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雨轩主人
Ericyuen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Image:Liji.jpg|thumb|200px|礼记禮記]]
'''《禮」者》'''[[五經]]也,別稱《記》。以釋《[[禮經]]》之文今《[[儀禮]]》諸篇亦有「記」之于記於記與精相出入者,以廣學者見聞。
 
[[孔子]]生時,或已有文也。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明禮者,若[[曾參]]、[[子遊]]、[[子夏]]之輩,傳[[禮]]不絕,道[[孔子]]之語,亦或有假托及自為者,以授生徒,筆之于錄而成書,亦言「稱《,流傳諸國今[[郭店楚簡]]之《[[緇衣]]是其一也。至[[秦]][[燔書]]所謂「」者百篇。
== 總論 ==
 
[[漢]]興,廢挾書律,秦火之餘,稍稍而出。[[漢]]立《[[禮經]]》[[博士]],有大小戴及[[后]]三家,氏無所謂「道《者,唯大戴[[戴德]],小戴[[戴聖]]各有,隨《[[禮]]》教授。[[戴|大戴]]八十五篇,曰「大戴禮記」[[戴|小戴]]四十六篇,曰小戴禮記」。或曰:「小戴之記,實戴聖刪大戴之繁冗者而成之」,或以爲然,或以爲繆。
 
《禮記》之傳,始盛[[漢|後漢]],[[鄭興]]、[[鄭衆|衆]][[馬融]]之屬皆為之,[[馬|融]]授[[鄭玄]],[[鄭|玄]]為作《禮記注》,是《禮記》始列于「也。至於[[曹魏|魏]][[晉]][[六朝]],天下紛亂,然無論南北,治《禮記》者咸宗[[鄭|鄭氏]]。[[唐]][[孔穎達]]撰《五經正義》,以《禮記》為「禮,為作正義。[[唐]][[科舉|舉士]],以《禮記》並《[[左傳]]》為「大經」,學者咸以《禮記》文少於《[[左傳]]》,爭習之,是故[[唐]]治[[禮]]為最盛。[[宋]]初,猶用《[[禮記正義]]》為教後[[陳澔]]為《禮記集説》,[[朱熹]]以爲善。[[元]]、[[明]]之擧士,仍用《[[禮記正義|正義]]》。[[明]]傳《五經大全》,亦悉取陳本。[[清]]時[[考據]]學甚盛,治《禮記》者尤夥。今之治《禮記》者,[[錢玄]]《禮記譯著》也。
'''《禮記》'''者,或稱《記》、《禮》,[[五經]]之一亦[[十三經]]之一也。
 
自[[唐]],[[韓愈]]、[[李翺]]之輩,重《[[中庸]]》、《[[大學]]》,以排[[佛教|佛]]、[[道教|老]]之說。宋[[朱]]始析是二篇為《[[四書集注]]》,是時《[[中庸]]》、《[[大學]]》,單行,為[[四書]]之二篇
「記」者,釋《[[禮經]]》之文也,今《[[儀禮]]》諸篇什亦有「記」附之于後,記與精相出入者,以廣學者見聞。
 
《禮記》之書,非惟記禮而已,特亦言[[孔子]]、[[儒教]]之論,若《禮運》、《禮器》、《學記》、《樂記》皆是。《禮運》首章,所謂「[[·大同書]]」者,是[[儒家]]「[[大同]]」之論之所出,人特重之。
[[孔子]]生時,或已有「記」文也。子既歿,[[七十子]]之徒明禮者,若[[曾參]]、[[子遊]]、[[子夏]]之輩,傳[[禮]]不絕,道[[孔子]]之語,亦或有假托及自為者,以授生徒,筆之于書,亦言「記」,流傳諸國,今[[郭店楚簡]]之《[[緇衣]]》簡是其一也。至[[秦]][[燔書]],所謂「記」者已逾百篇。
[[漢]]興,廢挾書律,秦火之餘,稍稍而出。[[漢]]立《[[禮經]]》[[博士]],有大小戴及後倉三家,後氏無所謂「記」者,唯大戴[[戴德]],小戴[[戴聖]]各有「記」,隨《[[禮]]》教授。[[戴德|大戴]]傳「記」八十五篇,曰「大戴禮記」,[[戴聖|小戴]]四十六篇,曰「小戴禮記」。或曰:「小戴之記,實戴聖刪大戴之繁冗者而成之」,或以爲然,或以爲繆。
 
