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各本之異

[底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OliverWang0627
新文「{{注音符號|right|ㄍ}} '''ㄍ'''(16x16像素),注音符號聲母,表不送氣清雙唇塞音/k˭/。然單言「……」
阿拉伯數字 文無類 簡化字 呈纂
 
TongcyDai
無編輯摘要
阿拉伯數字
 
第一行:
{{注音符號|right|ㄍ}}
 
'''ㄍ'''([[檔案:Bpmf-g.svg|16x16像素]]),[[注音符號]]之[[聲母]],表[[清雙唇軟顎塞音|不送氣清雙唇軟顎塞音]]{{IPA|/k˭/。然單言}},讀如「ㄍ是時常會發({{IPA|/kɤ/}})或「ㄍㄛ」或「ㄍㄜ」({{IPA|/ko̞/}})。[[注音字母苗文]]又以其表[[清小舌塞音|不送氣清小舌塞音]]{{IPA|/q˭/}}
 
== 字源 ==
形音取自「[[:zh:wikt:|巜]](音ㄍㄨㄟˋ),,即[[:zh:wikt:|澮]]」之古字也。《[[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
 
== 變體 ==
* '''ㆣ'''([[檔案:Bpmf-gg.svg|16x16px]]),見於[[閏音符號]],讀如「ㄍ」之[[濁音]]。表[[濁軟顎塞音]]{{IPA|/ɡ/}}。[[臺灣方音符號]]則改作「'''ㄍ゙'''」([[Image:bpmf-g.svg|20px]][[Image:bpmf-voiced.svg|6px]])形。
 
* '''ㆣ'''([[檔案:Bpmf-gggw.svg|16x16像素|替代文字16x16px]]),見於[[方音注音符號]]。[[粵語]]有[[圓脣化]]{{IPA|/kʷ/}}閏音符號視其為「ㄍ」與[[介音]]「[[ㄨ]]」之組合,然學界多視為獨立聲母,故方對應。表濁軟顎塞/{{IPA符號增「[[檔案:Bpmf-gw.svg|ɡ}}/16x16px]]」以示之
* '''<sub>゙'''</sub>([[檔案:Bpmf-g_g.svg|16x16像素|替代文字15x15px]]),見於臺灣方音符號,即小「ㄍ」。書於[[韻母]]後,表軟顎[[:zh:入聲|入聲]]({{IPA|/k̚/}})。閏音符號則改作「[[Image:bpmf-_k.svg|10px]]」
* [[檔案:Bpmf-gw.svg|16x16像素|替代文字]]([[檔案:Bpmf-gw.svg|16x16像素|替代文字]]),粵語有圓脣化的聲音/{{IPA|kʷ}}/,閏音符號只把它視為「ㄍ」與介音「ㄨ」的組合,但學界普遍已將之視作聲母。方音注音符號增加了「[[檔案:Bpmf-gw.svg|連結=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Bpmf-gw.svg|16x16像素]]」來標示。
* <sub>ㄍ</sub>([[檔案:Bpmf-_g.svg|25x25像素|替代文字]]),見於臺灣方音符號,為縮小版的「ㄍ」。書於韻母元音後,表軟顎[[:zh:入聲|入聲]](/{{IPA|k̚}}/)。
 
== 編碼與拼音 ==
第六五行 ⟶ 第六三行:
|-
| style="font-size:150%;" |ㄍ゙
|{{nowrap|[[檔案:Bpmf-g.svg|24x24像素]][[檔案:Bpmf-voiced.svg|24x24像素]]}}
|未收錄
|未收錄
第八四行 ⟶ 第八二行:
|-
| style="font-size:100%;" |<sub>ㄍ</sub>
|[[檔案:Bpmf-_g.svg|24x2415x15像素]]
|U+31BB
|未收錄
|未收錄
|{{IPA|k̚}}
| -k<ref>見於其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ref>
| -k
|
| -k
第九七行 ⟶ 第九五行:
|}
 
== 註 ==
{{reflist}}
 
== 據 ==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一九三二年四月。
* 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秘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二〇〇〇年八月。
 
[[分類:注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