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各本之異

[初定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Davidzdh
→‎馬英九暨後來者紀年 // Edit via Wikiplus
Davidzdh
改員字以避歧義;及其他
第一八行:
 
===中華革命黨暨中國國民黨===
民國三年七月,孫文另行聚眾於日本東京,曰[[中華革命黨]],自任總理。唯黨眾指誓,竟獨以孫氏為一尊,[[黃興]]慨然求去。五年,袁氏稱帝未果,尋病終,故國民黨有志者皆復國會。
 
民國六年,[[張勳]]復辟,[[段祺瑞]]討伐之,國會廢而未復。孫文遂召元年國會議員至粵,以粵、桂省軍為政府,舉孫文為大元帥,號曰護法,以抗北京。唯粵、桂武人擁兵,孫文不得志,遂去粵赴滬。八年十月,孫文易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復為總理。九年,陳炯明敗桂軍,擁孫氏回粵。唯孫、陳政見不合,多生齟齬,蓋孫氏欲北伐,以行中央集權;而陳氏則以聯省自治為號,欲安一省以圖存,進而撫和他省,以定天下也。
第二五行:
 
===聯俄容共、寧漢分裂、北伐===
民國十一年八月,孫文以保外蒙、促平等為綱,聯絡蘇共;蘇俄亦允助建黨軍,以期北伐;十二年,《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出,仿蘇共以建黨、軍,又納中國共產黨,曰聯俄容共。十三年六月,始建[[黃埔軍校]],以[[蔣中正]]為校長,徵訓士卒。八月,[[廣州商團事變|商團事變]]平。翌年二月孫文薨,即以黃埔師生編師,曰[[國民革命軍]],奉中正為總司令,即東征炯明;七月,復以軍政府為[[國民政府]]。
 
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取[[武漢]],國民政府北遷離粵。十六年,革命軍奪[[南京]]。四月,蔣氏以共黨控制國民黨,厲行清黨於滬,再立國府於寧,寧漢分裂起;至七月漢府亦分共,翌月蔣氏下野,國府遂合一於寧,國共由此而分。十七年,蔣氏復總司令職,黨軍復力行北伐,又合[[馮玉祥]]、[[閻錫山]]之師,繞避日本於魯,合圍京、津。張作霖敗走奉天,遇刺而亡;子學良命東北易幟,北伐遂終。
第三七行:
 
===國共內戰暨遷臺===
民國卅四年,日本敗,二戰終。共軍已得兵百五十萬,又蒙蘇聯移交日軍兵械,已建其基於東北、華北也。國府、中共屢有和談,然俱互猜疑,且各有收拾河山之心,終重啟兵釁。卅五年,烽火大盛,國軍屢有斬獲,唯共軍力抗。四月,國府始行憲,且摒中共於外。至翌年九月,共軍始行反攻;卅七年秋,三大戰役終,國軍喪師百五十萬,盡失江北。卅八年,共軍渡江,陷寧、滬;民國屢遷都華南、西南諸城,終播遷臺灣。至翌年四月,中共盡得大陸。
 
===臺灣兩蔣時期===
初,國府得臺灣,即因治臺軍警橫行,民怨不止;至民國卅七年,竟致二二八事起,臺民憤懣日加。卅八年{{noteTag|name=民國紀年|1=時中國共產黨已得大陸,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於西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今於此特用民國紀年,以為國民黨史記也,下同}}國府赴臺,即因中共稱兵脅於金、馬,徐圖臺灣,厲行戒嚴、黨禁,以一己行專政,政、軍、公、教俱為黨所控,遂得掌重器凡五十一年。時臺灣號曰自由中國,嘗力拒中共攻金門,俟[[韓戰]]起,又得美軍之助,唯失聯合國席位於民國六十年,邦交日弱,僅以自強圖存為要,不復行反攻之事。
 
民國六十五年四月,總裁蔣中正薨逝,子經國襲主席職。夫經國者,嘗行廉政事於滬,唯無疾而終;至任主席暨民國總統,欲振臺灣工肆,行十大建設。七十一年,黨十二全會允行《貫徹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案》暨《中國國民黨黨章修正案》,又立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七十七年,終廢戒嚴令,黨禁、報禁俱弛。
第四七行: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經國薨。李登輝代攝黨務,繼承國統,七月得正黨魁位。八十一年,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始行修憲。八十二年,國民黨內訌不止,擁李氏者得勢,趙少康、郁慕明等出走,另創新黨。八十五年,總統終行民選。
 
民國八十九年,宋楚瑜欲行候選總統事,為國黨所摒。連戰、楚瑜兩敗俱傷,民主進步黨陳水扁遂得總統臺灣。三月,宋氏另立政黨,號曰親民;登輝辭主席職,以連戰代攝黨事。連氏正主席位於十五屆中委會,使黨再行登記,以正黨務。九十年,國黨聞登輝助選[[臺灣團結聯盟]],遂廢其黨籍。
 
民國九十年,失利於立法委員選舉。九十二年二月,連戰合宋楚瑜,行翌年總統候選事,復敗於陳水扁。
第六三行:
西曆[[一九四九年]],中國國民黨尚有未遷臺而擁中共者,以[[宋慶齡]]為首,別置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此非中國國民黨也。
 
==引據==
{{noteFoot}}
 
==攷==
{{reflist}}
 
{{stub}}
 
[[category:民國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