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編輯摘要
[底本] | [底本] |
無編輯摘要 |
|||
第一行:
[[file:taipei-eiwa.svg|thumb|200px|永和區之所處]]
'''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稱[[雙和]];處[[臺北盆地]]東南,南臨[[中和區|中和]],北隔[[新店溪]]界[[臺北市|臺北]],地勢單純,其間無山脈、丘陵;地狹人稠,方未逮六平方公里,口廿三萬,乃[[臺灣]]之最。自析於[[中和區|中和鄉]],發展迅速,為[[臺北都會區|臺北]]南郊工商,多通勤人口。▼
▲'''永和區''',[[新北市]]之轄區,舊稱'''龜崙蘭'''、'''秀朗'''、'''溪洲''',為平埔族聚落'''秀朗社'''故地,合[[中和區]]
=== 沿革 ===▼
[[明]][[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荷蘭]]人進兵'''臺北''',逐[[西班牙]]人而佔領其地。[[一六八三年|永曆三十七年]],[[清]]師入[[臺灣|臺]],亡[[明鄭]],以[[天興縣]]舊疆,置[[諸羅縣]],永和地區屬之。然荒疆初闢,政力未及,故尚無[[漢人]]村莊,本區僅見土著'''繡朗社'''社名之記載。[[乾隆]]間,析地分置'''擺接堡''',永和地區改隸擺接堡。 ▼
▲[[明]][[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荷蘭|荷]]人進兵'''臺北''',逐[[西班牙]]人而佔
[[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行清丈地畝、登錄土地,改革莊界及地望,擺接堡併卅五莊,永和地區計有'''潭墘'''、'''秀朗'''、'''龜崙蘭'''三莊。
第八行 ⟶ 第一〇行: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臺灣日據時代|日據臺灣]]。初期依清舊制,[[一九〇一年|明治卅四年]],臺灣總督府大肆變更調整地方區劃,永和地區劃入漳和區(即今中、永和市)。
[[臺灣光復|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始革日人街莊舊制,廢
== 文教 ==
*[[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永平高級中學]]
*[[金甌女子高級中學|金甌女子高級中學]](永和分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