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各本之異

[初定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Davidzdh
→‎國號 // Edit via Wikiplus
Davidzdh
改鏈接→‎農桑、人口 // Edit via Wikiplus
簡化字
第二一九行:
清承明制,貨殖通商,凡稅賦、八旗供給、通外商等,以[[銀]]交付;國內通貨,以[[銅錢]]為主,又曰制錢。文宗朝,發[[户部官票]]並[[大清寶钞]]者,即各以銀、制錢為本也。至光緒十五年,廣東始鑄[[銀元]],中鑄龍紋,人稱[[龍銀]]、龍洋。宣統二年頒幣制則例,定銀本位,一統成色,每枚計庫平銀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厘。翌年始鑄大清銀幣,惟辛亥革命起,未果。
 
=== [[農桑]][[人口]] ===
夫中國口數,於[[北宋]]已逾萬萬。至明末葉,幾達二萬萬;[[一六〇〇年|萬曆二十八年]],[[人口|]]數萬萬五千萬<ref>何炳棣著,葛劍雄譯:《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頁二六二。</ref>。明末清初,流寇、入關、剿寇、滅南明諸王、三藩作亂,兼之飢饉、瘟疫故,至順治末年,口數十去其四<ref>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二六三。</ref>。至聖祖平三藩、取臺灣,歷康、雍、乾三世,休養生息,又得新進[[農桑]]之物,以作口糧,計有[[占城稻]]、[[玉米]]、[[花生]]、[[馬鈴薯]]等,口數屢增不止。[[一六八五年|康熙二十四年]],口數估算逾萬萬;至高宗睌期,逾三萬萬<ref>《清實錄·高宗實錄》。</ref>;迨[[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已至四萬萬矣<ref>《清實錄·宣宗實錄》。</ref><ref name="ReferenceA">丁光玲:《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壓力》;復興崗學報(二〇〇四年,期八十二),頁三八五至四一四。</ref>。十九世紀以降,亂事、天災頻仍,去國他移者日增。至宣统三年,查戶數計有九千二百六十餘萬,口數逾三萬萬四千萬人;惟後世推算,口數當至四萬萬三千萬<ref>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七章 五百年社會文化的掠影〉,頁一二二。</ref>。
 
聖祖行永不加賦、[[攤丁入地]]之策,以遏兼併土地,兼促工肆。然查冊不清之弊,至高宗時日顯。三十九年,鄂東天災,所賑口數竟逾戶籍所載,始查明縣吏敷衍上報。帝大怒,責各省督撫清查[[丁口]];四十一年,行[[保甲]]制,口數之報,終趨嚴實,至道光年間亦然<ref name="ReferenceA"/><ref>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六十三。</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