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字安道,號武溪韶州曲江人,祖籍下邳[],曾祖從,祖榮,皆不仕,父太常博士慶,累贈太常少卿。天聖二年進士,為贛縣尉,遷秘書丞,數上書論事,建言班固《漢書》舛謬,命與王洙並校《史記》、《後漢書》。書奏,擢集賢校理。范仲淹以言事觸宰相呂夷簡去國,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脩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靖坐貶監筠州,稍徙泰州慶曆三年仁宗復用仲淹,乃召還,知英州,遷太常博士,復為校理、同知禮院。景祐、慶曆之間,仁宗欲更天下敝,增諫官四員,使論得失,以靖為右正言。脩言靖:「遇事輒言,無所迴避。」

四年納誓請和,將加封冊;而以兵臨夏境,遣使言:「為中國討賊,請止毋和。」朝廷患之:欲聽,重絕夏人而兵不得息;不聽,生事北邊,議難決。靖獨以謂:「中國厭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養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撓我爾,是不可聽。」即遣靖假諫議大夫以報,而留夏國封策不遣。從十餘騎馳出居庸關,見遼主於九十九泉,從容坐帳中辯言,往復數十,卒屈其議而還。宋廷遂發夏冊,西師既解嚴,北邊亦無事。是歲,以本官知制誥、史館修撰。而遼卒自攻夏,明年,使來告捷,又以靖往報。

靖三使契丹,亦習外國語,嚐為番語詩[]。御史王平等劾靖失使者體,出知吉州。靖為諫官時,嚐劾奏太常博士茹孝標不孝,匿母喪,坐廢。靖既失勢,孝標詣闕言靖少遊廣州,犯法受笞。靖聞之不自得,求侍養去。改將作少監,分司南京,居曲江。[]怡然還鄉里,闔門謝賓客,絕人事,凡六年。已而授雅州刺史、壽州兵馬鈐轄,辭不就。皇佑三年,再遷衛尉卿,四年虔州,丁父憂去官。

同年五月,儂智高邕州,乘勝掠九郡,以兵圍廣州五十餘日,不克。宋廷方顧南事,就喪次起靖為秘書監、知潭州,改桂州,詔以廣南西路委靖經制。靖策其必結援交趾,而脅諸峒以自固,乃約交趾會兵討智高。又募儂、黃諸姓酋長,皆縻以職,及智高入邕州,遂無外援。既而仁宗猶以為憂,遣狄青孫沔將兵會靖,共討智高。青兵未至前,戒部將勿戰,陳曙恐青獨有功,乘青未至,輒以步卒八千犯智高,潰於崑崙關,其下殿直袁用等皆遁。十二月,青卻交趾,援兵不用。五年正月,會諸將堂上,揖曙起,並召用等三十一人,案所以敗亡狀,驅出軍門斬之,沔、靖相顧愕然。靖嘗迫曙出戰,因離席而拜曰:「曙失律,亦靖節制之罪。」青曰:「舍人文臣,軍旅非所任也。」兵將股憟,咸思用命。同月上元節,青將兵夜奪崑崙關,敗智高於歸仁鋪[],智高走大埋,邕州平。[]靖請復終喪,不許。諸將班師,以智高尚在,留靖廣西,委以後事。就遷給事中,御史梁茜言賞薄,再遷尚書工部侍郎。靖留廣西逾年,遣蕭注入特磨道,襲取智高母及其弟一人。[]俘於開封,斬之。拜集賢院學士,久之,徙知潭州,又徒青州,再遷吏部侍郎。

嘉佑元年,青卒,靖遵遺願撰《宋故狄令公墓銘并序》。[]五年,交趾申紹泰寇邕州,殺五巡檢。仁宗以謂恩信著於嶺外而為交趾所畏者,靖也,驛召以為廣西體量安撫使,悉發荊湖兵以從。至則召交趾用事臣費嘉祐詰問之,嘉祐至,紿以近邊種落相侵報,誤犯宋軍,願悉推治,還所掠及械罪人送欽州,斬於界上以自贖。靖信之,厚謝遣去,嘉祐遂歸,不復出。六年,以尚書左丞知廣州。

八年英宗立,拜工部尚書,自廣朝京師。次年六月癸亥,以疾薨於金陵,年六十五。英宗輟朝一日,賻以粟帛。蔡襄為靖言,特贈刑部尚書。曰襄。靖嘗夢神人告以所終官而死秦亭,故常畏西行。及卒,則江寧府秦淮亭也。[]娶林氏,封魯郡夫人。子三人:伯莊,殿中丞;仲荀,屯田員外郎;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皆適士族。

有《武溪集》二十卷,入《四庫全書》、《三史勘誤》四十卷。

家屬

  • 父 太常博士 余慶
  • 妻 魯郡夫人 林氏
    • 長子 殿中丞 余伯莊
    • 次子 屯田員外郎 余仲荀
    • 末子 太常寺太祝 余叔英
    • 有六女
  1. 靖祖母王氏墓,碑署「下邳余姓墳墓」
  2. 《中山詩話》有靖契丹語詩曰:「夜宴設邏厚盛也,臣拜洗,受賜;兩朝闕荷通好,情感勤,厚重;微臣雅魯拜舞,祝若統,福祐;聖壽鐵擺嵩高,俱可忒,無極。」
  3.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
  4. 歸仁鋪在今南寧市二塘、三塘之間
  5. 余靖:《大宋平蠻碑》、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畢沅:《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宋紀五十三》
  6. 《宋史·余靖傳》:「遣人入特磨道擒智高母子弟三人。」《宋史·列傳第九十三·蕭注傳》:「智高……母與二弟寓特磨道。注帥師……悉擒送闕下。」《歐陽脩集·卷二十三·贈刑部尚書余靖襄公神道碑銘》:「又遣人入特磨,襲取智高母及其弟一人。」神道碑與注傳言二,靖傳言三。
  7. 龔思林:《忠襄公余靖故事六則》之五
  8. 《宋史·余靖傳》
  • 余靖:《大宋平蠻碑》
  • 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紀五十三》
  • 脫脫等:《宋史·列傳七十九·余靖傳》
  • 歐陽脩:《贈刑部尚書余靖襄公神道碑銘》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