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各本之異

[初定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倚色烈
蔡陳無鬼
→‎史 Fixed typo
掌中纂 行動版應用程式編輯 Android 應用程式編輯
第二七行:
 
== 史 ==
 
===立國===
[[清日甲午之戰|甲午戰]]後,[[清|清室]]日衰,人心思變。[[清]]廷乃行變革,欲以固其邦基,然多不能合時宜,漢族志士多思革命。[[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孫文]]創[[興中會]]於檀香山,號令天下,首倡[[共和]],志覆滿洲帝室。民前六年,與[[華興會]]、[[光復會]]等倂為[[中國同盟會]],數言起義,革[[清]]舊命。
 
[[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秋,[[辛亥革命]]起,[[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立,[[清]]廷令[[袁世凱]]將[[北洋軍]]往討之,未果。列省聞風而起,紛紛獨立,二十二省獨十七,皆使代表赴武昌,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遂立。[[孫文|文]]以北洋師臨武昌,遂遷[[南京市|南京]]。故曰民國肇基[[武昌]],而成於[[南京市|南京]]。民國既立,廢[[天子|皇帝]],改以大總統理天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及臨時參議院,遂於南京成立,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西元一九一二年為中華民國元年。與[[袁世凱|世凱]]議,使[[清宣統帝|清帝]]退,則奉[[袁世凱|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世凱遂迫隆裕太后詔退,南方遂總統世凱,又都[[北京市|北京]]。[[清|清室]]退後,世凱優待之。
 
初,孫文與袁世凱議,若彼尊民主而反專制,則世凱可練中國百萬雄兵,而孫文能修中國萬里鐵路。然世凱食言,刺教仁,壞選舉。孫文怒,率國民黨與南方諸省兵而擊之,曰[[二次革命]],旋敗。
[[袁世凱|世凱]]信[[楊度]]言,廢[[共和]]而稱[[天子|皇帝]],以復帝制。即位未久,即開國會,舉中華民國大總統,當舉。及為大總統,以立憲之名,廢臨時參議院,易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分置參議院及眾議院,定中華民國約法,使大總統若帝。後僞造民意,眾臣勸進,自即帝位,號曰中華帝國,改元洪憲。[[雲南]][[蔡鍔]]起而伐之,天下嚮應。世凱遂退,復為大總統,未幾病薨。[[袁世凱|世凱]]既敗,副總統[[黎元洪]]舉大總統,[[黎元洪]]、[[段祺瑞]]相爭,終為清遺民[[張勳]]所圖,復辟清帝,後為祺瑞馬廠誓師討平。祺瑞自以再造[[共和]],擅廢大法,[[孫文|文]]乃起於南粵,此後各方都督,皆相攻伐。其中大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馮玉祥]]、[[奉系]][[張作霖]],皆世凱舊部。南方則以[[滇系|滇]]、[[桂系|桂]]、[[粵系|粵]]三系為大。
 
[[袁世凱|世凱]]信[[楊度]]言,廢[[共和]]而稱[[天子|皇帝]],以復帝制。即位未久,即開國會,舉中華民國大總統,當舉。及為大總統,以立憲之名,廢臨時參議院,易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分置參議院及眾議院,定中華民國約法,使大總統若帝。後僞造民意,眾臣勸進,自即帝位,號曰中華帝國,改元洪憲。[[雲南]][[蔡鍔]]起而伐之,天下嚮應。世凱遂退,復為大總統,未幾病薨。[[袁世凱|世凱]]既敗,副總統[[黎元洪]]舉大總統,[[黎元洪]]、[[段祺瑞]]相爭,終為清遺民[[張勳]]所圖,復辟清帝,後為祺瑞馬廠誓師討平。祺瑞自以再造[[共和]],擅廢大法,[[孫文|文]]乃起於南粵,此後各方都督,皆相攻伐。其中大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馮玉祥]]、[[奉系]][[張作霖]],皆世凱舊部。南方則以[[滇系|滇]]、[[桂系|桂]]、[[粵系|粵]]三系為大
 
===北洋軍政府===
[[袁世凱|世凱]]將亡,副總統[[黎元洪]]舉大總統,[[黎元洪]]、[[段祺瑞]]相爭,終為清遺民[[張勳]]所圖,復辟清帝,後為祺瑞馬廠誓師討平。祺瑞自以再造[[共和]],擅廢大法,[[孫文|文]]乃起於南粵,此後各方都督,皆相攻伐。其中大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馮玉祥]]、[[奉系]][[張作霖]],皆世凱舊部。南方則以[[滇系|滇]]、[[桂系|桂]]、[[粵系|粵]]三系為大。
 
初,世凱薨,元洪繼為總統,而以祺瑞爲國務總理,掌大權。恰逢一次世界大戰,[[歐羅巴洲|歐洲]]諸國紛爭。此間,祺瑞以德師日暮,欲以中華[[協約國]],欲還山東之失,而總統元洪不准,後國會決議對[[德國|德]]宣戰。張勳復辟之時,擁立溥儀,元洪遂辭。歐戰既畢,[[巴黎和會]]遂間,協約國以山東之事,非會上所議,又以世凱嘗許以山東讓[[日本]],罷其提議。聞於國人,皆怨而怒,罷學罷工罷市,以示不滿,皆歸咎於前外交總長曹汝霖,駐[[日本|日]]公使[[陸宗輿]],外交總長[[章宗祥]],政府遂罷之以謝國人。事起於五月四日,史稱[[五四運動]]。事後中華外使拒和於德國,使山東之事不了。國內[[新文化運動]]又起,主革新中華,必以西化。一時[[中國]]大變,[[文言]]見棄而[[白話文|白話]]漸興,[[儒]][[道]]皆為妖言,而西書充斥天下。[[中國共產黨]]立於此時。
 
