易守難攻,且西接太湖口,糧道通,無後顧之憂,故徐達久攻不下。冬十月,遣其將丁德興分扼太湖口,宜興糧道被斷,城中眾亂,未幾即克。冬十一月,徐達還戍應天。[一一]

二十三年春,劉福通被元兵擊敗,擁林兒退至安豐。當是時,士誠受元政府之招安,並遣將呂珍圍安豐。三月,達奉命赴援,大敗呂珍,救韓林兒,並攻廬州,元將左君弼守之,三月不克,遂撤圍而去。呂珍殺劉福通,士誠以為有功於元府,遂求王爵,元府不許,士誠遂自稱吳王焉。[一二]

太祖攻張士誠之勢,分作三步:一曰先取淮東,翦其羽翼,克淮水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宿州、安豐諸縣,逼張士誠之勢蹙於江南;二曰掃除浙西,斷其肘臂,成圍平江之勢,克湖州嘉興杭州等城;三曰卒圍其城,滅張士誠。以速安然解之,太祖以此事付之最信任之大將徐達也。[一三]

二十四年春正月,李善長、徐達等奉帝為吳王,拜達為中書省左相國。七月,再攻廬州,左君弼走,獲其妻子送建康。八月,士誠殺元浙江丞相達識帖木兒,勢力大張。其勢南至紹興,北有通州、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縣、濠州、泗州濟寧等州,西在宜興、常州、江陰太祖相接。[一四]

二十五年十月,徐達拜總兵官,與遇春同,率兵攻取淮東。徐達進兵北上,速取泰州、高郵、淮安諸地,並於徐州退元兵也,俘斬元兵萬人。僅半年,淮東諸地悉被攻克,士誠之勢已壓至江浙兩地。太祖攻張士誠之第一步成矣。[一五]

二十六年,太祖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萬伐張士誠。士誠以平江為基,以湖州、杭州為其翼,拒徐達、遇春之攻也。徐達以為,湖、杭二州系士誠之左右臂,左右臂斷,平江可入,遂向太祖議先攻湖、杭。湖州戍兵分三路來拒達,徐達亦分兵三路戰,並遣驍將王國定斷敵之歸路。敵力戰不支,退入城中守之。此時,士誠遣呂珍等兵六萬來援,兵屯舊館,牽制徐達焉。徐達以為,其翼未除而生翼,若不去其援,湖、杭二州亦難克之。於是,決暫停攻之,先遣兵夜襲敵兵營,絕呂珍之糧道。舊館兵以餉不繼,降者甚眾。舊館之拔,湖、杭二州尋亦相繼克。士誠之左右臂斷,平江既為孤城也。[一六]

徐達率大軍進逼平江。其屯於葑門外,餘者常遇春、郭興華雲龍諸將分段屯之,築長圍。又架起三層之大塔,窺城中之動靜,名為「敵樓」,其上有弓弩銃也。又以「襄陽炮」,晝夜轟城焉。

秋九月,平江城中糧盡,軍民以草鼠而食之。士誠困而猶不降。徐達令軍攻破城,城下擂之,火砲鳴之,二十萬眾殺聲震天,將士咸奮焉。達督軍先破葑門,常遇春破閭門之水寨,直逼城下。士誠令樞密唐杰登城督戰拒之。唐杰難擋,絞械降之。參政謝節潘元紹營於城門,此時見勢已失,亦相繼降也。

將及黃昏,士誠軍崩潰。達指揮全軍四面架起雲梯,蟻附登城,衝入城內,與賊巷戰之。

暮色蒼茫,平江城中之呼已微,降將李伯昇奉徐達之命,往諭士誠。其匆入宮,士誠已懸樑自縊之。李伯昇遣從侍將其救之,幸氣息未絕,久之,乃醒,然閉目不語。徐達聞報,命將士誠送應天,待太祖之處也。其後,士誠在守其之地自縊而死矣。[一七]

統兵北伐

二十七年十一月,太祖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將兵二十五萬北伐也。於北伐檄文中倡「驅逐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之號。元順帝時信喇嘛僧,溺於天魔舞與聲色之中也。[一八]

