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梁實秋,名治華,號均默,以字行。別署筆名子佳、秋郎、程淑、希臘人等,籍隸浙江杭縣,光緒二十八年生於京師。
祖芝山,本貫河北沙河,芝山螟蛉子熙咸,本貫河北大興,失養,恃芝山及長。熙咸隨芝山滯留杭州,因改貫以應考云。及後,熙咸及第,逢京師同文館甫開,遂得入學,研金石。熙咸膝下十一人,實秋行四,隨祖寓於京師內務部街胡同。
民國四年,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與聞一多連署《冬夜草兒評論》,郭沫若讚之,因與創造社善。
五四運動起,學生指駐日公使章宗祥為奸,實秋亦與其事,然宗祥子與同寢,遇亂驚悸,未幾竟歿,遂略疑之,由是愈中庸。
十二年,之美科羅拉多學院留學,途中,因許地山引,識冰心。翌年夏,轉哈佛大學,研西方文學、文學理論,又從白璧德研新人文主義。
十五年,獲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以歸。授館於國立東南大學、青島大學等所,後因胡適之引,於北京師範大學開講。
十六年,與徐志摩、聞一多立新月社。刊印《新月》雜誌。其間,實秋另有譯著《咆哮山莊》、《織工馬南傳》等。
實秋以文學述普世人性為宗,惡共產階級之論,由是與左派魯迅等起隙,十年間,論戰不斷。及至三十一年,毛澤東猶指為「欲文以載資產階級之道,梁治華其鳴鼓者也」云云。
抗戰間,北平既陷,實秋聞日寇見緝,乃隻身走,初赴京,複從令走後方,輾轉寓於陪都北碚,名其宅曰「雅舍」,家室老小甚眾,未得偕行,滯留北平。國府授以參政會參政員、國立編譯館編纂等職。二十七年,戰事正酣,當時文宣以抗日為上,眾人屬文皆趨之若鶩,每有言,輒必冠以抗戰事。實秋不懌,遂於《中央日報》副刊《平明》屬文曰:「抗戰,誠首要事也,今者以為提筆屬文,皆當與有關切。余未敢苟同,抗戰文章,用之固喜;然無關者,文辭佳者複又何妨,未必皆須強及抗戰耳。至於言之無物,亦假以抗戰,實則無異八股者,又何益焉?」複為左派指為「抗戰無關論」而見撻。
三十八年,移居臺灣,授國立編譯館館長。又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英語系主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長、大同大學董事等。其間,屬文憶舊,兼述故都風物,間或有感,凡數百篇,後編成《雅舍小品》。
五十六年,《莎士比亞全集》終譯訖付梓,蓋歷時凡三十又七載乃成者也。六十八年,又著成《英語文學史》三卷。
七十六年,病終,年八十五歲。
百又一年,臺北居所闢為紀念館。重慶舊居,名雅舍者,亦於二零零四年闢為紀念館。其在北京舊居,今為瓜分,止於門外樹牌以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