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島,舊稱浯洲,明初時亦改名吳洲[一],又名仙洲[二]浯江浯島,居閩省東南一隅,西連烈嶼、中左,南達擔嶼、鎮海,料羅盡其東,官澳極其北,同廈門共為海洋之鎖鑰、全邑之藩籬而尤要於廈也[三]。晉時,中原多故,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宗族以避難者徙焉,仿佛武陵桃源境界。及貞元十九年,閩觀察使柳冕奏置,始為萬安軍牧馬監地,浯洲為其一,後從牧馬監陳淵來者,有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淵因之尊為「開浯恩主」。及王審知治閩,海島編入泉州屬邑,凡山川海島不科征稅。

太平興國三年,島居者始輸納戶鈔。熙豐間,始立都圖。都有四,其統圖九,為翔風里,並統於綏德鄉。嘉定十年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害,嘗經略料羅戰船。咸淳間,複稅弓丈量田畝,給養馬。

元始建場征鹽。至正六年,置管勾司。至大二年,改為司令司。

明洪武元年,改為踏石司,旋改為鹽課司。二十年,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及峰上、官澳、田浦、陳坑四巡檢司。

明末,鄭氏竊踞。及清康熙二年,官軍大蒐兩島(大小金門),毀其城,遷其居民界內,浯洲遂墟。十三年,複為鄭經所踞。十九年,兩島平,始開設標營。清廷以一協鎮、一縣丞、一鹽大使駐焉[四]

及民國肇立,民國元年公曆四月十八日,金廈析自同安縣,另立新縣思明縣。未幾,同年九月十八日,改思明府。民國二年三月末,廢府制,復改思明縣。民國三年,閩巡按使許世英咨陳內政部,遣左樹燮為金門籌辦設治委員,七月,奉准置金門縣(大、小金門與大、小嶝等島),隸廈門道。民國四年四月九日,始置縣知事,改縣丞署為縣公署,轄境包括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分為六都、十保、一百六十六鄉。二十二年,閩變,為中華共和國所據,劃泉海省。二十四年,改為4區32聯保。二十五年,復編為三區十二聯保。民國二十六年,日寇襲金門,佔之。縣府徙大嶝島,借民房辦公。

二戰終,中華民國光復金門,設二鎮四鄉。民國三十五年,復改二鎮二鄉。

三十七年十二月十日,國府頒戒嚴令。翌年,置金城、沙美、烈嶼、大嶝四區;八月十七日,福州淪陷,省治自福州徙浯嶼;十月,解放軍進逼,國共血戰古寧頭,歷一月餘。後縣制撤銷,改金東、金西、烈嶼三軍區,轄城廂、金城、金盤、滄湖、碧湖、金沙、烈嶼、古寧、瓊浦等九區。四十年七月,分設金城、金寧、金湖、金沙、烈嶼等五行政區。

四十七年八月廿三日,國共砲戰,彈如雨下,歷二月餘。

一百又七年,金門時旱,用水孔急。八月五日,縣府歷多次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閩省人民政府協商,雙方共建管線,由金門縣府向閩買水,自其省山美水庫引原水入金,以解金門百姓用水之苦。

山川形勢

金門為泉州之下臂,廈門為漳州之咽喉[五]

其盤鬱峻拔而中起者,為太武山。太武山雄偉莊厚,獨冠嶼上,海上人別呼為仙山。明洪武間,江夏侯周德興嘗登而為之讖云:『帝典王猷,海外傳一肩行李;龍樓鳳閣,空中起百代文章』。

虎山在太武山西。形如伏虎,與青嶼獅山相對,俗號五虎朝獅。雙山在太武之南。再轉小徑而下,大小突兀,形若雙乳,又名雙乳山。

文化

  • 浯江書院,今址居金門縣金城鎮珠浦北路三十六號。
    • 朱子祠
    • 甲花井
  • 浯島城隍廟

  1. 《紫峰文集》
  2. 林焜熿撰,《金門志》
  3. 《閩書》
  4. 《浯洲聞見錄》
  5. 《海國聞見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