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史
貨幣者,所以權衡萬物之輕重,而時爲之制[一]。榛狉之時,中國始有貝幣[二]。秦鑄半兩,漢則五銖。洎乎有唐,詔造開元通寶。其後皆通寶、元寶之屬。[三]宋刊交子,與錢相權。至元,交鈔盛行。既四百餘載,白銀東漸。
貝
纂錢
纂及至二周,布、刀、蟻鼻。秦畢六王,幣爲二等:黃金以溢爲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四],肉圓好方。自是銅幣名以輕重[三]。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爲器飾寶藏,不爲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漢興,以爲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孝文五年,以錢益多而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孝文更造四銖錢。及武帝時,作銀錫白金。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誅錢,重如其文。後有司言三銖錢輕而易作姦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質,令不可得摩取鉛。[四]
魏晉紛亂,夫錢形制也繁,其值不一。於是重物而輕幣。魏明帝時復行五銖,制與東漢似。蜀則直百五銖、直百。吳則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二姓陵替,而襲用舊錢,兼通谷帛等物。既南渡,用吳舊錢。其後有五銖小錢,傳爲吳興沈充所鑄,故謂沈郎五銖。
隋既建元,復更鑄五銖,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五]。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五],其後愈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皆以爲錢[六]。唐高祖入長安,而民間行線環錢,其制輕小,凡八九萬纔滿半斛[六]。
武德四年,高祖詔鑄新錢,文以開元通寶,或識爲開通元寶,大小倣漢五銖,稱爲一文,亦謂一錢,每十錢重一兩[三]。新錢輕重大小折中,而遠近甚便之[七]。衡法自十六進易爲十進,是其要因也。夫兩之下爲錢,不復稱銖。其後錢幣俱謂通寶、元寶,亦不文其輕重。宋以降,錢名年號,稍爲常制,若熙寧通寶、光緒元寶之屬。[三]宋亦鑄鐵錢。自明中葉,迨及晚明,泰西白銀漸入中國,民多使之[八]。
鈔
纂唐元和中,食豐貨殖,銅幣不足用,厥有飛錢,錢引也。商人在京,以錢與諸軍、節度使、進奏院、豪右。後者立券,行商執之,而四海克取其錢。此鈔之始也。及宋,蜀之民私以楮券爲貨,謂之交子。至天聖中,官始權之,再歲一易,謂之交界。[九]書以貫文,不限多少,收入人戶見錢,予其交子。後易爲印予者,定有五貫、十貫二種,後爲一貫、五百文。[一〇]交子表裏印記,隱秘題號,朱墨間錯,私自參驗書緡錢之數[一一]。官許成都豪民一十有六戶,主交子之往徠[一二]。交子鋪以所寄財貨,置資邸店之業。後所挹注也甚,而不堪換錢,爭訟數起。天聖元年,宋方事西夏,戎費日增。令交子鋪止行交子,已行者皆收。官設益州交子務,專行錢引,即官交子。[一一]哲宗時增印無節,價值愈貶。
元則廣行紙幣,謂之寶鈔。然至正中,所刊過多,貨嗇財豐。明亦因之,官行大明寶鈔[八]。清所印紙幣有二:大清寶鈔、戶部官票,合謂鈔票。鈔票之名自是。民國以白銀外漸,鐫行法幣。中原既移鼎,改人民幣。蒙古使蒙古元,至東南海隅,則用新臺幣。
據
纂- ↑ 魏源《聖武記》
- ↑ 魏源《默觚下·治篇五》
- ↑ 三點〇 三點一 三點二 三點三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 ↑ 四點〇 四點一 《漢書·食貨志下》
- ↑ 五點〇 五點一 侯家駒《中國財金制度史論·錢幣》第三三五葉,西曆一九八九年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刊行。
- ↑ 六點〇 六點一 《新唐書·食貨四》
- ↑ 嘉慶六年刊《廣西通志·卷十》
- ↑ 八點〇 八點一 張萱《西園聞見錄》:鈔者制於官,惟上得而增損之。……夫銀產於地,人得而私之。
- ↑ 《誠齋集》卷第一百二十九〈陳擇之墓志銘〉
- ↑ 李攸《宋朝事實·卷一十五》
- ↑ 一一點〇 一一點一 《楮幣譜》
- ↑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十六〈四川錢引〉
- 中國的鈔票1953年至2019年 (英文)(德文)(法文)
-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兌換券(FEC)1980-1994 (英文)(德文)(法文)
敘事完備,有條不紊,遂列正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