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
枳,一曰枸橘、臭橘、枳實、枳殼,果也。芸香科柑橘屬。「子名枳實、枳殼。」[一]「枳:木。似橘。从木只聲。」[二]「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三]「枳椇子,一名樹蜜,一名木餳⋯⋯一名白石,一名木石,一名枳椇也。」[四]
生
纂「又北一百里,曰北嶽之山,多枳棘剛木。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五]
「志曰︰枳殼生商州川谷。九月、十月採,陰乾。」[六]
「枳實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七]
「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為佳。」[八]
「橘逾淮而北為枳,鴝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九]
「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一〇]
「詩曰:南山有枸,疏,枳椇樹似白楊,子著枝端,為之木蜜,從令人酒薄,以為屋柱,酒皆薄。」[一一]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一二]
「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曰柚,碧樹而冬青,實丹而味酸。度淮北而化為枳焉。」[一三]
地
纂「⋯⋯我取枳道,與鄭鹿。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它陽之圍,歸釐于鄭。」[一四]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民。邯鄲伐衛,取漆富兵,城之。齊師及燕戰于泃水,齊師遁。」[一五]
「鎬在上林菀中。有細柳聚。有蘭池。有曲郵。有杜郵。霸陵有枳道亭。」[一六]
形
纂「枳枸樹,高大如白楊,所在皆有。子著支端,支柯不直。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一七]
「枳椇,葉似柳,子似珊瑚。其味如蜜。十一月熟,樹乾者益美。出南方。大如指頭。」[一八]
「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七月、八月採者為實,九月、十月採者為殼。」[一九]
「實形拳曲,核在實外,味甜美如餳蜜。」[二〇]
醫
纂「春三月加枳實,減白朮,共六味。」[二一]
「夏三月加生姜三分,枳實五分,甘草三分,共八味。」[二二]
可辨太陽病:「⋯⋯生薑五兩,切,味辛溫;枳實四枚,炙,味苦寒;大棗十二枚,擘,甘溫;大黃二兩,味苦寒。」[二三]
可治產婦腹痛:「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二四]
可療嗽病:「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橘皮二兩半,生姜四兩。」[二五]
可辨陽明脈:「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二六]
可治水氣病:「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枳朮湯方:枳實七枚,白朮二兩。」[二七]
可治黃疸:「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豉一升。」[二八]
可辨少陰病脈:「四逆散方:甘草,炙,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苦寒;柴胡,苦寒;芍藥,酸,微寒。」[二九]
可治吐穢:「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三〇]
文
纂「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犬不驚,足下生佚,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嘉我生,獨丁斯時,美哉岑君,於戲在茲。」[三一]
「節重履險,操貴有恆,二樹保榮,四運齊能,在質惟美,于味斯弘,異分南域,北則枳橙。」[三二]
「⋯⋯思歸誠久矣,到此是終焉。籬援叢芳枳,庭除繞碧鮮。⋯⋯」[三三]
「逾枳棘之籬,則有掛柱之患;登椒桂之圃,則有榮華之芳。」[三四]
「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回連,枳棘充路。陟之無緣,將伐無柯,患茲蔓延,惟以永歎,涕霣潺湲。」[三五]
「揵六枳而為籬兮,築蕙若而為室;播蘭芷於中廷兮,列杜衡於外術。」[三六]
「麒麟奔於九皋兮,熊羆群而逸囿。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三七]
「貪枉兮黨比,貞良兮煢獨。鵠竄兮枳棘,鵜集兮帷幄。」[三八]
據
纂- ↑ 《本草綱目・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枳・第五》
- ↑ 《說文・卷七・木部・睇三千五百》
- ↑ 《本草綱目・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枳・第七》
- ↑ 崔豹《古今注》
- ↑ 《山海經・北山經・第二十》
- ↑ 《本草綱目・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枳・第十》
- ↑ 《別錄》
- ↑ 《本草綱目・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枳・第十二》
- ↑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 ↑ 《晏子春秋・內篇・雜篇・雜下・楚王欲辱晏子指盜者為齊人晏子對以橘》
- ↑ 《藝文類聚・卷八十七・果部下・枳椇・第一》
- ↑ 《毛詩・嘉魚・南山有臺》
- ↑ 《列子》、《太平御覽・果部十・柚・第六》
- ↑ 《竹書紀年・顯王・第十一》
- ↑ 《竹書紀年・顯王・第十四》
- ↑ 《後漢書・志・郡國一・第三十四》
- ↑ 《太平御覽・果部十一・枳椇・第三》、《詩義疏》
- ↑ 《太平御覽・果部十一・枳椇・第五》
- ↑ 《本草綱目・木之三 ・灌木類五十一種・枳・第十二》
- ↑ 崔豹《古今注》
- ↑ 《金匱要略・雜療方・第四》
- ↑ 《金匱要略・雜療方・第五》
-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九十六》
- ↑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十》
- ↑ 《金匱要略・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第六十一》
- ↑ 《傷寒論・辨陽明脈證并治・第三十二》
- ↑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五十至五十二》
- ↑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 ↑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五十五》
-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七十八》
- ↑ 謝承《後漢書》、《藝文類聚・卷一十九・人部三・謳謠・第十二》
- ↑ 晉・王升〈甘橘贊〉
- ↑ 宋・蘇頌・〈大夫七弟有慶新居二百四十言次韻和之〉
- ↑ 《秦子》、《太平御覽・木部八・棘・第十五》
- ↑ 〈丘陵之歌〉
- ↑ 《後漢書・列傳・馮衍傳下・第十四》
- ↑ 《楚辭・九嘆・愍命》
- ↑ 《楚辭・九思・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