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Ericyuen/毛澤東
- 本文在修,望勿輕動。宜先咨議,以求一見。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也。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生。少有大志,未冠,作詠蛙詩,述其志。及壯,遊學長沙,師從楊昌濟,後入京,供職於國立北京大學藏書閣,問學於鴻儒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適嘗學於美利堅,以澤東未忝科名輕之。後澤東受獨秀命,返湘售《新青年》,終入為共產黨員。孫文立國民政府,澤東以共黨人仕之,歷任上海執行部委員、組織部秘書。
秋收起義
纂文薨,國府為蔣中正所主,中正向嫉共黨人,欲除之。澤東諫獨秀起兵抗之,獨秀不許。北伐間,中正以共黨為亂賊,令捕殺之。民國十六年八月澤東與黨人會於漢口,曰:「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眾異之,後返湘,策反南軍盧德銘部,九月九日興兵起事,圍長沙,不克,敗走江西。
軍之三彎,澤東重整餘部,使監軍於部中。據井崗,與朱德所部合兵,屢敗官軍,威名遠揚,號曰紅軍。中正怒令魯滌平統兵十萬進剿,紅軍佯退,合圍敗滌平,擒張輝瓚。中正聞之,復令何應欽將兵二十萬進剿,不克。中正自將三十萬再戰,又敗。
時北邊有患,圍剿稍緩。二十二年中正又率五十萬進剿。時共黨內爭,澤東虛職。德與周恩來掌兵,問計於澤東,再破官軍。中正敗績,再整旗鼓,以百萬之眾再剿,步步起壘以當游擊,大敗紅軍。
長征
纂時李德等主兵事,屢戰屢敗。引兵西走,兵渡湘水,餘部不足三萬,眾皆惡德。兵次遵義,復議後事,眾舉澤東為首,恩來、朱德皆附之,奪德兵權。澤東帥餘部,轉戰滇、黔、川諸省。過大雪山,與張國燾部合兵,國燾忌澤東位其右,欲害之。葉劍英聞信,間道馳告澤東,得免。
國燾部陳昌浩欲引兵擊澤東,徐向前固止之,乃罷。二十四年抵陝,據陝北抗官軍,固守。令向前率所部西征,敗於青海馬家軍,喪師數萬,向前等僅以身脫。終與滿洲張學良、陝西楊虎城謀兵諫中正。學良、虎城先囚中正,澤東使恩來詣中正,曉以大義,先抗日後內爭,中正從之。
二十六年夏,日本兵臨宛平尋釁,宋哲元力拒不克,佟麟閣、趙登禹殉,哲元敗走保定。日軍陷幽燕。澤東使恩來再謁中正,中正許以招安,北軍三萬餘朱德、彭德懷為帥,林彪、賀龍、劉伯誠為輔,為八路軍。南軍兩萬餘葉挺、項英為帥,陳毅等為統制,為新四軍。兩軍均受共黨節制。合官軍與日本血戰八年,三十四年日本敗,澤東與恩來詣重慶,與中正共商國事,立雙十協定。時共軍抗命自行,逾權受降,中正恨之。