===中華民國南京===
[[孫文|文]]既薨,[[蔣中正|蔣介石]]繼起。[[一九二六年|十五年]]七月一日誓師[[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連下[[長沙]]、[[武昌]]、[[南京市|南京]],復都於江左。[[蔣中正|中正]]素惡[[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而其黨人,又自外交。[[一九二七年|十六年]]四月一日中正令[[清黨]],捕殺共黨人。武漢以中正不法,乃自立新府,以抗寧府。後漢府亦惡於共黨,乃復合於寧府。史稱[[寧漢分合]]。
 
孫文自戰敗於北洋後,為討北賊,克己反思,重操革命。因而聯南省而征北洋,有護法護國諸役,皆敗。遂恨南北軍閥皆一丘之貉,乃自立軍政府於廣州,設黃埔軍校以練兵。未成而亡,遺言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孫文|文]]既,[[蔣中正|蔣介石]]繼起。[[一九二六年|十五年]]七月一日誓師[[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連下[[長沙]]、[[武昌]]、[[南京市|南京]],復都於江左。[[蔣中正|中正]]素惡[[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而其黨人,又自外交。[[一九二七年|十六年]]四月一日中正令[[清黨]],捕殺共黨人。武漢以中正不法,乃自立新府,以抗寧府。後漢府亦惡於共黨,乃復合於寧府。史稱[[寧漢分合]]。
 
寧漢既和,[[蔣中正|中正]]復北向。[[一九二八年|十七年]][[西北軍]]馮玉祥、[[晉系]][[閻錫山]]投南,助中正圍攻[[北京市|北京]]。時中正道山東濟南,[[日本]]懼中華復一,乃襲國軍。中正使[[蔡公時]]問其故,五月三日日本強入其署,公時以[[日語]]斥日軍,為日軍所劓,又去其耳目舌,卒為所殺。隨員十七人皆死,並屠濟南城。中正以北伐事重,且和於日本,繞道北向。日本終於[[一九二九年|十八年]]東撤。史稱[[五三慘案]]。
第五二行 ⟶ 第六三行:
 
外戰既定,[[蔣中正|中正]]數邀[[中國共產黨|中共]]黨魁[[毛澤東]]等赴渝[[重慶談判|議謀國是]]。[[一九四六年|三十五年]],草成《[[雙十協定]]》,奈何兩黨歧見日深,內戰乃又起焉。惟國府積弱,百業俱廢,生計不得,物價累高,[[中國共產黨|共黨]]號以均平,遂得民心,復有[[蘇聯]]陰助,終進據中國,自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正率餘部涉[[臺灣]],欲從[[鄭成功]]之故。共黨本欲南渡,為[[美國]]所阻,遂不成焉。
 
===中華民國臺灣===
 
此後中華民國在臺,以[[臺北市|臺北]]為戰時所都。其先,民國已行民主於南京,唯遷臺後,[[蔣中正|中正]]以內戰未息,圖北伐終日,使政事為中正所專。中正薨,以子[[蔣經國|經國]]嗣,時人譏為「蔣家皇朝」,謂行天子之實也。經國薨後,李登輝繼起,後行民主於民國。
第五七行 ⟶ 第七〇行:
[[一九七一年|民國六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聯合國]][[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去之]]。[[公元二千年|八十九年]],國民黨失於選舉,[[民主進步黨]]陳水扁舉為總統。初以興國家為號,後多言[[臺灣立國]]之事。在位八年,頗有民怨。[[二零零八年|九十七年]],[[立法委員會]]選舉民進黨僅得十一席,國民黨為大。論者以其八年之政,失其民心之故。同年[[民國九十七年總統大選|總統大選]],民進黨再敗,而政復歸國民黨焉。水扁亦以涉貪瀆,見緝有司。
 
國民黨馬英九舉為總統。時寰宇金融海嘯,經濟不振,民心洶怨。英九復遣江丙坤通好於大陸,議兩岸之方針。大陸亦遣陳雲林報聘。在位八年,兩岸通好如一家,商賈往來者熙熙攘攘。然[[台灣獨立運動|台獨]]者多恥之,謂失卻國體、主權甚矣。[[二零一零年|九十九年]],與大陸定雙邊經濟協議。[[二零一四年|一百零三年]],公民據立法院以抗議,時人呼曰[[太陽花學運]]。[[民國一百零三年九合一選舉|一百零三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蓋盡失民心之故也。[[二零一六年|一百零五年]][[民國一百零五年總統大選|總統大選]],國民黨復大敗,政歸民進黨焉。今之總統者,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其政數年,雖是政黨變換,卻無新德再修,而至內政空轉,外交幾斷,藍綠皆垃圾之聲大起,為中華民國第三勢力之起始也。
 
== 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