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大典:文言虛字

文言為古語之誌,故虛詞之用,異乎今文。下為虛詞之用,以輔初者。

  • 轉接連詞。同「且」、「又」。《論語‧學而》︰「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 疑問字。同「曷」、「奚」、「胡」。陶潛《歸去來辭》︰「既自以心為形役,惆悵而獨悲?……不委心任去留?……為乎惶惶欲之?」
  • 疑問字,置句末,同「邪」、「耶」。《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
  • 停頓字,無義。《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惡定?」
  • 嘆字,同「哉」。李白《蜀道難》︰「危!」
  • 置句中、同「於」、「在」。《韓愈‧師說》︰「生吾前,其聞道也,固先吾,吾從而師之。」
  • 連詞,指其後之事。《史記‧匈奴列傳》曰︰「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使使告急於晉。」
  • 代詞。泛代人事物。
  • 語氣字。《左傳‧僖公十一年》︰「晉國無後乎!」
  • 同「暫」。《玉臺新詠‧卷一》載古詩︰「四坐莫諠,願聽歌一言。」
  • 同「將」,事即生焉。《戰國策‧策一》:「魏有破韓之志,韓見亡,必東愬於齊」。
  • 同「又」、「並」。《論語》︰「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
  • 況且/尚且。《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師老矣,何故退?」
  • 「如」也。《莊子‧逍遙遊》︰「其翼垂天之雲。」
  • 若夫,起字也,至若次之。范仲淹《岳陽樓記》︰「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 置動詞前,指受者。配為為所用,為「某為某所如何」之略。《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和二年……會侍御史賈昌使在日南,即與州郡並力討之,不利,遂為所攻。」

為有二聲。

  • 去聲
    • 介詞。指為某而如何。《宋史‧王宴傳》︰「若殺願送款河東,天下唱首,則取富貴如反掌耳。」
  • 平聲
    • 治某事。又指任某職。《南史‧隱逸列傳下》︰「僧岩……善明青州,欲舉秀才。」
    • 以為,意即白話之「認為」。

焉有二聲。

  • 陰平
    • 反詰字,同「安」。桓寬鹽鐵論‧論鄒》︰「近者不達,能知瀛海?」《木蘭辭》︰「兩兔旁地走,能辨我是雄雌?」
  • 陽平
    • 置句末,同「於」也,無義,為句意止處。司馬相如《子虛賦》︰「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
  • 置句末。鍾嶸詩品‧序》︰「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
  • 置句中,為提頓字。揚雄《長楊賦》︰「蓋聞聖主之養民,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 置句中,為語氣字。杜甫《春日憶李白》︰「白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動詞,同「用」。王充《論衡‧程材─》︰「洗洿泥者水,燔腥者用火。」
  • 以是、是以。同「遂」、「由是」︰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乃使仁君,翻然自絕,以是忿忿,懷慚反側。」《百戰奇略‧亂戰》︰「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
  • 以為,參「為」。
  • 連詞,同「而、且」《書經‧金滕》︰「天大雷電風」
  • 動詞,同「遂」、「乃」。《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即日留沛公與飲。」

本意「烏鴉」之「烏」,借用為「于」。概言之,「于、於」可通用。

  • 介詞,同「在」。如︰「生斯,長斯。」

與有三聲。

  • 上聲
    • 動詞,同「予」、「贈」。《孟子‧離婁下》︰「可以,可以無。」
  • 平聲
    • 通「歟」為疑問字,同「乎」、「邪」。
  • 去聲
    • 動詞,讚同。《論語‧先進》︰「吾點也」
  • 連詞,置句中,同「便」、「就」;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退。」
  • 連詞亦然,同「卻」﹑「而」。如︰「欲速不達。」
  • 代詞,形人也。《楚辭屈原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必振衣。」
  • 代詞亦然,形物也。如︰「文言,古中國書其言以述志表情者也。」
  • 介詞,同「的」。《左傳˙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來,是而子殺余弟也。」
  • 代詞,置句之末也,意即「他」。《書經‧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
  • 動詞,同「往」、「至」。《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