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朝鮮漢字
請先議之,后渡之不晚也
纂誤去斯文,其因如下:
- 漢字特指漢語之漢字,非朝鮮文、日文之漢字,越南文之儒字(漢字)、喃字。或朝鮮漢字,如『乫』、『乭』、『乶』、『乷』、『畓』,漢文未用之,或曰非漢字也(其下端『乙』原爲『ㄹ』)。
- 他山有此文,如En:Hanja、Zh:朝鮮漢字、Ja:韓国における漢字等。
——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四日 (四) 一三時五〇分 (UTC)
大典收文,務以詳實,原文空言數字,苟存之,則無益讀者,有損大典。合於漢字一文,讀者可知其詳,何樂而不為﹖又,足下在大典所為,但有爭論,莫有先議,無有屬文,又云不通文言,則何足與議﹖還望三思,訥言敏行,爾我俱佳。--孔明居士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四日 (四) 一六時三九分 (UTC)
言多無得,望能斟酌損益,重加編撰,則必釋而新之。--孔明居士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四日 (四) 一六時四六分 (UTC)
續
纂我是說你行動過於莽撞,你沒看阮薰華的呈請中寫著“為有秩者,請先核其鏈入之況及頁誌(末修),始去斯文。”,我還沒來得及看就被你給“渡之”了,於是我恢復到阮薰華的版本,而後斷網寫那段“誤去斯文,其因如下:”,結果在上綫時朝鮮漢字又被你給“渡”了,我想撤銷,又被你給“鎖”了,我那個鬱悶! 而我做的是把它恢復到阮薰華編輯后的討論狀態,見此;你做的是不經討論就把它“渡”了以後鎖上,你說我能不到你的討論頁裏去搞搞嗎? 至於你說的文章過空的問題:這個頁面是從英文Wikipedia中翻譯來的,只翻譯了一小部分,所以空。等翻譯全了就不空了,如果被你就這樣刪了,新來的人又得從頭翻譯。 順便問一下,正體中文中“於”(二聲時)和“于”通用嗎? ——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六日 (六) 〇九時一五分 (UTC)
不通文言,但好爭論,無所裨益,恕余不迎。--孔明居士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六日 (六) 〇九時五五分 (UTC)
這是我對閣下的最後一次留言,爾後您要這樣大吵大鬧,我都不會回覆。首先,為怕您不明所以,我選擇用您能明白的白話來告訴您,您現在不通文言,又不願學習,只顧用白話大吵大鬧,完全不可能容於大典,一如您只用白話在英文版、德文版鬧事般,無人會理會您的。其次,這篇文章存在已久,都沒人改善,院薰華君既已有取代方案,又貫徹行之,不像閣下只會反對,全無一為,就請您不要吵,並希望您能夠反省。第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您如果想恢復這篇文章,不應等待他人動手,真心為大典好的,便請動手修繕,如此遠比無謂爭論好。
如果閣下始終如是,請去焉,不必強留於大典,既無利於人,亦無益於己。--孔明居士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六日 (六) 一〇時一九分 (UTC)
和為貴。
宜先考各種漢字。漢字者,中華所製,傳於四方。若羅馬人拉丁字,雖用於越南,猶稱拉丁、羅馬。故漢字流用,無論日朝國字、越方儒字,皆漢字也,遂以一文。
朝鮮漢字,文本數字,且不知本末,以其華、朝用字異體,而不知東國自有製字,遂併於漢字文。
吾人修大典以古文,非為轉譯,多有自製者。散亂失韋,可以編者,自合於一文。一以節用於維基,二以便查閱者,三使文章有可觀。來日講論完備,自分一處,此誠千種維基大典通例也。
若志於大典者,通則著述,未通則學之,莫恥於問,蓋同途者固少也。昔韓子以一人之身,力倡古文,猶敗於五代者,何也?世以其異軌也。至歐陽修教曾擢蘇,一時古文盛甚,駢體遂不出貢院。人才盛,志一道也。--阮薰華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六日 (六) 一二時五一分 (UTC)
- 孔明居士:我現在雖不通文言,但並非不願學習,使我學了很多年的文言還學不會而不得不放棄。剛見到文言維基時,我非常欣喜,因爲雖然我不善古文,但我知道古文應當振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這裡的古文我竟然第一遍就基本能讀懂(課本裏的古文一般我讀第一遍是怎麽也讀不懂的),於是我便懷疑是否這裡的文言文有問題:一般不是語法錯誤,而是句式比較單一——嚴格的說它是古文,但是就是跟古人寫的就是不太一樣。就像用簡體字的人書寫(在紙上)繁體字,寫出的句子中時常摻進簡體字(而其本人卻常不知道),我認爲其危害不亞於使用簡體字本身的危害。這也是我不敢在這裡寫文言文的原因,你總是說可以改,可是更多的情況是沒有人改,這樣寫出的文章就會誤導人了:這非但不能促進文言文,反而會破壞文言文,就事與願違了——我跟你提到過這個問題,可是你一直沒答復我,只告訴我不要擔心。如果文言維基能夠有一個審核小組,讓所有的初學者到那裏去報名,使報名人士新增/修改過的文章自動加入這個審核小組“哨站”中,由審核小組的成員來負責消除初學者的語法錯誤,我自然就敢在這裡寫文言文了。可是,哪有這樣的人力?
