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各本之異

[初定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Itsmine
孫文未嘗為正式大總統,且以其手創民國,倡行共和故,立傳不立紀。
Davidzdh
少改格式// Edit via Wikiplus
第一二行:
文復擬赴美洲,揚革命大業。適[[上海]]同志宋耀如遺書,陳甲午敗戰後,清廷勢危,革命時機已至,促其歸國。文遂返香港,陽開乾亨行營商,陰圖起義之事,欲襲廣州,復引兵北,卒覆滿清。所謀也,兵分三路,汕頭、江西、香港,相與接應。既而事洩,遂敗,黨人多有就義者,尤先皓東,文贊之「為中國共和革命犧牲之首人也」。已而亡走香港,復至[[日本]],去辮易服,時年三十。清廷官報,咸詆之曰汶,夫汶,玷辱也,意同盜賊。[[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復赴檀島,惜因新敗,和者鮮矣。遂至美洲,欲得新力,豈知其地猶甚,幾無人和。幸而其地華僑,立有[[洪門]]會館,蓋洪門者,創於[[明]]季遺老,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然事過百年,後多忘之。文遂曉以大義,告其先世之念,卒喚醒其志。然清廷深病之,下詔緝捕。
 
[[File:Sun Yar Sen's two short letters to his teacher James Cantile.png|thumb|right|孫文遺康氏書,言勢危,亟求救]]
 
八月廿五,文赴[[英國]],先至[[波德蘭]],詣其師[[康德黎]],復舍[[葛蘭旅店]],日遊覽諸處。康氏嘗戲曰,其舍近清使館,當防之,免受其害,文一笑置之。然於九月初五,清使館遣人偽文之同鄉,誘而囚之。既遇難,知必死,遂修書數封,繫以銅錢,擲之窗外,欲得救,然咸為使館所得,無果。幾萬念俱灰之際,見一僕,異乎他人,當為基督徒,文遂訛奉基督,稱清廷因而擒殺之,遂得其助,遺康氏書。康氏閱而大驚,乃告知英廷,佈之諸報,清使館無奈,遂釋文。
第三〇行:
廣州起義再敗,黨人遂轉謀[[武漢]]。七月,[[四川]]保鐵路事起,清廷調湖北兵西,湖北遂空。八月中旬,謀事幾定,然因火藥失事,事機洩漏,名冊為清軍所得。十九日,新軍中人[[熊秉坤]]、[[蔡濟民]]等相繼起義,以文為號召,他國領事聞之,紛表中立。湖廣總督[[瑞澂]]亡走,藩司連甲、統制[[張彪]],亦隨之逸。起義既成,推[[黎元洪]]為都督,保境安民,復圖進取,不數日,連下[[漢口]]、[[黃州]]、[[沔陽州]]、[[宜昌府]]、[[沙市]]、[[襄陽]],[[湖北]]遂光復。後數月,南方諸省,多響應之,去清而立。清廷雖遣重兵攻武漢,復得漢口、[[漢陽]],然大勢已去,復為[[袁世凱]]所脅,[[清末帝|宣統帝]]卒退位,[[中華民國]]遂立。文後言曰︰「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不走。……以當時武昌之新軍,其贊成革命者之大部份,已由[[端方]]調往四川,其尚留武昌者,祇礮兵及工程營之小部分耳;其他武昌之新軍,尚屬毫無成見者也。乃此小部分以機關破壞而自危,決冒險以圖功,成敗在所不計,初不意一擊而中也。此殆天心助漢而亡胡者歟!」
 
[[File:TianXiaWeiGong.png|thumb|right|孫文親書「天下為公」]]
 
武昌首義時,文在[[美國]][[哥羅拉多省]][[典華城]],得知事成,本欲返國,親上戰陣,復思當世革命,外交為上,而其時海外諸國,首重[[英國]],故之英國,說其止貸清廷,改助革命,事成而歸國。十一月初十,十七省代表齊集[[南京]],舉文為臨時大總統者,有十六耳。並納陽曆,以[[一九一二年]]為[[民國元年]]。民國元年元月元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中華民國始建。然本為同志者,多因得勝而塞,僅爭執於總統、內閣制,而忘革命之本,文所倡軍、訓、憲三段論,幾無人和。文遂求去,許袁世凱之求,讓位於彼,以令清帝退位。二月十二日,宣統帝退位;翌日,文亦請辭,薦袁世凱代之。復週遊諸省,教育共和真諦,旋任全國鐵路總辦,以增往來之便。文時年四十七耳。
第五一行:
 
== 據 ==
* 胡去非著《孫中山先生傳》,胡去非著
* 《國父年譜》下冊一六一九頁
 
{{Wikiquote|孫中山|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