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底本,未經審校

艾蓬,有曰艾草甜艾香艾冰臺艾蒿灸草、黃草,生于歐、亞,草本,多年生。

「艾:冰臺也。从艸乂聲。」[]

「艾,冰臺。」[]

「戲術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則得火。」[]

搓揉有芬芳,羽裂葉,有白绒;秋華,花序小而多,簇集總狹。

「二月宿根生苗成叢,其莖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葉四布,狀如蒿,分為五尖,丫上複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濃。七、八月,葉間出穗如車前穗,細花,結實累累盈枝,中有細子,霜後始枯。」[]

艾得食、作蚊香以驅蚊蚋、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月信不調。可製艾灸。馥郁者,端午懸于門以辟邪。溫者為食。中土之南,有食艾糍。清明時節,和艾、糯米,餡豆仁、油麻、白糖,蒸之熟。或采初生艾蒿,摻于麵粉食之。

「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乾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

「時珍曰︰王安石《字說》云︰艾可疾,久而彌善,故字從 。」[] 「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作煎令見風。」[]

「艾,所以療疾。」[]

「大禮年直置邦郊台下,人之唱歌聲曲,兩司不時犒設,兩岸居民亦有犒賞。街市撲蒲合,生絹背心、黃草布衫、苧布背心、撲黑傘、花手巾、涼傘、涼簟,涼枕、紫紗裙、涼鞋。暑月多於寬闊處避署納涼。」[]

  1. 《說文解字・卷二・艸部・第三八九》
  2. 《爾雅・釋草・第七十五》
  3. 《博物志・卷四・第四十九》
  4. 《本草綱目・草之四・隰草類上五十三種・艾・第九》
  5. 《本草綱目・草之四・隰草類上五十三種・艾・第二十》
  6. 《本草綱目・草之四・隰草類上五十三種・艾・第三》
  7. 《名醫別錄・中品・卷第二・第三二五》
  8. 《毛傳》
  9. 《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七千六百三・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