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人,唐太宗貞觀四年生。

明經唐高宗初累遷大理丞,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充江南巡撫使。毀吳楚淫祠千七百所,為豫州刺史。救誤論死者二千餘人,所至民愛仰之。

仁傑兒童時,門人有被害者,縣吏就詰之,眾皆接對,唯仁傑堅坐讀書。吏責之, 仁傑曰:「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後以明 經舉,授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仁傑為吏人誣告,立本見 而謝曰:「仲尼雲:『觀過知仁矣』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薦授並 州都督府法曹。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並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 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仁傑孝友絕人,在並 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傑謂曰:「太夫人有危疾,而 公遠使,豈可貽親萬裏之憂!」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 孝廉不協,因謂曰:「吾等豈獨無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時武衛大將軍權 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仁傑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傑又奏罪不當死。帝作 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傑令出,仁傑曰: 「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 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 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 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 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雲:『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製殺善 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數日,授仁傑侍禦史。時司農 卿韋機兼領將作、少府二司,高宗以恭陵玄宮狹小,不容送終之具,遣機續成其功。 機於埏之左右為便房四所,又造宿羽、高山、上陽等宮,莫不壯麗。仁傑奏其太過, 機竟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廷懾懼,仁傑奏之,請付法寺,高宗特 原之。仁傑奏曰:「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之類,陛下何惜罪人而虧王法?必欲 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誡。」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肅然。

武則天時屢貶屢起,神功初以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以舉賢為意。凡所薦進,若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名臣。有知人之明。則天慾立武承嗣太子。仁傑以姑侄母子之喻動之,則天感悟,迎廬陵王於房州。唐祚賴以匡復。久視元年卒,贈文昌右相,文惠,唐睿宗時追封為梁國公。

  • 《舊唐書·狄仁傑傳》
  • 《新唐書·狄仁傑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