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晉
於各用字有所斟酌。--Ericyuen 11:48, 26 十月 2006 (UTC)
"禪讓"?"衣單讓"?-Hillgentleman 13:18, 28 十月 2006 (UTC)
并晉
纂- 吾欲將西晉 東晉并諸晉,何如?
重覆者去,列表無用。--Ericyuen 13:41, 16 十一月 2006 (UTC) 徒留表以去帝世系,何如? --許胖
- 觀他語之維基,多各分東西晉為一文,何以文言卻獨要併之?且東西晉各具特色,本已不同,何不分之?--孔明居士 11:40, 17 十一月 2006 (UTC)
- 居士此言亦是也 --許胖
- 兩晉皆司馬所王之,正史亦無分東西晉史,何必特分之?東晉所謂特色亦西晉發展結果,二者本無分野,中亦無他朝,何故強裂為二?合為一文若太密,不見其分野;分二者則太疏。唯今以細目分,則恰到好處。
- 又世系,竊以為表不可取,今之世系亦有不足。當以樹狀圖諸,明確其人於族中位置,標注代數,更為易識,若此: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B5%E5%9B%BD&variant=zh-tw--Ericyuen 16:01, 17 十一月 2006 (UTC)
- 正史無分,但世之俗成也,史事互有因果,言則西周、東周;北宋、南宋;明、南明皆無分之要也。兩晉實甚不同,西晉都洛陽,一統天下,行郡國制;東晉偏安江左,河北幾盡為五胡所據,若只以同一皇統為說,實不足也,且元帝非嫡系,非一脈相承也。今三文皆足長矣,合之則過長,且觀乎他語之維基,未有一人持君所見也,實不敢苟同於君,望君三思。
- 附︰若兩漢之文能書以一定之長度,則大可獨立之,兩漢本相異甚大,且史事眾多,實不須拘抳於一文中也。惟今沒人書之以成文,則無須故意增之。--孔明居士 17:00, 17 十一月 2006 (UTC)
- 若非嫡系則分,則晉簡文前後、五代唐、周,明成祖前後皆得分耶? 一統之朝,動輒百年,前後有所不同,可以分耶?譬如唐,女禍前後、安史前後、憲宗前後亦有所不同,人皆不分為數文也。今人之所以分,乃其都不同,東晉者,晉室無力節制門閥,地方自有勢力,實類唐安史以後中庭不振,苟延殘喘百年,又有小改,開後朝之局。唐之有不分,而晉得分耶?
- 他語之維基,可比唐房玄齡之正史乎?未必可也。外語敘事繁亂,尤以白話維基,沙石廢文甚多;外語維基,不知華夏之事,可以不究。今古維基新立,中國字述中國史,隨其外文乎?
- 所謂過長,文言敘事,遠不及英、德維基之長。段落明析,縱有萬字,則可明史事,不覺煩厭。萬字可書百年,亦文言之長也。
--Ericyuen 01:36, 18 十一月 2006 (UTC)
- 又兩漢事,光武之中興,實正王莽之政,復武、昭、宣、元之政也。昭烈之起,乃延漢祚,欲為光武中興之事。前、後、季漢亦一脈相承,三支劉氏亦清明其理。前漢為高祖之後、後漢為魯恭王之後、季漢為中山靖王之後(附:劉宋亦漢楚王之後)。故分為三嫌太疏。以皇統計,三者可以合一,三國之漢亦可導向漢下季漢之支。若不同,漢、季漢分裂二文,以就三國,亦無不可。
- 漢之議宜遷諸漢。--Ericyuen 01:44, 18 十一月 2006 (UTC)
- 吾舉嫡系為例,僅欲指一家之天下非合一文之理。全維基之併文要求均一,乃過長則分,過短則合。維基非史書也,一文若動軏數萬言,則不合百科之體,白話維基、甚若英語維基,若文過長則分,此乃英語維基分一戰之東線、西線各為一文之理。同理,君既知兩晉甚不同,然兩晉之文既非三言兩語,何必併之?也許吾言辭過激,有所得罪,在此致歉,望能見諒。--孔明居士 05:08, 18 十一月 2006 (UTC)
- 唯今晉文,實短於漢高、漢武二者,遠不及秦皇。今西晉、東晉二者,內容已收於晉,而文義無別。何不留晉而削二晉,待長而難識之時再分?況以前後之別,兩晉之別尚不及唐安史前後之別,亦不如漢光武遠支繼統之疏,其實亦不應分別。--Ericyuen 11:31, 18 十一月 2006 (UTC)
整理上議: 1. 文長, 2. 東西晉分野
纂併東西晉文過長?
纂- 所謂過長,文言敘事,遠不及英、德維基之長。段落明析,縱有萬字,則可明史事,不覺煩厭。萬字可書百年,亦文言之長也。-Ericyuen
- 吾舉嫡系為例,僅欲指一家之天下非合一文之理。全維基之併文要求均一,乃過長則分,過短則合。維基非史書也,一文若動軏數萬言,則不合百科之體,白話維基、甚若英語維基,若文過長則分,此乃英語維基分一戰之東線、西線各為一文之理。同理,君既知兩晉甚不同,然兩晉之文既非三言兩語,何必併之?也許吾言辭過激,有所得罪,在此致歉,望能見諒。--孔明居士
- 晉事宜錄簡扼之事,東西晉宜精要之情 --許胖
- 唯今晉文,實短於漢高、漢武二者,遠不及秦皇。今西晉、東晉二者,內容已收於晉,而文義無別。何不留晉而削二晉,待長而難識之時再分?--Ericyuen 11:31, 18 十一月 2006 (UTC)
東西晉本無分野?
纂東西晉各具特色,本已不同,何不分之?--孔明居士
- 兩晉皆司馬所王之,正史亦無分東西晉史,何必特分之?東晉所謂特色亦西晉發展結果,二者本無分野,中亦無他朝 --Ericyuen
- 正史無分,但世之俗成也,史事互有因果,言則西周、東周;北宋、南宋;明、南明皆無分之要也。兩晉實甚不同,西晉都洛陽,一統天下,行郡國制;東晉偏安江左,河北幾盡為五胡所據,若只以同一皇統為說,實不足也,且元帝非嫡系,非一脈相承也 -孔明居士
- 若非嫡系則分,則晉簡文前後、五代唐、周,明成祖前後皆得分耶? 一統之朝,動輒百年,前後有所不同,可以分耶?譬如唐,女禍前後、安史前後、憲宗前後亦有所不同,人皆不分為數文也。今人之所以分,乃其都不同,東晉者,晉室無力節制門閥,地方自有勢力,實類唐安史以後中庭不振,苟延殘喘百年,又有小改,開後朝之局。唐之有不分,而晉得分耶? --Eric Yuen
- 又兩漢事,光武之中興,實正王莽之政,復武、昭、宣、元之政也。昭烈之起,乃延漢祚,欲為光武中興之事。前、後、季漢亦一脈相承,三支劉氏亦清明其理。前漢為高祖之後、後漢為魯恭王之後、季漢為中山靖王之後(附:劉宋亦漢楚王之後)。故分為三嫌太疏。以皇統計,三者可以合一,三國之漢亦可導向漢下季漢之支。若不同,漢、季漢分裂二文,以就三國,亦無不可。-Ericyuen
- 況以前後之別,兩晉之別尚不及唐安史前後之別,亦不如漢光武遠支繼統之疏,其實亦不應分別。--Ericyuen 11:31, 18 十一月 2006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