十一月初,至下邳,命張興祖率一部先自徐州北上,取濟寧東平。當是時,王宣王信父子降而復叛,並往莒州募兵,欲阻張興祖北上也。徐達即進沂州,王宣伏誅,信奔山西焉。嶧州曹州海州沭陽贛榆沂水日照等處元軍望風而降。徐達在沂州少留,命韓政,自率大軍攻益都也。十一月底,元益都守將普顏不花力戰未敵,遂克益都。徐達乘勝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諸地。元樂安長山新城諸地皆相繼附也。

十二月初,張興祖至東平,元將馮德走,追至東阿安山,使元將陳璧杜天佑蔣興等各率所部降,進圍濟寧,元守將陳秉直走也。十二月上旬,徐達引兵至濟南,元將多爾濟降,密州蒲台鄒平之元將,亦先後降之。徐達定仍向東略地,命傅友德萊陽,自還益都,東略二州。元惠宗山東危,旨中書右丞相伊蘇、太尉知院托和齊、中書平章政事呼琳岱陝西行省左丞相圖嚕等進山東,然諸將不從命也。[一九]

二十八年三月,徐達據山東後,自濟寧攻汴梁,又遣一師經河南永城歸德許昌,並命鄧愈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北征之戰也。三月之末,徐達至陳橋,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降之。徐達入汴梁,即率步騎經中灣西攻洛陽也。

四月上旬,自虎牢關至洛陽塔兒灣,元將托音率五萬元軍在洛水以北陳兵,被常遇春強破,退至陝州。屯洛陽之元阿哩袞見大勢已去,乃率吏民出降也。徐達复縱兵略諸州,並令馮國勝率部攻潼關。由汴梁退之潼關之元將李思齊張思道,聞明兵又逼關,率師西走焉。王師西向連克鞏昌蘭州諸地,進逼臨洮,思齊末路窮途,迫降之。徐達命薛顯西寧,自率兵攻慶陽也。

五月初,連克安定會州靖寧隆德,經蕭關平涼,一面分兵屯要害之延安涇州,一面使張渙率騎窺慶陽。張思道早於王師克臨洮時,留弟良臣與部將姚軍守慶陽,己則走寧夏,然為庫庫擒也。張渙使招良臣,張良臣知其兄為庫庫治罪,決定降明,而遽复叛。徐達令四面圍慶陽城,張良臣恃險,而向塞外之庫庫求救焉。庫庫為救慶陽,分兵三路牽制明兵,一路攻大同欲下太原,一路攻鳳翔,一路攻涇州。七月中旬,庫庫將哈布南下攻原州,致使局為之大變也。徐達見庫庫兵勢甚猛,暫取守,命徐禮驛馬關葉石真彭原韋正鄶州、傅友德、薛顯守靈州,控扼要害焉。既而,哈布克涇州,致徐達軍腹背受敵,幸得馮國勝自驛馬關引兵救之,乃將哈札兒卻之。八月上旬,張良臣在慶陽糧餉盡,外援無望,其將開城降之。數日後,庫庫遣往大同、鳳翔之兵,亦被明兵擊破也。[二〇]

洪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達克通州。八月二日,圍大都,然大都無人守也。元亡。

征北元

元亡後,蒙古軍仍不斷進攻之,而元將王保保將兵十萬,坐守山西太原,乃明之大敵也。師入山西,先取二州,先定腳跟焉。王保保而急與徐達一決雌雄。由城北去,向大都進,欲與達戰也。

徐達接報,依劉伯溫所定之計,不還救大都,而決徑取太原。王保保聞太原急,慌忙回救,率數万騎兵馳回,於太原城下紮營,邀徐達戰之。

徐達按兵,先銼元兵銳氣,夜出奇兵,襲王保保營。達身先士卒,乘所降之烏騅,夜中猶天降神兵,所向披糜,王保保未甲出,遂北護走矣。

王保保走大同,由大同移軍定西,於明太祖洪武二年冬,攻明兵於蘭州。徐達兵至,於定西以北相對之。此達決與王保保戰,交鋒下,徐達盡殲王保保軍八萬餘人,王保保僅帶妻子親衛數人,去元人之初出地上都,保元順帝太子去焉。[二一]