翌年兵火再起。林彪、羅榮桓東取滿洲,世祖與大將軍劉伯誠取中原,大將軍陳毅、粟裕取華東,大將軍彭德懷取西北,大將軍聶榮臻取幽雲。帝與周文正公自帥御林軍轉戰陝北。諸軍屢敗官軍。 民朝三十七年大將軍林、羅與官軍戰於滿洲,大破之,盡佔滿洲地。世祖、大將軍劉與陳、粟部合兵大破官軍於徐蚌,陳兵長江,民朝京師震恐。林、羅入關與大將軍聶合兵,合圍幽州,幽州節度使傅作義降。大將軍彭橫掃西北,兵臨西域。帝移駕幽州,以之為都,改稱北京,北方遂定。 民朝乞和,帝不許,令世祖與劉、陳、粟諸將合百萬眾,渡長江,取金陵。以陳、粟取華東,林、羅取華中,世祖與劉將軍取西南。諸軍勢如破竹,官軍盡潰不成軍。帝以世祖為西南節度使,坐鎮成都,以圖吐蕃。 武厲敗走東海夷州,據澎湖以抗王化。民朝三十八年,太祖武帝開國元年,帝登天安門,詔告天下曰:華夏諸民今日立也!帝定鼎,君臨八方。初,倭寇敗降,西夷美利堅助武厲以軍資,以抗帝軍,帝怒,斥之曰:美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開國元年作《別了,司徒雷登》以示美夷,夷使司徒雷登慚去。 開國二年,高麗內亂,南高麗乞師西夷,美夷糾合西夷十五部落進兵北高麗,勢如破竹,北高麗潰不成軍。酋帥麥克阿瑟狂言飲馬鴨綠水。北高麗酋長金日成乞師天朝,帝令西北王彭德懷為東征元帥,太子岸英監軍。統兵二十五萬,以將軍鄧華為先行,滿洲王高崗為合後。東征高麗。彭公與美夷戰,大破之。開國三年,太子陣亡,帝大怒,令彭公進兵,美夷乞和,帝不許,彭公再戰,五戰五捷,陣斬酋帥沃克,天下皆懾於帝之威。開國五年,彭公平美夷於高麗,班師還朝。 開國初年,帝與周文正公巡幸北狄俄羅斯,與狄酋王斯大林盟,約為兄弟之邦。國經戰亂,百廢待興,帝以劉殤公為太師攝政王,周文正公為相國。免天下錢糧。世祖平定西南,傳檄吐蕃,吐蕃降。征西將軍王震,進兵西域,前朝西域都護陶峙岳降。帝令官軍平寇,前朝余孽星散。行三反、五反,斬天津知府劉青山、河北布政使張子善等以清吏治,天下安定。 開國九年行反右,帝定奇計曰:引蛇出洞。初令天下無論軍民婦孺皆可諫國事,言政弊。後將直言者盡數收監,交有司論罪。天下儒生遂不敢以古諷今,枉談國事。 開國十年行大躍進,民不聊生,餓殍千裡,三年餓斃兩千余萬口。俄狄發難,帝令翰林作文與俄狄論戰。後會諸侯於廬山,大司馬兵部尚書彭德懷諫萬言書,帝怒,黜彭公,以林幽公代之。野有功高震主,鳥盡弓藏之議。吐蕃達賴陰兵起事,帝令軍平之,達賴間道天竺。吐蕃遂定。天竺、俄狄入寇,帝大破之,天下無不懾於帝之天威。 開國十二年,天下飢荒,帝與群臣皆不食肉,以示與民共苦。會諸侯於京,曰七千人大會,帝下罪己詔。儲君劉殤公曰: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帝甚不悅,始有廢儲之意。 開國十七年,江後令大學士姚文元作《評海瑞罷官》,帝曰:階級斗爭一抓就靈! 開國十八年,太祖武皇帝文革元年,天下大亂,帝於五月十六日下詔,改元文革。文革始起。林莊幽公贊太祖曰:大海航行靠舵手,太祖一句頂一萬句。令天下無論婦孺老幼皆習帝之語錄,舞忠字舞。每日晨起為帝作三忠於、四無限。各家均供奉帝之像,各地為帝立生祠。有卑鄙之人作歌曰:爹親娘親不如太祖親。帝大喜,遂立林公為儲君,封攝政王,出入免跪拜。百萬紅衛於天安門拜謁帝,自林莊幽公、周相國等皆頓首叩拜,山呼萬歲。 帝下挾書律,妖言令,罷科舉,焚諸子書,禁百家言。以共產之學為國學,以愚黔首。臣民偶語詩書、以古諷今者,或棄市,或收監,或黥為城旦。帝名為文革,實為滅功臣之意。開國初,帝以高崗為東北王,饒漱石為華東王,劉伯承為西南王,林彪為中南王,彭德懷為西北王,諸王勢力,人莫能及。 