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
四聲者,漢語調類也,古音分四聲,曰平、上、去、入。後,全濁清化,調分陰陽,成四聲八調,南人漢語承之,或添或減。北人漢語,平分陰陽,失入聲而分派他聲。普通話有三聲四調,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濁上歸去。粵語有九音,四聲皆分陰陽,而陰入又分上下,成九音。吳語猶四聲,而有連續變調。越南語平玄二聲爲平,問跌二聲爲上,銳重二聲爲去入。
概要
纂語言學所謂聲調者,音節之抑揚也,漢語以抑揚變化明詞義。然則漢韻學分音別類,抑揚之外,更添頓挫,頓挫者,入聲也,-p、-t、-k、-h者也,音聲內破,音程短促,劃計入聲。
漢語一字一聲,高低變化者,調值也,趙元任以五度示之,曰:低(一)、半低(二)、中(三)、半高(四)、高(五),五度合而成聲。同一調值者,歸音分類,配以舒促,得調類。
中古本四聲,及後音變,分陰陽調,合八聲,稱四聲八調。
中古
纂四聲之名,始於六朝,齊梁人沈約作《四聲譜》,劃平、上、去、入。《梁書》載梁武帝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者,對平上去入也。四聲何物,竟無一說,只知例字。古今音變,今音上字兼有上去二聲,言動作者上聲,言位置者去聲。
調值
纂六朝至唐,四聲調值難斷,唯知入聲音短。日本永祚二年,安然著《悉曇藏》,卷五曰:「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上中重音,與去不分。」
上古
纂沈約發明四聲,是故上古有聲調乎?無聲調乎?不可知。古來眾說紛紜。眾說皆以《詩經》押韻爲據。察乎《詩經》押韻,四聲調配,平上與去押,去入可押可不押。清人顧炎武謂上古平仄者,遲速輕重也,平聲最長,上去次長,入聲最急。去入可押,察乎中古,「易」「出」「惡」皆有去入二聲,可知去入相近。故此,段玉裁倡平上入三聲合,而與去聲對,黃侃倡平入一類,上去一類。今人王力繼之,作《漢語史稿》,分平入二類,再以長短分,合四聲。今音聲調以高低分,古音聲調以長短分,長平變平,短平變上,長入變去,短入變入。
今音
纂今音承四聲八調。古今音變,調值未明,雖各方漢語大異,而調類小異。陰陽者,聲母之清濁也,陰高陽低,陰清陽濁。初,濁音沉昂而清音高爽,中原失清濁,始以高低分。吳語紹興話、閩語潮州話,四聲皆分陰陽,成八音。普通話僅平分陰陽,失入聲。漢語大抵平分陰陽,究其出處,平聲音長,仄聲音短,陰陽判然,唐始有陰陽平聲。調類分合,乃方言劃分之基要。入聲者,如晉語、一部中原官話,韻尾作促音,故有入聲,或入聲舒化,以調值異於他聲[一]。東干語甘肅音,單字調無不同,多字合而變化,調類唯一[二]。
方言區 | 地名 | 平聲 | 上聲 | 去聲 | 入聲 | 聲調數 | ||||||||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清 | 濁 |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次濁 | 全濁 | |||||||
北方 | 北京 | 陰平五五 | 陽平三五 | 上聲二一四 | 去聲五一 |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 去聲 | 陽平 | 四 | |||||
濟南 | 陰平二一三 | 陽平四二 | 上聲五五 | 去聲二一 | 陰平 | 去聲 | 陽平 | 四 | ||||||
西安 | 陰平三一 | 陽平二四 | 上聲四二 | 去聲五五 | 陰平 | 陽平 | 四 | |||||||
蘭州 | 陰平三一 | 陽平五三 | 上聲四四二 | 去聲一三 | 陽平 | 四 | ||||||||
比什凱克 | 平聲二四 | 上聲五一 | 去聲四四 | 平聲 | 三 | |||||||||
成都 | 陰平四四 | 陽平四一 | 上聲五二 | 去聲一三 | 陽平 | 四 | ||||||||
南京 | 陰平三一 | 陽平一三 | 上聲二二 | 去聲四四 | 入聲五 | 五 | ||||||||
太原 | 平聲一一 | 上聲五三 | 去聲四五 | 陰入二 | 陽入五四 | 五 | ||||||||
吳 | 上海 | 陰平五二 | 陽舒一一三 | 陰上去三三五 | 陽舒一一三 | 陰上去三三五 | 陽舒一一三 | 陰入五 | 陽入二三 | 五 | ||||
蘇州 | 陰平四四 | 陽平二四 | 陰上五二 | 陽上三一 | 陰去四一二 | 陽去三一 | 陰入四 | 陽入二 | 七 | |||||
紹興 | 陰平五三 | 陽平三一 | 陰上三三五 | 陽上一一三 | 陰去三三 | 陽去一一 | 陰入四五 | 陽入一二 | 八 | |||||
徽 | 歙縣 | 陰平三一 | 陽平四四 | 上聲三五 | 陰去三二四 | 陽去二二(三三) | 入聲二一 | 六 | ||||||
壽昌 | 陰平一二 | 陽平五二 | 陰上二四 | 陽上五三四 | 去聲三三 | 陰入甲五五,陰入乙三 | 陽入三一 | 八 | ||||||
湘 | 長沙 | 陰平三三 | 陽平一三 | 上聲四一 | 陽去 | 陰去五五 | 陽去二一 | 入聲二四 | 六 | |||||
贛 | 南昌 | 陰平四二 | 陰去 | 陽平二四 | 上聲二一三 | 陽去 | 陰去五五 | 陽去二一 | 陰入五 | 陽入二一 | 七 | |||
客家 | 梅州 | 陰平四四 | 陽平一一 | 上聲三一 | 去聲五二 | 陰入二一 | 陽入四 | 六 | ||||||
閩 | 福州 | 陰平四四 | 陽平五二 | 上聲三一 | 陽去 | 陰去二一三 | 陽去二四二 | 陰入二三 | 陽入四 | 七 | ||||
廈門 | 陰平五五 | 陽平二四 | 上聲五一 | 陽去 | 陰去一一 | 陽去三三 | 陰入三二 | 陽入五 | 七 | |||||
潮州 | 陰平三三 | 陽平五五 | 陰上五三 | 陽上三五 | 陰去一一 | 陽去三一 | 陰入二 | 陽入五 | 八 | |||||
粵 | 廣州 | 陰平五五 | 陽平二一 | 陰上三五 | 陽上一三 | 陰去三三 | 陽去二二 | 上陰入五五、下陰入三三 | 陽入二二 | 九 | ||||
南寧 | 陰平四一 | 陽平五二 | 陰上三三 | 陽上二四 | 陰去五五 | 陽去二二 | 上陰入五五、下陰入三三 | 上陽入二四 | 下陽入二二 | 十 | ||||
越南 | 河内 | 平聲三三 | 玄聲二一 | 問聲三一三 | 跌聲三ʔ五 | 重聲 | 銳聲三五 | 重聲
二一ʔ |
銳聲 | 重聲 | 六 |
考
纂- ↑ 孟萬春 (2010年). 《商洛方言語音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 56~59頁. ISBN 978-7-5004-8905-4.
- ↑ 二點〇 二點一 單字調有三,合音則有四。海峰 (2003年). 《中亞東干語言研究》. 烏魯木齊: 新疆大學出版社. 第 36頁. ISBN 7-5631-178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