二年二月,進軍西渡。大軍抵鹿台,元將張思道走。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遣大將馮勝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降之。又分兵克蘭州、平涼,張思道奔寧夏。尋,慶陽糧絕,張良臣部將開城迎降,徐達引車入城,擒斬良臣父子。慶陽之戰,表達盡定陝西焉。[二二]

三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徵虜大將軍,分兵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逐元惠宗;徐達、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於出征前,太祖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攻雲州,以惑敵心,並策達、文忠之作戰也。二月,雲龍破雲州,金朝興克東勝州,汪興祖克二州。

達領西路軍。四月,進至安定。元將庫庫正圍蘭州,知大軍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敵,庫庫屯安定北之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陳兵,與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乃遣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兵亂。徐達親迎戰,將來敵破之。次日,達勒兵出,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人北走和林焉。庫庫既敗,徐達命湯和進寧夏,鄧愈西攻河州,己則南取沔州興元等處。

李文忠之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經野狐嶺興和,降守將,經駱駝山,進察罕諾爾,擒元將珠孟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崩,文忠倍道趨應昌,擒元惠宗嫡子買的里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之一子元昭宗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走。文忠於還途,又攻興州,擒元將江文青,俘降三萬七千人也。大軍奏凱而還,太祖親迎於龍江,大犒三軍,且詔封功臣,授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焉。

四年正月,元昭宗與庫庫聚和林,借塞外地廣之勢,休養生息,為將來定基焉。鑑於此,徐達受命赴北平練卒,繕修城池,又徙沙漠三萬兩千戶屯田北平,以備防禦。七月,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據遼東開元遼陽瀋陽金山等處,伺隙南下。[二三]

五年復發兵徵擴廓。徐達為徵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攻,征西將軍馮勝出西路攻,各將五萬騎兵出塞。徐達中道輕進,初戰不利,傷亡數万。太祖以達功大,不問。文忠軍亦不利,既而班師。惟馮勝統軍獲全勝。六年,徐達又率諸將徵邊,勝還軍北平,戍邊衛,後三年始還京師[二四]

十三年春,胡惟庸被誅。太祖令黜中書省,罷丞相職。徐達奉旨回應天議政也。

十四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夏四月,達夜襲灰山,向以臨河,朵兒不花遁。歲暮,徐達還北平。

十五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令有司於南京徐府治甲第,賜其坊曰「大功坊」。

疾薨

十七年,徐达于北平守时病疽,既而稍愈。然明年二月,病益增,既而卒。

徐達卒後,太祖親至葬以悲瘍,以其列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曰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二五]太祖嘗稱之曰:『行禁止。不矜其功,不貪色寶,處事執中,無過。世有此德者只一達也。』[二六]

親黨

先祖

天下稱達之後者,其家譜中所提達之父母、祖名,各不同也。一九八零年代,徐達第四子徐膺緒墓在南京板倉出,乃定達父、祖之名。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五》載,徐達「世業農」。其先為民,以數為名,在元常見。

徐膺緒墓誌稱三代男祖「以武寧王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祖與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

妻妾

諸史載達妻妾四人。其張氏致疑。

  • 妻:張氏,明史稱張氏為達妻,以史不詳,故出、故皆不詳。後從太祖為繼娶謝氏。至於史載謝氏生四子四女,已為徐膺緒墓誌證誤焉。
  • 偏妻:謝氏,再興次女,朱文正之妻妹。由太祖主,為達所納。雖史上,夫人之生不詳,而自明以來有其傳說、野史、偽史多也。一曰以性狂妒,言行失禮,被命杖斃。洪武二十年冬十月,追封謝氏為中山武寧王夫人。
  • 下妻:孫氏,僅見其子徐膺緒及曾孫徐顯隆墓誌。據徐膺緒墓誌,推孫氏乃達妾,實為下妻。曾孫徐顯隆墓誌稱孫氏封中山王夫人,無他事可證。
  • 妾:賈氏,僅見《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之六十三》,謂賈氏為徐顯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為輝祖母。賈氏若為達妻,或雖為謝氏卒,徐達繼娶之繼室,則與庶子徐膺緒墓誌相衝。賈氏若為達妾而贈中山王夫人,又與輝祖襲魏國公相忤。而徐妙錦墓誌載,賈氏為妙錦母。於「《明實錄》賈氏為謝氏之筆誤」一曰,又無實證。故應有其人,或為妾室。