 
 
== 傳習 ==
 
 
《禮記》之傳,始盛于[[後漢]],[[鄭興]]、[[鄭衆|衆]]及[[馬融]]之屬皆為之,[[馬融|融]]授[[鄭玄]],[[鄭玄|玄]]為作《禮記注》,是《禮記》始列于「經」也。至於[[魏]][[晉]][[六朝]],天下紛亂,然無論南北,治《禮記》者咸宗[[鄭玄|鄭氏]]。[[唐]][[孔穎達]]撰《五經正義》,以《禮記》為「禮經」,為作「正義」。[[唐]]之[[科舉|舉士]],以《禮記》並《[[左傳]]》為「大經」,學者咸以《禮記》文少於《[[左傳]]》,爭習之,是故[[唐]]之治[[禮]]為最盛。[[宋]]初,猶用《[[禮記正義]]》為教,後[[陳澔]]為
《礼記集説》,[[朱子]]以爲善。至[[元]]、[[明]]之擧士,咸用《[[禮記正義|正義]]》。[[明]]傳《五經大全》,亦悉取陳本。[[清]]時[[考據]]之學甚盛,治《禮記》者尤夥。今之治《禮記》者,可讀[[錢玄]]《禮記譯著》(岳麓書社)。
 
自[[唐]],[[韓愈]]、[[李翺]]之輩,甚重《[[中庸]]》、《[[大學]]》,以力排[[佛教|佛]]、[[道教|老]]之說。宋[[朱子]]始析是二篇為《[[四書集注]]》,是時《[[中庸]]》、《[[大學]]》,單行,為[[四書]]之二篇。
 
== 論言 ==
 
 
《禮記》之書,非惟記禮而已,特亦言[[孔子]]、[[儒教]]之論,若《禮運》、《禮器》、《學記》、《樂記》皆是。《禮運》首章,所謂「[[大同書]]」者,是[[儒家]]「[[大同]]」之論之所出,人特重之。
 
== 篇什 ==
 
1、2 曲禮上、下 制度 五禮
3、4 檀弓上、下 通論
5 王制 制度
6 月令 明堂陰陽、物候、曆法
7 曾子問 喪服
8 文王世子 世子之法
9 禮運 通論
10 禮器 制度
11 郊特牲 祭祀、祭天
12 內則 為子之法
13 玉藻 通論
14 明堂位 明堂陰陽
15 喪服小記 喪服
16 大傳 通論 祖
17 少儀 制度
18 學記 通論
19 樂記 樂記
20 、21 雑記上、下 喪服
22 喪大記 喪服
23 祭法 祭祀
24 祭義 祭祀
25 祭統 祭祀
26 經解 通論
27 哀公問 通論
28 仲尼燕居 通論
29 孔子間居 通論
30 坊記 通論
31 中庸 通論
32 表記 通論
33 緇衣 通論
34 奔喪 喪服
35 問喪 喪服
36 服問 喪服
37 間傳 喪服
38 三年問 喪服
39 深衣 制度
40 投壺 吉禮
41 儒行 通論
42 大學 通論
43 冠義 吉事
44 昏義 吉事
45 郷飲酒義 吉事
46 射義 吉事
47 燕義 吉事
48 聘義 吉事
49 喪服四制 喪服
 
{{wikisource}}
第八〇行 ⟶ 第一七行:
{{Template:十三經}}
 
[[Category:四書五儒家]]
[[Category:十三經]]
 
[[de:Buch der Ri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