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

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海國圖志魏源著,述四海萬國情勢,用師夷長技以制夷[]

《圖志》卷三所載東半球全圖

林則徐欽差大臣時,命人譯《世界地理大全》,慕瑞所著也,集爲《四洲志》,惟未及付梓。既道光壬寅之役,清師敗績,遣則徐戍伊犁。則徐以書稿付源,冀刊刻。於是一據《四洲志》,再據歷代史乘及以來島誌,三據當時夷圖夷語,鉤稽貫串[],期年而成。以道光二十三載刻五十卷於揚州廿七年增廣,至六十卷,亦鐫揚州[]咸豐二年補爲一百卷,刊於高郵州。斯版無大易,全志字計八十八萬許,並諸輿地圖七十有五,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之頁四十有二。

鄒漢勛地學士也。汪士鐸江寧名士也。漢勛、士鐸嘗助以校讎《圖志》。源之撰述時,亦與陳澧論辯。澧曰:「最可議者,莫如〈議攻〉篇『以夷攻夷』之說。」[][]

海國圖志扉頁

自成書五秋,魏源以咸豐七年歿。其後廿餘載,中邦未爲廣傳,惟京華諸省大吏觀之,而事局如故[][]咸豐元年,始流至東島[],而後下皆讀之[]。佐久間象山好洋學,既觀魏源書,慨然拊案曰:「嗚呼!予與魏,各生異域,不相識姓名,感時著言,同在是歲,而其所見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謂海外同志矣!」其徒吉田松陰以《圖志》所識,考國情,議革新,曰:「萬國環繞,其勢如此,若我茫然拱手立於其中,不能察之,殆而已矣。」[]同治元年幕府嘗遣人至清,高杉晉作與之。之上海,問書肆以《圖志》及陳化成、林則徐等所著述,一無。晉作爲日記云:「清人去中華正道也遠矣。文人耽空言,不尚實學。」[]梁啟超追述曰:「吉田松陰、西鄉隆盛輩,皆為此書所刺激,間接以演尊攘維新之活劇。」

  1. 一點〇 一點一 一點二 咸豐二年刊刻本《海國圖志》原敘
  2. 李柏榮《魏源师友记》陳澧條下:「吾邵魏默深著《海國圖志》初成,中有可議者。澧論辨之後,默深至粤,見而大悦,遂與訂交并改其書。
  3. 汪宗衍《陳東塾澧先生年譜》載云:「魏源来粤,先生以舊作《書〈海國圖志〉後》所說質之,源大悦,遂訂交並屢改其書焉。”
  4. 《中國叢報》載曰:「廣州書肆若干,而莫聞是書。吾人所見,但副本而已。此書惟京華諸省大吏所共傳。所以傳之者,俾其面外人而成算在胸爾。」是以西曆一八四七年九月印廣州者。
  5. 光緒元年重刊《海國圖志》左宗棠
  6. 西曆一八五一年,日本長崎港有司例驗貨,見《海國圖志》,冊數凡三,以爲禁書,而幕府官吏與學者買之。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以爲傳之記錄最先者。其後數年,猶陰賣《圖志》至日本,計一十有五冊,或爲官府發徵,或售市。洎五九年,書價初之三倍。上據中央電視臺《海國圖志的命運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档日期2006-12-07.》載。
  7. 李漢武〈論魏源思想對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影響〉,以西曆一九八七年載於《求索》
  8. 佐久間象山好洋學,曾自鑄西洋炮,立象山書院,合東西學術。既觀魏源書,慨然拊案曰:「嗚呼!予與魏,各生異域,不相識姓名,感時著言,同在是歲,而其所見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謂海外同志矣!」其徒吉田松陰以《圖志》所識,考國情,建議維新,曰:「萬國環繞,其勢如此,若我茫然拱手立於其中,不能察之,殆而已矣。」與師相商,欲私遊學海外。師力助之,而徒未遂,俱幽囚。五九年,松陰坐死,年三十。象山得釋,而被異見者戕。上據中央電視臺《海國圖志的命運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档日期2006-12-07.》載。
  9. 雪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西方國家爲何反而同情日本》,載於《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