於太祖為達所撰神道碑稱四子四女。達四子,皆由太祖賜名,三女皆嫁皇子。

明史多稱四子四女皆謝氏生,第四子徐膺緒墓誌出而證史誤。

  • 長子:徐輝祖,母張氏、或曰謝氏,襲魏國公,靖難之變,以逆成祖棣被削爵及禁家。永樂五年,卒,年四十餘。
  • 次子:徐膺緒,母孫氏,洪武五年生,世襲指揮使。永樂十四年薨,年四十五。其母已被徐膺緒墓誌證也。
  • 三子:徐添福,母謝氏,早卒。
  • 四子:徐增壽,母孫氏,靖難之變,時暗助成祖,為建文帝所誅,後世襲國公。
  • 長女:徐皇后,母張氏、或曰謝氏,本名徐儀華,閨名徐妙雲。明成祖棣后。至正二十二年生。永樂五年崩。
  • 次女:徐妙清,母謝氏,妃。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丙午,冊徐達第二女為代王妃。夫桂,年十七。洪武二十六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遜煓。《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傳》之所記,徐氏「驕妒」,嘗虐桂之二婢。姊夫成祖以達之故,不謂徐氏問焉。以致朱桂遷怒世子朱遜煓,母子遷居外舍。
  • 三女:徐妙錦,母賈氏,洪武十三年生。據墓誌載,母為「武寧王夫人賈氏」。妙錦天姿穎,善畫詩,且心仁,故為成祖棣暗慕,妙錦婉拒,並出家為尼。正統五年卒。
  • 四女:徐氏,母孫氏、或曰謝氏,生平無史載。據按徐氏子女之載,應為妃。

詩作

徐氏家譜》中載有徐達詩二首,分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題金陵明宮聯》之對聯一副。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功及築邊皆功顯,為太祖稱「萬里長城」。其言少而思精,在軍,令出則不改也。諸將奉其令咸凜畏,而於太祖前則恭謹如不敢言也。善撫士,與下同,將士無不感恩願效力,是故,兵鋒無所不勝。更能戢兵,所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郡縣百處,市井晏然,民不受苦。[二七][二八]

  1. 《國朝獻徵錄》卷五
  2.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3. 翟文明·《中國歷史常識世界歷史常識全知道 不可不知的三千個中外歷史常識 》超值白金版·中國華僑出版社,二零一零年七月:第一五六頁
  4.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5.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6. 鄭勵新方十可馬合秋·《中外名將錄·下》,解放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七月:第一四四頁
  7. 劉釗陳娟·《將帥成敗錄》,漓江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三一六頁
  8. 本書編委會編·《中國歷代名將大觀》,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二零一零年一月:第一零三頁
  9.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10.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11.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12.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13. 劉釗、陳娟·《將帥成敗錄》,漓江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三一六頁
  14.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15. 高粱紅·《大謀略 中國謀略家·下·B卷》: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第三二八頁
  16. 郭紅霞·《讀史識權謀》,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二零零六年三月第一版:第一八八頁
  17. 劉占武·《中國十大將帥》,三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二九九頁
  18. 輕閱讀》編委會編·《知道一點歷史常識·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三月:第八十一頁
  19.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20.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21. 台灣·蕭玉寒·《天機神算劉伯溫 ·下冊》,岳麓書社,一九九三年三月:第一二五頁
  22. 陳鋒王翰·《中國宰相傳·開國宰相》,長江文藝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十月:第五六三頁
  23.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下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一月:三五五六至三五六四
  24. 聶傳言張秋紅·《二十四史經典故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二零一一年一月:第二四一頁
  25. 簪去樓雜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後,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門第,須加春聯一副』,他本人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26. 楊永勝·《中華上下五千年》,外文出版社,二零一二年五月:第三三一頁
  27. 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人民教育出版社,二零零四年九月:第一百頁
  28. 宋衍申李治亭王同策孫玉良主編;趙毅孟憲起譯·《二十六史精華·明史·一》,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一月:第一二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