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劉光世,字平叔南宋名將,側身「中興四將」。保安軍人。鎮海軍節度使劉延慶次子。

《中興四將圖》之劉光世像,南宋劉松年繪,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少年得志

元祐四年生,世為將門也。

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遷領防禦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隨父劉延慶討方臘,以功遷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四年,人攻,劉光世隨父攻易州,遷領奉國軍承宣使,入高等武官列。攻遼南京之役,劉光世違約不至,先入之兵失援而敗。是亦宋人攻遼之所以敗也。由是貶官。後以鎮河北張迪之功,複承宣使,陞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靖康元年,應金之約,攻宋以制宋,劉光世在杏子堡陣破軍,以功遷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為侍衛馬軍司次官也。冬十一月,金人再攻宋都開封,劉光世率步騎三千勤王,在道聞北宋為金所亡。明年四月下旬,劉光世引兵至尉氏,得兵馬大元帥府今,率所部往濟州,於濟州南新興鎮康王。時康王方往南京應天府,即授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焉。[]

宋高宗立,劉光世拜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陝西王德始隸劉光世。秋八月,劉光世以討山東李昱之功,遷領奉國軍節度使。南宋立國後,建節莫先之。十月,宋高宗南奔,以光世為滁州和州濠州太平州無為軍江寧府界制置使,苗傅為都統制,先後擊敗張遇李成。遷領檢校少傅。[][]

抗金

建炎三年二月,金兵五百騎追至天長。宋高宗南渡,劉光世所部未遇敵即潰退江。拜行在五軍制置使,屯鎮江府,既又遷殿前都指揮使,此乃名存實亡之殿前司長官也。三月,傅、劉正彥叛於杭州。夏四月,劉光世平苗、劉兵變,進太尉、禦營副使,所部輒稱禦營副使軍。後為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人自黃州渡江,劉光世引軍南走。四年二月,河北流寇酈瓊固始,降於劉光世而退圍南下。[][]

六月,罷禦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以其階官為太尉,號曰「太尉兵」,諸臣以為欠妥,遂設禦前巡衛軍,以光世為都統制,兼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也。金將撻懶攻楚州,劉光世違詔不援,但遣王德、酈瓊率輕兵擾金人而已。[]紹興元年三月,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而劉光世不奉詔也。[]明年六月,劉光世進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三年四月,更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宋整江防,劉光世改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十月,偽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移駐建康防之。[一〇] 四年,金、兵臨江;五年正月,宋高宗親征拒敵,又調江防,劉光世進少保。十二月,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號,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六年五月,以其部王師晟破偽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遂為繼世忠後第二領三鎮節度之將也。[一一]六月,劉光世移屯廬州。冬十月,偽齊劉麟渡淮伐宋時,劉光世弃城南奔走,在右相兼都督張浚之督迫下,追還軍,並遣王德、酈瓊等破偽齊於霍丘諸地。藕塘之戰楊沂中等大敗齊軍之後,劉光世遣王德率軍從楊沂中追偽齊也。[一二][一三]

遭受降級

劉光世素畏金人,每奉移前,多不奉詔而規避,治軍不嚴,眾寇賊樂附為部曲,為時人數最多者軍一也。劉光世何常增軍額,多占軍費,戰時又多不親前而坐後,以歲時走之。諸臣深以為恨,而宋高宗思及國基未固,劉光世所部乃不得不托之力一,故不惟不厭其饋餉之供,亦不絕於為其加官進爵,以防其部曲潰後複為流寇或投偽齊也。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奏:『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罷之。』而左相趙鼎則謂,劉光世『將家子,將士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七年二月,宰相張浚複奏: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複,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將帥』。夏四月,劉光世罷為少師、萬壽觀使,其部屬都督府也。張浚意在直轄左護軍,以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果如趙鼎所慮,為酈瓊等中低級將之怨,酈瓊部雖止五千餘人,而於其煽脅下,同年八月叛歸偽齊者凡四萬也。劉光世之行營左護軍五萬二千餘人,僅餘德所部八千餘人及零星兵也。[一四][一五]

回天乏術

八年之冬,宋金始議和。宋高宗以宋金有和議,劉光世賜和眾輔國功臣號,進封國公、陝西宣撫使。[一六]張俊亦賜功臣號,與已賜功臣號之世忠,為南宋之初僅有三賜功臣號及領三鎮節度使者。

