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學者多上書薦衡明經,當世少雙,後進皆欲從衡平原。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問,衡對詩大義,深宣帝不用儒術,遣歸官。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

元帝即位,史高大司馬,辟衡為議曹史,薦於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朝廷有政議,傅經以對。上以為任公卿,由是為光祿勳、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韋元成為丞相,封樂安侯,成帝即位,奏正南北郊,罷諸淫祀,元帝時,石顯用事,衡畏顯。至成帝初,乃與御史大夫甄譚,追條其舊惡。司隸校尉王尊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不以時奏,無輔政之義。」衡乞骸骨,不許。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坐免。為庶人,終於家。

通鑑》曰:「西漢諸儒,自董仲舒之後,唯匡衡之言純正溫雅。」

  • 《漢書·匡衡傳》
  • 《資治通鑑·匡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