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後主」: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曹孟德
無編輯摘要
曹孟德
無編輯摘要
第一四行:
'''漢孝懷皇帝'''諱'''禪''',字'''公嗣''',[[劉備|先主]]子也。
 
[[二一九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丞相]][[諸葛亮|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章武三年|三年]]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歲[[曹魏|魏]][[黃初四年]]也。
 
[[二二三年|建興元年]]夏,[[牂柯]][[太守]][[朱褒]]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孫吳|吳]],據郡不賓,[[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是歲,立皇后[[蜀後主張皇后|張氏]]。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建興三二二五年|三年]]春,務[[農]]殖[[谷]],閉關息民。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柯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建興四二二六年|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
 
[[建興五二二七年|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建興六二二八年|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建興七二二九年|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從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城|漢]]、[[樂城|樂]]二城。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建興八二三零年|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郺]]由[[子午谷|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坂]],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剌史]][[郭淮]]於[[陽溪]]。徙[[劉永|魯王永]]為甘陵王,[[劉理|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建興九二三一年|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郺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退軍,郺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秋八月,都護李嚴廢徙[[梓潼郡]]。
 
[[建興十二三二年|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二三三年|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是歲,南夷[[劉冑]]反,[[將軍]][[馬忠]]破平之。
 
[[建興十三四年|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渭]]濱。[[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建興十年|十三年]]春正月,[[中軍師]]楊儀廢徙[[漢嘉郡]]。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
 
[[建興十四二三六年|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登觀坂,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成都。
 
[[建興十五二三七年|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二三八年|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蜀後主張皇后|張氏]]。大赦,改元。立子[[劉睿|睿]]為太子,子[[劉瑤|瑤]]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延熙三九年|二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
 
[[延熙三二四零年|三年]]春,使越巂太守[[張嶷]]平定越巂郡。
 
[[延熙年|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咨論事計,歲盡還。
 
[[延熙五二四二年|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延熙六二四三年|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還漢中,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
 
[[延熙七二四四年|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大將軍費禕督諸軍往赴救,魏軍退。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禕還成都。
 
[[延熙八二四五年|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延熙九二四六年|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秋,大赦。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延熙十二四七年|十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往討,破平之。
 
[[延熙十一二四八年|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秋,[[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皆破平之。
 
[[延熙十四九年|十二年]]春正月,魏誅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來降。夏四月,大赦。秋,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將軍[[句安]]、[[李韶]]降魏。
 
[[延熙十三二五零年|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延熙十四二五一年|十四年]]夏,大將軍費禕還成都。冬,復北駐[[漢壽]]。大赦。
 
[[延熙十年|十五年]],[[吳大帝]]薨。立子[[漢西河王琮|琮]]為西河王。
 
[[延熙十六二五三年|十六年]]春正月,大將軍費禕為魏降人[[郭循]]所殺於漢壽。夏四月,衛將軍姜維復率眾圍[[南安]],不克而還。
 
[[延熙十七年二五四年|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大赦。夏六月,維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
 
[[延熙十八二五五年|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剌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延熙十九二五六年|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濟失誓不至。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維退軍還成都。是歲,立子[[劉瓚|瓚]]為新平王。大赦。
 
[[延熙五七年|二十年]],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是歲大赦。
 
[[二五八年|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吳大將軍[[孫琳]]廢其主[[孫亮|亮]],立琅邪王[[孫休|休]]。
 
[[景耀五九年|二年]]夏六月,立子[[劉諶|諶]]為北地王,[[劉恂|恂]]為新興王,[[劉虔|虔]]為上黨王。
 
[[景耀三二六零年|三年]]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
 
[[景耀四二六一年|四年]]春三月,追諡故將軍[[趙雲]]。冬十月,大赦。
 
[[景耀五二六二年|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是歲,姜維復率眾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
 
[[景耀年|六年]]夏,魏大興徒從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剌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炎興]]。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奉[[:zh:s:蜀漢後主降魏書|書]]降艾。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艾得書,大喜,即報書,遣紹良先還。艾至城北,後主興[[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因承製拜後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資嚴未發。
 
[[二六四年|明年]],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zh:s:景元五年三月丁亥詔|策封]]後主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卻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泰始七年]],公薨於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