十年,金毀約南侵。五月,劉錡戰金於順昌,宋高宗複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錡,自是罷劉光世兵權之一撫,或欲用劉光世謂偽齊亡後又投金之故部之影響也。而劉光世在宋之舊部王德不願屬,宋廷惟撥李顯忠李貴步諒等將所部數千人隸劉光世,然戰力不强,未起其用也。[一七]

十一年四月,宋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之兵權;六月,劉光世亦被收兵權,罷為萬壽觀使、封國公。十二年,劉光世卒,年五十四,諡曰武僖。乾道八年,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追封王也。[一八][一九]

書作

劉光世留有《即辰帖》,紙本,行書,十乘十三寸也。有學者攷,其帖乃慕僚之代作也。

宗族

父劉延慶,宋徽宗時領保信軍節度使、侍衛馬軍副都指揮使。後金人陷開封,劉延慶及劉光世兄劉光國率萬人出,兩人皆死於亂兵也。

引據

  1.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劉光世,字平叔,保安軍人,延慶次子。初以蔭補三班奉職,累昇鄜延路兵馬都監、蘄州防禦使。方臘反,延慶為宣撫司都統,遣光世自將一軍趨,出其不意破之。賊平,授耀州觀察使,昇鄜延路兵馬鈐轄。時有事洑,光世從延慶取易州,授奉國軍承宣使。郭藥師降,除威武奉寧軍承宣使。延慶遣諸將搗虛趨燕,以光世為後繼。光世不至,諸將失援而潰,降三官。河北賊張迪掠浚州境,詔光世討之。光世曰:『賊烏合,非有紀律,佯北以邀之,其亂可取也。』即麾騎退。賊競進,光世引騎貫其中,賊大潰。複承宣使,充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2.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夏人乘間寇杏子堡。堡有兩山對峙,地險厄,光世據之,敵至敗去。擢侍衛馬軍都虞候。金再攻汴京,光世入援,聞范致虛傳檄諸路,議引兵會之。會有詔止勤王兵,光世以為宜速進,不可以詔示眾。既而潰兵至,具言京城事。眾懼,光世矯以蕃官來自汴京,謂二帝决圍南去,眾稍安,進屯陝府。致虛欲合五路兵進與金戰,光世難之,別道趨,遂至濟州謁王,命為五軍都提舉。
  3.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王即皇帝位,命為省視陵寢使,尋為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斬山東賊李昱,遷奉國軍節度使。平鎮江叛兵,改滁濠太平州、無為軍、江寧府制置使。討張遇於池州,遇望其陣曰:『官軍不整,可破也。』時湖水涸,賊越湖出官軍後,官軍亂,光世幾被執,王德救之得免。遇循江而上,光世整兵追至江州,斷其後軍破之。遇複東下,又追擊於江寧。二年,以功加檢校少保,命討李成。光世以王德為先鋒,與成遇於上蔡驛口橋,敗之。成收散卒再戰,光世以儒服臨軍,成遙見白袍青蓋,並兵圍之,德潰圍拔光世以出。下令得成者以其官爵與之。士爭奮,再戰皆捷,成遁,執其謀主陶子思。加檢校少傅。
  4.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册)
  5.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册)
  6.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王即皇帝位,命為省視陵寢使,尋為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斬山東賊李昱,遷奉國軍節度使。平鎮江叛兵,改滁濠太平州、無為軍、江寧府制置使。討張遇於池州,遇望其陣曰:『官軍不整,可破也。』時湖水涸,賊越湖出官軍後,官軍亂,光世幾被執,王德救之得免。遇循江而上,光世整兵追至江州,斷其後軍破之。遇複東下,又追擊於江寧。二年,以功加檢校少保,命討李成。光世以王德為先鋒,與成遇於上蔡驛口橋,敗之。成收散卒再戰,光世以儒服臨軍,成遙見白袍青蓋,並兵圍之,德潰圍拔光世以出。下令得成者以其官爵與之。士爭奮,再戰皆捷,成遁,執其謀主陶子思。加檢校少傅。帝在揚州,金騎掩至天長,光世迎敵,未至而軍潰。帝倉卒渡江,命光世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鎮江府,控扼江口。尋加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苗、劉為亂,素憚光世,遷光世為太尉、淮南制置使。張浚平江,馳書諭以勤王,光世不從;呂頤浩遣使至鎮江說之,乃引兵會於丹陽。兵進,光世以選卒為遊擊,仍分軍殿后,遇苗翊馬柔吉軍於臨平,與韓世忠等破之。至行在,遷太尉、禦營副使。光世遣王德助喬仲福追傅至崇安縣,盡降其眾,傅僅以身免。逆將范瓊被執,張浚使光世撫定其眾,又招賊靳賽降之。命光世為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及池州,受杜充節制。光世言受充節制有不可者六,帝怒,詔毋入光世殿門,光世始受命。隆祐太后南昌,議者謂金人自蘄、黃渡江,陸行二百里可至,命光世移屯江州為遮罩。光世既至,日置酒高會。金人自黃州渡江,凡三日,無知之者。比金人至,遂遁,太后退保虔州馮楫貽書光世,言:『賊深入,最兵家之忌。進則距山,退則背江,百無一利,而敢如此橫行者,以前無抗拒,後無襲逐也。太尉儻選精兵自將來洪,而開一路令歸,伏兵掩之,可使匹馬不還。』光世不能用,自信州引兵至南康。酈瓊圍固始縣,光世遣人招降之,又遣王德擒妖賊王念經信州
