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Itsmine
泰西儒士遷至利瑪竇為渡
Ericyuen
無編輯摘要
第二七行:
[[一六一零年|卅八年]],瑪竇病薨,賜葬[[阜成門|平則門]]外[[滕公柵欄]],今仍見,[[湯若望]]、[[南懷仁]]在其左右。遺言指[[龍華民]]接掌教務。時已有教徒二千五百餘。
 
瑪竇以一人之力,兼習儒經,明曉中國禮俗,得士子之心,而教傳於一時。[[崇]]末,明皇后嘗致書[[教皇]],以其將受洗,求教皇助抗[[滿洲]],[[永曆帝]]亦有遣思教廷者。可見瑪竇佈教,得盡中國上下,來華教士,多以其法傳道,稱「利瑪竇規矩」。其次瑪竇使西學初入中原,一時學風蔚盛。曆法、炮術得以日善。[[西學東漸]]即起於瑪竇。而其譯儒經為西字,又為西洋人所奇矣。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嘗言:「利瑪竇之功,在交流東西。其以漢文編制天主教神學禮儀,使中國人知福音,立教會……利神父以自身為中國人,兼治漢學。以區區一身,合司鐸、賢儒、基督徒、意大利人、中國人為一,豈不偉哉!」足見瑪竇之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