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
桿秤者,中華世傳之衡器也。
削木為桿,首粗而尾細,細點布焉,是為「秤星」。首端或悬鉤,或繫盤,以承重物,近端寸許,結繩為紐。另有定重之物,率為鐵鑄,以繩掛諸杆上,移動自若,其名曰「砣」。以其有失精准,當世漸棄之焉。然先民用久矣,其遺存猶見諸楚墓。
用
纂其法,置物於鉤盤,提紐使物、秤俱懸 ,而往復細移砣繩於秤星間,俟杆不稍傾,則繩之所處,即為物重,原其理,杠桿也。以砣去紐計,則愈遠乎紐,秤尾愈伏,所示物愈重,故秤尾愈高,則商賈讓利愈豐也。
名
纂秤之名,據其可衡物之輕重又異,其小者曰「戥」,精可至毫釐,以衡金銀、藥石;中者曰盤秤;大者曰鉤秤,甚或以一人之力不得以提其紐,可衡牛馬,俗謂「秤砣雖小,可壓千斤」是也。
製
纂秤桿,率多以櫟木製成,亦有以骨為之者,所以首粗尾細者,蓋秤紐近首,故以之自衡桿重耳。秤星則當先鏤細孔,次填以鋁絲,方得一點,積點成記刻,積刻成度,間或成文,複細磨之。不以漆物繪之者,砣繩往來其間,易湮之也。又或有秤,其紐有二,而砣不變,則以近首之紐衡重,遠者衡輕,可收便利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