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雨轩主人
無編輯摘要
雨轩主人
第二三行:
== 傳習 ==
 
詩存於[[孔子]]前,「詩」、「[[尚|書]]」之稱,尚矣。[[左傳]]記諸國君、大夫相接言,咸引詩為對。至於孔子大成,筆削之,遠[[鄭]][[衛]]之淫聲,成三百有五篇。子嘗云:「不學詩,無以言」又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足見子之重詩也。
 
子歿后,文學[[游|子游]]、[[夏|子夏]]之徒傳詩,以[[子夏]]為著,傳于[[荀卿|荀子]],荀子傳[[魯]]人[[毛亨]],亨傳[[趙]]人[[毛萇]],亨、萇為作「詩傳」、「詩序」,是為「毛詩」,即今之詩經本也。[[秦]]繙書,詩獨以易于記誦而全。至於漢,始敢書于竹帛。以[[隸書]]書之,故曰「今文詩」。解詩者三家:[[魯]]人[[申公]]、[[齊]][[轅固生]]、[[燕]]人[[韓嬰]],是為「三家詩」,立於學官,而毛詩為「古文詩」,私傳民間。「三家詩」正文今不傳,獨韓嬰之「韓詩」有「外傳」存焉,多為逸事,大似[[劉向]]之「別錄」,敍事之後,復引詩為證。
子歿后,文學[[子游|游]]、[[子夏|夏]]之徒傳詩,以[[子夏]]為著,傳于[[荀子|荀卿]],荀子傳[[魯]]人[[毛亨]],亨傳[[趙]]人[[毛萇]],亨、萇為作「詩傳」、「詩序」,是為「毛詩」,即今之詩經本也。
 
子歿后,文學[[游|子游]]、[[夏|子夏]]之徒傳詩,以[[子夏]]為著,傳于[[荀卿|荀子]],荀子傳[[魯]]人[[毛亨]],亨傳[[趙]]人[[毛萇]],亨、萇為作「詩傳」、「詩序」,是為「毛詩」,即今之詩經本也。[[秦]]繙書,詩獨以易于記誦全。至於[[]],始敢書于竹帛。以[[隸書]]書之,故曰「今文詩」。解詩者三家:[[魯]]人[[申公]]、[[齊]][[轅固生]]、[[燕]]人[[韓嬰]],是為「三家詩」,立於學官,而毛詩為「古文詩」,私傳民間。「三家詩」正文今不傳,獨韓嬰之「韓詩」有「[[韓詩外傳|外傳]]」存焉,多逸事,大似[[劉向]]之「別錄」,敍事之後,復引詩為證。
 
[[後漢]],[[鄭眾]]、[[馬融]]、[[鄭玄]]咸治詩經,以玄為特,因毛詩作「毛詩箋」,又為「毛詩譜」。至是「毛詩」始興,而三家詩微。
 
[[魏]]、[[晉]]諸代,天下紛亂,學者流離,然治詩者咸宗鄭氏,以至隋唐。
 
[[唐]]初,[[太宗|太宗]]詔[[孔穎達]]著「[[五經]]正義」,其「詩經」之正義用鄭氏箋之「毛詩」,曰「毛詩正義」,立於學官,以爲正典,為舉士之則,稱曰「中經」。宋以「詩」爲大經,[[王安石]]變法,作「毛詩新義」,列於「三經」(詩、書、周禮也)之首。[[康王南渡|南宋]],[[朱|朱]]作「詩集傳」,廢毛、鄭傳注,雑以[[理學]],另起新意,治「詩」之風為一大變。[[元]]、[[明]]重[[理|理學]],故用朱之「集傳」列于「五經」。[[清朝]]考據大盛,注「詩」不下百家。迨於近世,[[錢鍾書]]、[[聞一多]]諸學者亦好「詩」,時有新意焉。[[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后,以「詩」爲文學,故異於他經,不予廢焉,至於選「詩」入課本,治「詩」之風浸盛
[[元]]、[[明]]重[[理|理學]],故用朱之「集傳」列于「五經」。[[清朝]]考據大盛,注「詩」不下百家。迨於近世,[[錢鍾書]]、[[聞一多]]諸學者亦好「詩」,時有新意焉。[[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開國后,以「詩」爲文學,故異於他經,不予廢焉,至於選「詩」入課本,治「詩」之風浸盛。
 
==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