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CommonsDelinker
Replacing Finn_ski_troops.jpg with File:The_War_in_Finland,_1940_HU55566.jpg (by CommonsDelinker because: Duplicate: Exact or scaled-down duplicate: c::File:The War in Finland, 1940 HU55566.jpg).
阿拉伯數字
Vc06697
阿拉伯數字 呈纂
第一行:
[[File:World_War_II_alliances_animated_map.gif|thumb|right|500px|二戰局勢演變圖,綠者同盟國(不計蘇聯)、靛者蘇聯、橘者軸心國、灰者中立國也]]
'''第二次世界大戰''',略名'''二戰''',或謂之'''反法西斯之役''',舉世皆戰也,而分同盟、軸心二陣,相對壘。同盟國者,中、美、英、法、蘇、暨諸盟邦也;軸心國者,德、義、日及其僕從也。[[中國抗日戰爭|中日交兵]],自奉天事變,凡十四載,幾戰於中土;逮珍珠港事變,日美開釁,太平洋之役遂起,美卒敗之。而英法蘇德義,相爭六載;美國出師,未改定局,待蘇軍克柏林,大戰乃終。此間戰火綿延,環球板蕩,生靈塗炭。故萬國厭戰已,設[[聯合國]],所以存太平。
 
第六行:
[[一九一九年]],[[歐戰]]終,[[墨索里尼]]建[[國家法西斯黨]]於[[米蘭]]。民多從者,號黑衫軍;而於國會,但得議席者二。[[一九二二年]],始以黑衫軍四萬[[進軍羅馬|入京]]。義王[[伊曼紐爾三世]]聞之,冊為總理。既掌政,謀霸[[地中海|西海]],欲光復[[羅馬帝國|大秦]]之偉業。勵精圖治,國計振興。義人感德之,呼曰領袖。
 
當是時,德民以[[凡爾賽條約|凡爾賽之約]]凌辱過甚,忿怨日加。[[一九二三年]],[[納粹黨]]魁[[希特勒]]效墨氏故事,聯德軍舊將[[魯登道夫]]起事[[慕尼黑]],謀取政權未果,被執,入,史稱啤酒館起義。[[一九二五年]]出獄,復掌納粹黨。[[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民生凋蔽]],以興工業、彊國家許於民,將雪敗戰之恥,民趣附之,黨勢日盛。[[一九三二年]],雖敗選,而為[[帕彭]]諸人舉,以翌年拜德國總理。[[一九三五年]]大權既攬,廢止共和,更號曰大德意志帝國,又名[[德意志第三帝國]]。自稱元首,兼帝國總理。
 
日本之況,亦因經濟不振故,相仿於德國。軍人乘勢而起,奪其政,復以[[軍國主義]]為略,欲征列邦以振帝國。
第二一行:
==歐戰再啟==
[[File:Bundesarchiv_Bild_183-S55480,_Polen,_Parade_vor_Adolf_Hitler.jpg|thumb|left|250px|一九三九年九月,希特勒檢視德師入波蘭]]
[[File:The War in Finland, 1940 HU55566Finn_ski_troops.jpg|thumb|250px|冬季戰爭中芬蘭守卒]]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意志進兵波蘭,法、英暨[[英聯邦]]宣戰於德,世稱二戰之端也。十七日,蘇聯既和日本,旋西進以併波蘭。波蘭雖失全土,唯拒降於敵。同月,日本亦首攻[[長沙]],不克。斯氏既脅[[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歸附;十一月,復征[[芬蘭]],[[冬季戰爭]]起,歷三月半,蘇軍損兵折將,方得芬蘭領土之十一。
 
第二九行:
[[File:Bundesarchiv_Bild_101I-126-0347-09A,_Paris,_Deutsche_Truppen_am_Arc_de_Triomphe.jpg|thumb|德意志閱兵於[[巴黎]][[凱旋門]]]]
===歐陸暨大西洋===
同年五月,德國以[[閃電戰]]術,僅數日即下[[荷蘭]]、[[比利時]]暨[[盧森堡]]。法軍據守[[馬奇諾防線]],以作屏障;唯德軍竟先奪[[阿登]],復攻盟軍側。六月初,[[鄧寇克之役|英軍棄重械輜重於[[敦刻爾克]],以挽三十餘萬盟國士卒於絕境;墨氏亦宣戰於英、法,進兵法蘭西。二十二日,法國降,國土三去其二,入軸心國;僅餘南法,立[[維希法國]]。同月,蘇聯終併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暨立陶宛為加盟共和國。又併羅馬尼亞[[巴撒拉比亞]]區。德、蘇國土既張,雖守約不相犯,然齟齬不斷,俱各防備。
 
希氏既克法國,遂勸和於英國,然邱吉爾拒之,乃擬[[海獅計劃|方略]],欲一舉而下英國。德傾空軍而出,戰數月,終弗能勝英國,登陸之計頓成泡影。九月,[[大西洋海戰|德水師出大西洋]],欲絕海運於英國。然海艦不敵英水師,旗艦[[俾斯麥號]]亦告沉沒,復遣以[[U型潛艇]],欲竟全功。英患德潛艇之威,求援於[[美利堅]]。時美國守[[中立法案|中立法]],雖允盟軍「現購自運」,並擴美水師,迨一九四〇年九月,方許英府購美庫存[[驅逐艦]]。英軍得美艦之用,復獲美[[租借法案]]之助,終抗德師而不倒。[[一九四一年]]五月,德師備戰蘇聯,終撤空軍。
第四八行:
因美利堅助英國,又禁運資材予日本,德、義、日訂[[三國同盟條約]],以警美國,時一九四〇年[[九月廿七日]]也。'''柏林-羅馬-東京軸心''',至此底定;嗣後,[[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獨立國|克羅地亞]]俱入盟。一九四一年三月,美始行租借案,襄助英吉利,四月納中華民國,以抗德、日。然美國仍稱中立,以避戰火。
 
==烽火天下大亂==
[[File:Poster_Defend_Moscow.jpg|thumb|蘇聯保衞莫斯科宣傳海報]]
 
第一一一行:
 
==軸心敗潰==
[[File:2nd Infantry Division, E-1 draw, Easy Red sector, Omaha Beach, D+1, June 7, 1944Normandy7.jpg|thumb|left|300px|諾曼第登陸,攝於奧馬哈灘頭]]
===西歐羅巴暨義大利===
蘇聯屢促盟國另闢戰線,以緩東線之害。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盟國聚陸、海、空軍合二百八十餘萬,[[諾曼第戰役|登陸於諾曼第]],其用兵之鉅,世所僅見;歷二月餘,折軍士幾近十四萬,終奪北法蘭西之地。八月十五日,盟軍又自義大利編師,[[龍騎兵行動|進兵南法蘭西]]。時法民組小隊,號法國抵抗運動,暗助同盟國聯師,德師弗能抗。八月廿五日,盟軍克復巴黎,東進以驅德師;凡四月,德人迭失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諸要地。唯九月[[市場花園行動|空降荷蘭]]之略,盟軍敗績,遂暫止侵北德意志之計。盟軍陸師緩近德意志,與敵相持於阿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