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CommonsDelinker
Replacing State_Emblem_of_the_Soviet_Union.svg with File:Coat_of_arms_of_the_Soviet_Union_1.svg (by CommonsDelinker because: File renamed: Criterion 4 (harmonizing names of file set)).
阿拉伯數字
Yumeto
// Edit via W+
第二〇行:
|干支 =兩千兩百四十萬又兩千兩百平方千米
}}
'''蘇聯'''者,'''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按|[[俄語|俄文]]: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之略也,都[[莫斯科]],行[[社會主義]],國土遼闊,物產豐隆。[[一九九一年]]口二億九千餘萬。北臨[[北極]],南俯[[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國|蒙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日本]]七國。西接[[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七國,東望[[美利堅]]之[[阿拉斯加]]。其疆土之闊,物產之饒,舉世無雙。
 
一九一七春,因一戰失利,[[帝俄]]國威頓失,且被覆滅,臨時政府制統舉國,行資之制,亦有蘇維埃並存。臨時政府繼帝俄之政,征伐德奧,國力益敝,民不聊生,於是[[列寧]]率工農水兵之衆,起義[[彼得格勒]],亡臨時政府,廢民選之立憲議堂,生工兵蘇維埃,史稱[[十月革命]]。建羅剎蘇維埃國,都莫斯科。頃,舉國皆不欲戰,以使休養生息。故媾於德意志奧匈,訂《布列斯特條約》,先西諸國和。一八年秋,一戰告終。英、法、日、美諸國視羅剎議和,怒遏不止。且[[帝俄]]舉債未清,蘇俄乃先行社會主義於天下,諸國畏而憚之。且羅剎有豪紳貴冑欲復帝王之制,欲護東正之名,遂揭竿而起,諸國逐以干戈涉其政,以師役援其民。史稱[[紅白俄內戰]]。及後,鑒眾將爭權奪利,未能遠謀,使蘇俄之師大捷,得護其體。
第二六行:
一九二零年春,蘇聯拳拳所措,欲以「解放」之名,伐新生之波蘭,援魏瑪之工農,以行世界革命。托洛茨基乃將八十萬之衆征波蘭,雖勢如破竹,惜潰於華沙,其後一蹶不振,遂回蘇俄,請和波蘭。
 
越二歲,[[烏克蘭]]、[[白羅斯]]與[[南高加索聯邦加盟]]於蘇維埃羅剎國,故易國號,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頃,列寧崩殂,[[斯大林]]當政,繼列寧之遺志,商賈廢,官營興;輕工廢,重工興;小農耕耘廢,集體農莊興。其后行「五年計劃」之策,使其經國有道,工肆興盛。諸歐羅巴之國經濟待建,惟蘇聯可獨步歐羅巴,是為其功也。
 
三十年代,諸國視[[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欲肆開邊,不敢妄動。英法以綏靖之策,謀天下之安。蘇聯憂西方諸國,禍水東引,使法西斯患於蘇。蘇欲聯英法,未果,遂「禍水西推」,擬《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裂[[波蘭]]之土。蘇開邊之意未已,初併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於西疆,后因邊疆之安伐芬。萬國大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