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Ericyuen
大中華哆啦王
第一一行:
世凱本無共和之意,實謀為皇帝。其為大總統,以立憲為名,使大總統若皇帝。後偽造民意,自即帝位。[[雲南]][[蔡鍔]]起而討之,天下嚮應。世凱既敗,[[黎元洪]]、[[段祺瑞]]相爭,終為清遺民[[張勳]]所圖,復辟清帝,後為祺瑞討平。祺瑞擅廢大法,文乃起於南粵,此後各方都督,皆自相攻伐。其中大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馮玉祥]]、[[奉系]][[張作霖]],皆世凱舊部。南方則以[[滇系|滇]]、[[桂系|桂]]、[[粵系|粵]]三系為大。文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自為[[中國國民黨]],並粵系,聯桂系,外交於[[蘇聯]],內和於[[中國共產黨|中共]],以圖北伐,重定天下。而出師未捷,文以病薨,遺言「革命未成,同志仍須努力」。
 
此間,祺瑞以德師日暮,遂以中華[[協約國]],欲還山東之失。唯[[巴黎和會]]間,協約國以山東之事,非會上所議,又以世凱嘗允以山東讓日本,罷其提議。聞於國人,皆怨而怒,罷學罷工罷市,以示不滿。事起於五月四日,史稱[[五四事件]]。事後中華外使拒和於德國,使山東之事不了。國內[[新文化運動]]又起,主革新中華,必以西化。一時中國大變,[[文言]]廢而[[白話文|白話]]興,[[儒]][[道]]皆為妖言,而西書充斥天下。中國共產黨立於此時(民國十年)
 
文既薨,[[蔣中正]]繼起。[[一九二六年|十五年]]七月一日誓師[[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連下[[長沙]]、[[武昌]]、[[南京]],復都於江左。中正素惡共產黨人,而其黨人,又自外交。[[一九二七年|十六年]]四月一日中正令[[清黨]],捕殺共黨人。武昌以中正不法,乃自立新府,以抗寧府。後漢府亦惡於共黨,乃復合於寧府。史稱[[寧漢分合]]。
第二一行:
北伐既成,而各方仍有不服者,內戰復起,中正領國軍,與國民軍、桂系、晉系戰於河南,史稱[[中原大戰]],中正克之。其間共黨自立於[[江西]][[瑞金]],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正五戰四敗,終以百萬之眾,輔以[[飛機]],方得一勝。共黨西走,終合於[[陝西]][[延安]]。
 
[[一九三一年|二十年]],日本[[關東軍]]又為事,攻學良。學良得中正電令「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不得反,遷入關內。東北為日本所據。日本誘前清廢帝[[漙儀]]以清帝位,立之為[[滿洲國]]執政。東北遂失。獨[[馬占山]]等自為[[東北抗日聯軍]],卒以無援敗。國人大震,而中正仍以剿共為先。
 
[[一九三六年|廿五年]],學良督師於陝西,戰於中共。共黨以國難在前,遂說學良以兵諫中正。十二月十二日,學良並[[楊虎城]]禁中正,此即「西安事變」。中正允停止剿共,一致抗日。學良護中正還都,後為中正所囚。
 
[[一九三七年|廿六年]],[[蘆溝橋事變|日本寇於蘆溝橋]],[[抗日戰爭|抗戰]]遂起。日本以中國積弱百年,稱兩周三月可亡中國。而中正以精銳塞於江左,痛擊日軍。雖敗,而士氣大振。舉國上下,皆一致抗日。南京失,[[南京大屠殺|為日本所屠]]。中正遷都[[重慶]],以蜀道畏途抗日。而河北、中原、江南、嶺南,皆為日本所佔。共黨於山中擊日軍,使日本難相支援。而終使百萬日師,陷於中國。
 
[[一九四零年|廿九年]],[[汪精衛]]投日,[[汪偽|自立新府於南京]]。及後日本對[[美國]]宣戰,前後不能相顧,故於[[一九四五年|卅四年]]降美。中國復得臺灣。外戰既定,內戰又起。共黨逾權受降,據東北,南攻國府。國府戰事初定,百業廢弛,無力再戰。共黨號以均平,得其民心。又有[[蘇聯]]陰助,終進據中,自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正率餘部渡臺灣,欲從[[鄭成功]]故事。共黨本欲南渡,為美國所阻,不成。
 
此後中華民國在臺,以臺北為戰時所都。其先,民國已行民主於南京,唯遷臺後,中正以內戰未息,計北伐終日,使政事為中正所專。中正薨,以子[[蔣經國|經國]]嗣,時人譏為「蔣家皇朝」,其行天子之實也。經國薨後,[[李登輝]]繼起,行民主於民國台灣
 
[[公元二千年|八十九年]],國民黨失於選舉,[[民主進步黨]][[陳水扁]]為總統。初以興國家為號,後多言[[臺灣立國]]之事。在位八年,頗有民怨。[[二零零八年|九十七年]],[[立法委員會]]選舉民進黨僅得十一席,國民黨為大。論者以其八年之政,失其民心之故。同年[[民國九十七年總統大選|總統大選]],民進黨再敗,而政復歸國民黨焉。論者以其八年之政,失其民心之故
 
現今,[[中國國民黨]][[馬英九]]為總統,希與大陸於七月四日直航。兩岸新局,指日可待。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