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Key100
無編輯摘要
Ericyuen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甘肅省'''在隴西,漢地之西極也。自隴至河西,方四十五萬公里,口二千六百萬。五穀不能自足,唯瓜果羊馬美。蓋其地少雨多日,利瓜果生;地近草原,利牧羊馬。其地風大,乃以風力發電。[[青海]]稀金、[[新疆]]石油,亦多聚甘肅,加工以輸中國也。
 
==沿革==
 
甘肅乃華夏文明肇興之地,轄地天水久祀伏羲,傳為羲皇故里,今存伏羲廟堂,拜祀者摩肩接蹱。屬縣秦安掘得“大地灣遺址”,據考或關乎伏羲。隴東慶陽乃周人初營之地。禮縣大堡子山掘得秦公墓,秦先人初遊牧於“西犬丘”,地在禮縣。[[春秋]]時,甘肅東南地屬[[秦國]],西部為西戎所居,西元[[前688年]],今[[天水]]地置邽縣,[[前280年]]置隴西、北地二郡。
古隴西河西地也,[[秦]]人初居處。[[漢]]初,[[匈奴]]盛,據河西。元狩間逐退匈奴,得河西地,遂置四郡,甘肅始屬中國。魏晉時五涼三秦繼立。[[唐]]時為西行要道,一時繁盛。[[趙宋|宋]]時屬[[西夏]],夏取[[甘州]]、[[肅州]]之名,置[[甘肅軍]]。[[元]][[一二八六年|至元二十三年]]始置[[甘肅行省]],[[明]]復廢入[[陝西]]。[[清]][[一六六三年|康熙二年]],分陝西置鞏昌省,[[一六六六年|五年]]復甘肅名。甘肅遂立。
至[[劉漢]],賴[[張騫]]通使西域,河西之地為華夷商道,其地多城邑興起,[[漢孝武帝]]於甘肅地[[河]]以西置四郡,河以東置五郡,皆轄於涼州。[[魏]][[晉]]後[[十六國]]時,嘗有五國甘建都肅境。
 
[[南北朝]]時,甘肅地屬[[北魏]],是時[[釋教]]傳佈中土,甘肅境多興修石窟,舉其要者有[[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初,甘肅兼轄西域、寧夏,[[西寧]]亦屬之。[[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析西域地立新疆省。[[一九二九年|中華民國十八年]],析銀川置[[寧夏省]],復以西寧為[[青海省]]治。[[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一九五四年]]廢寧夏省,銀川復歸甘肅。[[一九五八年]],許銀川寧夏舊地予[[回族]]自治。[[一九六三年]],西北諸省明定省界,遂成今制。
[[唐]]時因[[李氏]]祖居隴右,又謀西拓,視甘肅地為重地,分置關內道、隴右道、山南道,轄22州,所置甘州(地在今[[張掖]])、肅州(地在今[[酒泉]])為河西最大。
 
[[五代十國]]時,甘肅境多戰禍,又異族入犯,[[宋]]時地屬[[西夏]]。西夏乃取唐之甘、肅二州首字合稱,設“甘肅軍”,此甘肅之名所由來也。[[成吉思汗]]大軍攻西夏時,死甘肅,屍雖回[[蒙古]],但今興隆山(蘭州郊)有其衣冠塚。
甘肅得利於[[祁連山]]雪水,自四郡置,商旅西行,莫不由此。[[佛教|浮屠]]教師,多取道甘肅地來華佈教。是以漢唐以來,甘肅浮屠大盛,多營[[石窟寺]]。今存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臨夏]][[炳靈寺]]等,皆傳名於世。
[[1261年]],[[蒙元]]在甘肅地置西夏中興行省,治[[銀川|中興府]],屢廢,後劃入陝西四川行省。至[[1286年]],遷中興行省治于[[甘州]],更名甘肅行中書省。延至有明,甘肅行省又劃入陝西布政使司。清[[1663年|康熙二年]]時,分陝西西邊地為鞏昌省,[[1666年|五年]]更名甘肅省,轄西域地。[[1884年]][[慈禧]]聽政時,另置[[新疆]]地。
 
== 地理 ==
==政區==
* 毗鄰:[[陝西]]、[[青海]]、[[四川]]、[[寧夏]]、[[內蒙古]]、[[新疆]]
 
甘肅地為中國輿地之中,地廓細長形,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之地,西為兩山夾峙之河西走廊,走廊中有河流之地多成[[綠洲]],乃甘肅之沃土,外則多山地、[[沙漠]]。中、東之地乃[[黃土高原]],[[六盤山]]之西少林木,其東多雨,水草繁茂。西南地接[[青藏高原]],多高山、草原,為水草豐美之天成牧地。
今甘肅治[[蘭州市]],轄十二市二州。二州者,各以回回、藏民自治也。
== 貨殖 ==
 
== 文章 ==
十二市者,蘭州、[[嘉峪關市|嘉峪關]]、[[金昌市|金昌]]、[[白銀市|白銀]]、[[天水市|天水]]、[[武威市|武威]]、[[酒泉市|酒泉]]、[[張掖市|張掖]]、[[慶陽市|慶陽]]、[[平涼市|平涼]]、[[定西市|定西]]、[[隴南市|隴南]]。
== 教化 ==
 
== 道路 ==
二州者,回回治[[臨夏州]]、藏民治[[甘南州]]。
 
[[Category:中華當世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