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各本之異

[初定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Itsmine
無編輯摘要
Itsmine
簡化字
第二一七行:
 
=== 農桑、人口 ===
夫中國口數,於[[北宋]]已逾萬萬。至明末葉,幾達二萬萬;[[一六〇〇年|萬曆二十八年]],[[人口|口]]數萬萬五千萬<ref>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頁二六二。</ref>。明末清初,流寇、入關、剿寇、滅南明諸王、三藩作亂,兼之飢饉、瘟疫故,至順治末年,口數十去其四<ref>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二六三。</ref>。至聖祖平三藩、取臺灣,歷康、雍、乾三世,休養生息,又得新進[[農桑]]之物,以作口糧,計有[[占城稻]]、[[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口數屢增不止。[[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口數估算逾萬萬復億餘高宗睌期,逾三萬萬<ref>《清實錄·高宗實錄》。</ref>;迨[[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已至萬萬矣<ref>《清實錄·宣宗實錄》。</ref><ref name="ReferenceA">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復興崗學報(二〇〇四年,期八十二),頁三八五至四一四。</ref>。西曆十九世紀[[嘉慶|嘉]][[道光|道]]以降,亂事、天災頻仍,去國他移者日增。宣统三年,查戶數計有九千二百六十,口數萬萬四千萬有奇;惟後世推算,口數當至四萬萬三千萬<ref>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七章 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頁一二二。</ref>。
 
聖祖行永不加賦、[[攤丁入地]]之策,以遏兼併土地,兼促工肆。然查冊不清之弊,高宗之世。三十九年,鄂東天災,所賑口數竟逾戶籍所載,始查明縣吏敷衍上報。帝大怒,責各省督撫清查[[丁口]];四十一年,行[[保甲]]制,口數之報,終趨嚴實,至道光年間亦然<ref name="ReferenceA"/><ref>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六十三。</ref>。
 
[[File:十九世紀華人移民全球路線圖.png|thumb|400px|西曆十八、十九世紀[[清高宗|高宗]]以降,華民去國圖。]]
 
明末清初,戰禍不止,尤以[[張獻忠|獻忠]]屠[[四川|川]],致三百萬口僅餘八萬,清廷遂行[[湖廣填四川]]之策。東北龍興之地,[[柳條邊]]於[[奉天]],禁關內漢民北,然鋌而走險者不絕。咸、光之世,清廷患俄、日覬覦東北,禁令始弛,[[日俄戰爭|日俄戰]]後,令盡撤矣<ref name="ReferenceB">姜公韜:《中國通史·明清史》〈第七章: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頁一二二。</ref>。閩、粵沿海,山多地狹,移居海外者,絡繹於途。清取明鄭前,[[臺灣]]已獲民十餘萬。清初厲行遷界、禁海;既降臺灣,則禁民遷島,以絕事端。至[[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發,日本兵臨,終允移民居臺。日佔臺前,移民已逾三百萬<ref name="ReferenceB"/>。十五、十六世紀,閩、粵之民,移居[[泰國|暹羅]]、[[馬來亞]]、[[印尼]]等地者甚眾,更建[[蘭芳共和國]]於[[婆羅洲]]。鴉片戰後華民外移者日增,多居於東南亞、[[美國西部|西美利堅]]、[[加勒比海]]諸島也<ref>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8 內部危機〉,頁二一一。</ref>。清祚亡時,海外[[華僑]]計有七百萬<ref name="ReferenceB"/>。
 
=== 稅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