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巨高沛國人也,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養,官太尉。妻丁氏,生嫡子,魏武也。孫魏文帝丕黃初踐祚,追嵩為太帝

生平

嵩性厚至孝,初為司隸校尉,漢靈帝時,任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三公也。[一]

獻帝時,子操起兵,不肯相隨,及少子避亂瑯琊,興平元年,入太山,應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

又《吳書》:「太祖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太祖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身世

今嵩身世得紛議,陳壽《三國志》曰:「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吳人作《曹瞞傳》及郭頒《世語》並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為從父兄弟。」 《義門讀書記》駁:「按夏侯惇子尚清河公主,亦娶曹氏,則謂嵩夏侯氏子者,敵()國傳聞,蓋不足信。」

潘眉《三國志考證》曰:「陳志於《帝紀》云:「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於列傳則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為一卷,顯以夏侯氏為宗室矣。」林國贊《三國志裴註疏》曰:「歷代史率以宗室合傳,陳氏於蜀、吳亦然。志獨以夏侯、曹氏合傳,用意尤其明審。」 李景星《三國志評議》曰:「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句,揭老瞞家世,丑不可言。」

復旦大學史師吳金華論壽「莫能審其生出本末」為婉曲也,又以嵩為夏侯氏三證:

  • 《三國志注·吳主傳》引《魏略》載孫權浩周信「今子當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為可上連綴宗室若夏侯氏」,此時權稱魏臣,周以為權子猶夏侯氏同曹魏宗室結合,證嵩自夏侯氏並非敵國傳聞。
  • 《三國志·文帝紀》載夏侯惇故,裴松之引《魏書》「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又引孫盛評「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盛,東晉人也,以「良史」稱,此評以丕惇者為同姓,孫盛時以證嵩自夏侯氏乃為眾所知。

周壽昌《三國志證遺》曰:「魏陳矯本劉氏子,出養於姑,改姓陳氏,後娶劉頌女。頌與矯固近親也,魏武擁全之,特下令禁人誹議。殆以同姓為婚禁人議,即以便己私也。」吳金華又言魏時同姓婚,無奇也。後朱子彥韓昇以《曹瞞傳》、《世語》無信,楙、衡、尚夏侯者娶曹氏女證操非夏侯後。

二〇一一年,復旦大學課題組至曹氏宗墓安徽亳州,以一九七〇年代自曹氏「元寶坑一號墓」搜物中得二齒,曰:「經時掘者語及墓中銘文等,終實二齒均為曹操叔祖父,河間相。」該齒以古脫氧核糖核酸,同今遺傳子雙證,論為出曹氏核酸者百分之百。以元寶坑一號墓遺骨比證,作今曹氏後者為系;夏侯氏、曹參後者非此型也。故課題組以嵩為內繼者,非自曹參本族。安徽績溪舒城亳州[二]江蘇海門廣東徐聞江蘇鹽城山東乳山遼寧東港鐵嶺證為曹氏後支矣。

  1. 然《後漢書·曹騰傳》載:「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又《章懷太子》引《續漢志》曰:「靈帝時賣官,嵩以貨得拜大司農、大鴻臚,代崔烈為太尉。」
  2. 今沛國譙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