  7.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時光世部曲無所隸,號「太尉兵」,侍御史沈與求論其非宜。會禦營司廢,乃以「巡衛」名其軍,命充禦前巡衛軍都統制。召赴行在,授浙西安撫大使、知鎮江府。光世言:『安撫控制一路,若但守鎮江,則他郡有警,不可離任。望別除守臣,光世專充安撫使,從便置司。』時光世慮金人必過江,故預擇便地,帝覺之,止許增辟通判。右諫議大夫黎確疏其擇便求佚,中外所憤,帝釋不問,加寧武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以遣之。光世乞便宜行事,不許。時韓世忠、張俊兼領浙西制置使,光世複言本路兵火之餘,不任三處需求,遂罷世忠、俊兼領。時金兵留淮東,光世頗畏其鋒,楚州被圍已百日,帝手劄趣光世援者五,竟不行;但遣王德、酈瓊將輕兵以出,時奏殺獲而已。
  8.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紹興元年,金人渡、揚州皆闕守,命光世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措置屯田,迄不行。
  9.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加寧武、寧國軍節度使。
  10.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三年,命光世與韓世忠易鎮,同召赴闕,授檢校太傅、江東宣撫使。……命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賜錢十萬緡。……
  11.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金兵退,光世入覲,遷少保。…….會改神武軍為行營護軍,以光世所部稱左護軍。劉豫劉龍城以窺淮西,光世遣王師晟破之,加保靜軍節度使,遂領三鎮。
  12.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册)
  13.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張浚撫淮上諸屯,劉豫挾金人分道入侵,命光世屯廬州以招北軍,與韓世忠、張俊鼎立,楊沂中將精卒為後距。劉猊驅鄉民偽為金兵,布淮境。光世奏廬難守,密幹趙鼎,欲還太平州。浚命呂祉馳往軍中督師,光世已舍廬州退,浚遣人厲其眾曰:『若有一人渡江,即斬以徇。』光世不得已,駐兵與沂中相應,遣王德、酈瓊領兵自安豐謝步
  14.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册)
  15.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張浚入對,言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罷之。帝命與趙鼎議,鼎曰:『光世將家子孫,將卒多出其門,罷之恐拂人心。』遂遷護國鎮安、保靜軍節度使。右司諫陳公輔劾其不守廬州,張浚言其沈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復,意氣怫然,乞賜罷斥。光世引疾請罷軍政,又獻所餘金穀於朝。拜少師,充萬壽觀使,奉朝請,封國公,賜甲第一區,以兵歸都督府。公輔又言光世雖罷,而遷少師,賞罰不明;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又繳還賜第之命。帝曰:『光世罷兵柄,若恩禮稍加,則諸將知有後福,皆效力矣。』卒賜之。初,光世麾下多降盜,素無紀律;至是,督府命呂祉節制其軍。酈瓊殺祉,驅諸軍降劉豫。
  16.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九年,用講和恩,賜號「和眾輔國功臣」,進封雍國公、陝西宣撫使。
  17.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十年,金人圍順昌,拜太保,為三京招撫處置使,以援劉錡。光世請李顯忠為前軍都統,又請王德自隸。德不願受其節制;顯忠行至宿,軍多潰。進至和州,秦檜主罷兵,召還。
  18. 陳振主編·《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七卷·中古時代·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下册)
  19.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卒,年五十四。贈太師,官其子孫、甥侄十四人,諡武僖。乾道八年,追封安城郡王。開禧元年,追封鄜王。
  20. 錢士昇·《二十五別史》·齊魯書社,二零零零年五月第一版:南宋書(一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