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戲具也,所以足蹴者[]。銅錢上束雕翎,加縛皮帶。之時,蹴能活血禦寒。[]中邦以至越南朝鮮之地,戲者皆繁。而其由来也久。顧上世渺遠,古籍雖傳,而訓詁茫然,不能塙知其時。或以帙之「蹋蹀䤻」[],爲蹴毽之謂。

人沈慶蘭《童兒娛毽圖》
端嚴爲會,而以毽類此者蹴。

夫毽之在漢地,又謂毽子毽兒。蹴毽者,蓋蹴鞠之遺事。[][]

  1. 《康熙字典》毽,字彙補經電切,音建。拋足之戲具也。帝京景物略諺云:楊柳兒靑,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
  2.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風箏毽兒》毽兒者,墊以皮錢,襯以銅錢,束以雕翎,縛以皮帶,兒童踢弄之,足以活血禦寒。
  3. 道宣《續高僧傳》卷第一十六〈習禅〉沙門慧光,年立十二,反蹋蹀䤻,一連五百。
  4. 明·徐炬《古今事物原始》戲具卷二十二〈蹴踘〉今時小兒以鉛、錫爲錢,装以雞羽,呼為爲子。三四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鎗、聳膝、突吐、佛頂珠、箭刀、拐之名色。亦蹴踘之遺事也。
  5.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風箏毽兒》引《日下舊聞考》毽兒即毽子,以鉛、錫爲錢,装以雞羽……亦蹴鞠之遺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