- 我本不想再回復中使用白話,但我寫古文的速度跟不上我寫白話文的速度,寫白話文的速度跟不上説話的速度,説話的速度跟不上想問題的速度。因此如果使用文言文的話,肚子裏憋一堆話說不出來很不爽,不如白話來得痛快。
- 至於爭論,我認爲爭論是必要的,因爲爭論能把理説得更明。
- 對於此文,我已表達了我的觀點,對於阮薰華的觀點我將再給他回復時討論。
- 至於所謂“英文版、德文版鬧事”一事,這是一種策略:儅你把某些頁面移動以後,就會產生某种效應,引起其它的維基編寫者的重視,否則又是討論了不少沒人回復。*不過迄今爲止我還沒上過德文維基百科,不知你是哪來的消息。
- 至於你是否給我回復,我認爲這是你的權利,你自然可以放棄討論或爭論的機會,其結果最多只是自己的觀點憋在肚子裏不被別人知道(就像我寫古文的速度趕不上想問題的速度時有話説不出的鬱悶感覺一樣)。
- 對於本文,“院薰華君既已有取代方案”確爲事實,但阮薰華的觀點是“為有秩者,請先核其鏈入之況及頁誌(末修),始去斯文”,決不會行動得這樣快,更不會出現“我還沒來得及看就被你給‘渡之’了”的情況。況且如果讓阮薰華來合併此文,使把本文的内容合併入漢字中,而非像你那樣,簡單的刪掉内容並重定向。我也說過“而我做的是把它恢復到阮薰華編輯后的討論狀態”,而非囘退到阮薰華編輯前的情況。對於這些最尖銳的問題,你一個也沒有回答我,是否你認識到在這一點上你做得有所不妥了?
- ——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八日 (一) 〇七時五一分 (UTC)
- 阮薰華:你說的確實有理,但是(個人認爲)如果用這個觀點就應將所有語言的維基百科的相同條目進行相同的合併,這樣才能保證維基百科内部的統一性。因爲各語言的維基百科是一套百科全書,又哪有在一個語言版本中的同一個條目到了另外一個語言版本中成爲兩個條目的理呢?因此我建議白這個問題提交到英文維基百科中進行國際性的討論(我也沒有精力在這個問題上進行過爲細緻的思考了)。另外,我建議您以後在遇到相同的問題是使用Template:mergeto和Template:mergefrom模版,而非Template:delete模版(這樣更妥當一些)。——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八日 (一) 〇八時〇〇分 (UTC)
- 首先你要知道,各種語言的維基百科是各自獨立的百科全書。當一個條目本身體積過大時,就會截取可以獨立成篇的部分另開新條目,所以不單是有這個理(這句很噁心),而且是維基的一貫慣例。文言文本身非常簡潔,同樣的內容比其他語言的篇幅都要小得多,自然沒有必要分立太多獨立條目。至於為什麼不用你說的兩個模版,其一,本大典沒有;其二,原文只有一句,能待上一個月以上本身就是我們的疏忽;其三,在這活動的,不過十人,而且不是常常出現,難道是等人都來了再丟垃圾?至於你對孔明居士的問題,不如說是閣下初來,未諳慣例而產生的誤會。
- 另外我修改了一點你發言時的語法,希望不要介意。--阮薰華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八日 (一) 〇九時四三分 (UTC)
- 好的,那我把朝鮮漢字的內容複製到漢字中去嘍。可是跨語言連接怎麽辦哪?——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九日 (二) 一二時一五分 (UTC)
- 文言維基缺失Template:Fact和Template:Fix,我給加上了,但是還有問題。幫忙改一下,行麽?——虞海 二〇〇八年八月二〇日 (三) 一〇時一四分 (UTC)
- 另外我修改了一點你發言時的語法,希望不要介意。--阮薰華 二〇〇八年八月一八日 (一) 〇九時四三分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