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示羽
第二九行:
前為馬來人世居地,吳將[[康泰]]著《吳時外國傳》載「拘利正東行,極犄頭海邊有居人,名蒲羅中國(馬來語:Pulau Ujong)」。[[明朝|明]]時,稱「淡馬錫」(爪哇語:Temasek)。十九世紀,泰西英吉利國所屬之東印度公司僱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於此,始正轄之。五年,為泰西之英屬印度殖民當局之殖民地。後升為海峽殖民地,和檳城、馬六甲並列,受英吉利國直接統治。二十世紀初之太平洋戰爭,日佔新加坡,更名「昭南島」,作「昭南特別市」,「昭南」一詞取「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亦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領土」之意。
 
而後,日本投降,英吉利國復轄新加坡,一九五九年,新加坡自治。一九六三年,併入馬來西亞聯邦,為其一也。一九六四年七月及九月,兩次種族騷亂。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日,馬來西亞聯邦下逐城令,使之自立一國。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入[[聯合國]]。十月,入[[大英國協]]
 
一九六七年八月八日,新加坡助立東協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