帝行削藩策,廢高、饒,以林、彭、劉等主軍機,因功臣俱在,帝甚忌之,故先廢高、饒,再廢彭公,又以文革為名,陰使江後與林莊幽公結黨戮功臣,攝政王劉殤公請乞骸骨,帝不許,後殺劉殤公於開封,密不發喪。 十年大亂,計殺功臣名將賀、彭等無算。京師大興縣滅四類分子,滿門抄斬數十戶。廣西民殺逆黨,人相食。紅色恐怖,人皆股栗。走五七道路,行上山下鄉,使萬民妻離子散,荒廢學業,此皆太祖之大罪也。 文革六年,再會諸侯於廬山,林公令大學士陳伯達諫,欲加帝尊號,帝不許。有廢儲之意。攝政王林莊幽公不得已謀叛,欲弒帝。帝令周文正公平叛,林公北逃,與王妃葉群、王世子立果均身死漠北。帝詔上海知府王洪文入京,加王爵。欲立為儲君,因周相國、朱太師等勳臣力諫乃罷。後王洪文與江後、左丞相張春橋、大學士姚文元等結黨,或受帝命,或矯詔陷害忠良。朝野共惡此四人,稱之為四人幫。 文革十一年,相國周文正公薨,天下悲泣,京師萬民送葬。十裡長街,哭不絕聲。是年四月,京師百姓進言,請加周相國尊號,配享太廟。江後不許,引發清明京師民變,江後與皇侄遠新進讒言。帝以為世祖所謀,黜世祖。七月,太師朱武勝公薨,未幾,地大震於唐山,喪丁二十余萬口。 帝自林莊幽公之亂後,龍體日衰。文革十一年,天降星雨於吉林,地大震於唐山,民以為上將歸天,人心惶惶。帝廢世祖職,以右丞相華國鋒為儲君,賜遺詔曰:你辦事,我放心。以大司馬兵部尚書葉劍英為輔政王,仿劉蜀主托孤之意,委政於葉公。 九月九日帝崩於寢宮,壽八十三歲,天下色變,億萬臣民俱悲,如喪考妣。國鋒即位,是為廢帝,新君葬太祖於天安門前,號曰:至聖革命真龍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太祖武皇帝。太祖文韜武略,歷代帝王所不及也。太祖文傳於《太祖選集》及《太祖語錄》中,詩存於《太祖詩詞選》,皆官修定稿。 太祖後三人,楊後開慧,為太祖結發妻,因太祖起事,亡於前朝。賀後子珍,因不敬之罪,貶為庶民。 李後雲鶴又稱江青,因陰結其黨,欲廢新君華國鋒,效武則天事,為大司馬輔政王葉公所廢,後自縊於室。帝之嬪妃無數,因共產之道學定曰:帝王不得多嬪妃。故帝晚年所幸之張妃玉鳳等人皆未得以正名加封。 太子岸英,公子岸青,岸龍為楊後所生,公主李敏為賀後所生,公主李訥為李後所生。太子岸英陣亡,岸龍早夭,起事之時,又有子女數人,失於亂中,不知所終。諸嬪妃或有生子女者,皆不得知也。公子岸青,公主李訥、李敏均為閒官,皇孫新宇,舉進士,入翰林,供職太學。 未名野人論曰:吾本燕園卑微一書生,誠惶誠恐,效董狐作良史,太史公作史記,斗膽為太祖作傳。才疏學淺,無生花之筆。鄙陋之文難登大雅,故現於網絡。太祖與前朝思宗武厲皇帝共逐倭奴,雪中華百年之恥。後太祖一統大業,擊退美夷,沙俄、天竺、南越諸國,揚我大漢之威。奈何太祖行事尤效漢高、明祖,除異己、戮功臣。興文字獄,使民不聊生,天下再亂。功首罪魁非兩人,流芳遺臭本一身!帝之功過盡在民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嗚呼,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