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女學校
英華女學校(英語:Ying Wa Girls' School),位香港中環羅便臣道七十六號。初屬倫敦傳道會,後改屬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校訓曰:寸陰是惜。
誌
纂一八八八年,倫敦傳道會使牒喜蓮氏掌差會之女子書塾,為學校之先,時在灣仔道。一八九三年,以教化女子,欲擴為寄宿學校,始思遷校。乃要倫敦傳道會以美景地為新校,即今校址。
奔命七年以籌措,千九百年二月,校舍竣工。初名英華高等女學堂,英語曰 Training Home 。英華之名出會辦之英華書院。初有生三十四人,多宿於校。
時官擴展維多利亞城,築堅道、般含道、羅便臣道等,辟為人居。因生員大增,宿生日少。一九零七年,校長牒氏得差會許學校西之野為擴校之用。三年乃成。
一九一一年設幼稚園,為香港華人幼學之始。
一九二零年改英華女學校。
英文中學部之設早於中學,輒停辦。後以香港大學錄女生復。一九二二年以英語授業,又八年,始有為大學所錄者。
初,樂慕潔為校長,一九二五年樂氏母病,乃反英,師訓班息。夏靜怡氏繼為校長,共為會使來港,以備擴展學校。
擴校事因省港大罷工頗有波折。歷十餘年,至一九二八年成。學校乃去其私塾之風。
一九三零年,牒氏卒。遂以三月為校祖日。
一九三九年戰端起,時校長夏氏休假在國,以戰事凶危留邦。因以首席教員蕭覺真氏假校長。翌年宿生絕。一九四一年日本不宣而戰,香港淪陷。蕭氏英籍,故為日囚。校址為日人所用,為授日本語之女子學校。一九四五年八月光復,十月復校,僅有生九十二。蕭氏返英休養,單靈賜氏假校長。
一九四七年,蕭氏為真。翌年學生後考會考,時已有生五百餘。創校五十年,以校舍陳舊,兼歷戰禍,乃拆卸重建。三年而成,香港總督葛量洪氏主持開幕。費用五十餘萬,官資其半。時有生九百餘。一九四九年,始有學生會。
一九六二年,以戰後人口激增,政府請學校專辦中學,允。後六年,小學絕。
一九六五年,營其十二層校舍。耗資四百萬,官資過半。二年而成。同年蕭氏歸國。鄭美蓮氏為校長。
學校嘗錄男生,至一九八零年後止,蓋其中六理科有餘額也。
初,屬倫敦傳道會,一九六五年改屬中華基督教會。蓋倫敦傳道會改公理宗世界傳道會,不遣使傳教海外。
一九七二年,周馬佩堅任校長,為初代華人校長。後以華人執掌至今。
聲音動靜,具錄於維基共享︰Ying Wa Girls' 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