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單名,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也,漢會稽太守馬稜之後,高祖俊生,徽州知府,父廷培,字冠臣。四川省仁壽知縣。光緒十年生于成都。 光緒十三年,父廷培之庶母饒氏卒,廷培請赴紹興奔喪,屢極言,竟不許,廷培無奈何,去烏紗衣冠,逕自歸越,時一浮方五歲。 翌年,廷培乃請閭里先生授業一浮,不逾日,先生自辭不勝其才,乃去之。

馬一浮紀念館,位於杭州西湖

光緒二十年甲午冬十一月,一浮中紹興縣試第一,同列者周樹人作人皆不及,時山陰湯壽潛大異其才,遂以女妻之,時年十八。光緒二十九年,任駐美使館留學生監督公署秘書,赴美,三十年,偶得馬克思資本論,乃大喜曰:今下午得英譯本馬格士《資本論》一冊,此書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勝服仙藥十劑,予病若失矣!遂能通東西,明華夷。一浮遊學于美,濡染民主,時清廷威儀盡失,復加民以暴政,浮見洋務生規章仍書「效忠朝廷」云云,拂袖曰:「至於今日,苟尚有一點人血者,尚忍作此語耶?因又念此種崇拜暴主政體,天賦之賤種,直不足與語也。哀哉,我同胞乎!入自由國,受自由教育,而奴性之堅牢尚如是,吾族富有豸耶!」又首推德國哲學,以其體制完備,嚴謹翔實故,嘗比之于漢魏古文。今或有以希臘史詩為歐陸文學之風雅頌者,一浮其第一人也。既通西學,浮乃致用于己,始開漢學反思之道。光緒三十三年,以今之西學,頭緒不清,本源不正,或有稍解,即自為聖賢而欲化眾人,故倡「輔西學以吾儒宗」。

一浮嗜書成癖,既欲求會諸道,乃自遷于杭州廣化寺,就文瀾閣,遍覽閣中四庫全書,或云一浮讀破萬卷,縱為附會,亦可見其用力之深。江陰劉半農有言:「此間有馬處士一浮,其人無書不讀,不慧曾兩次相見,談論娓娓,令人忘饑也!」

民國初,教育總長蔡元培請一浮以教育部秘書長印綬,一浮方到任十餘日,即辭謝歸杭,曰:吾不會做官,只會得讀書,不如讓吾回西湖罷?居有間,蔡公復委以高位,是為北大文科學長,浮再辭,以「古聞來學,未聞往教」故。

先是光緒二十三年,一浮妻湯氏早亡,不經年,拳亂,復加父喪姊逝,乃嘆人之身死,白駒過隙,謂「人命危淺,真如朝露,生年歡愛,無幾時也;一旦溘逝,一切皆成泡影"遂不復尋鴛鴦連理之枝,覓眾生六道之樂,超然物外,蓋有元亮之風。

逮及日本亂華,一浮時任國立浙江大學教授,寇至杭,浙大西遷,一浮一變其風,于戰時講學于臨時校舍。竭力至誠以保漢學,陣前有百戰金甲,陣后有宗師傳習,是故華夏得不亡也,是故大道不至於廢也。民國二十八年,國府立復性書院于蜀中,書院董事會成立,乃聘一浮為主講,總攬書院事宜。復性者,依馬公言「今若取義,鄙意可名為復性書院。學術、人心所以紛歧,皆由溺於所習而失之,復其性則然矣」

共和立國以來,先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一九六四年,升中央文史館館長。文革動亂,家為紅衛所籍,所餘唯一硯耳,方欲求之,曰:留我一硯臺好不好?卒不允,由是悲憤交集,冤屈不伸,逾三年乃卒,時年八十四。

自建國以降六十餘年,學術之精未有出一浮右者,或比于梁漱溟熊十力,是為「現代三聖」。湖北熊十力與馬公舊交,復性書院之始,十力亦為元功,後以辦學宗旨相異,借辭以方位不合,風水不契而去,一浮貫通堪輿之術,窮其理而對之,十力竟不能答。馬公少著作,多研習,不尚不求甚解之風,兢兢業業,有別于諸儒焉。

著作

今有《泰和會語》、《爾雅台答問》、《爾雅台答問繼編》、《老子道德經注》、《朱子讀書法》、《蠲戲齋怫學論著》、《宜山會語》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