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Chaplin
無編輯摘要
Itsmine
Reverted edits by Chaplin (Talk); changed back to last version by TXiKiBoT
第二行:
[[Image:Great Seal of the US.png|right|thumb|100px|美國國徽]]
[[Image:LocationUSA.png|right|thumb|美國所在]]
'''美利堅合眾國''' ([[英格蘭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又稱'''美国花旗國''',旧称'''美國''',都[[花旗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花旗国華盛頓]]'''。其地先有住民或曰自北[[北美亞細亞|亞]][[聯邦制|聯邦白令海峽]]而至,傳世云萬五千年,是為[[共和制美洲原住民]]亦為世上最悠久之人稱[[共和立憲制印地安]]國家也
[[主曆一六〇七年]][[英國|英]]人建[[王家屬地]][[維珍尼亞]]起,[[尼德蘭]]、[[瑞典]]亦殖民北美。尼德蘭之[[新阿姆斯特丹]]為英所併,改[[紐約]];[[瑞典]]之[[新瑞典]]亦不支。其時英國尊[[英國國教|國教]],[[清教徒]]、[[天主教徒]]不容於英國,遂多有移民至美,相繼建英屬十三殖民地。歐洲[[德意志人]]、[[瑞士人]]、[[愛爾蘭人]]亦有遷美者。及英敗[[法國]],稱霸七海,花費鉅大,欲以北美殖民地分擔,始眾斂於美。美人欲得[[國會]]席位,成英格蘭王國之一部,王不許,遂有反意。[[一七七六年]]北美十三州宣佈獨立,英以為反叛,六軍移之,八年而英敗,割[[密士失必河]]以東之地,史稱[[美國獨立戰爭]]。
 
今凡五十州,多處[[北美洲|亞美利加之北]]。[[聯邦共和國]]也,元首曰[[總統]],舉國所舉,每任四年,允連任一。
[[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湾]]。[[首都]]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西濱[[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鄰[[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全域九百五十萬方公里,民三億口。自[[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後,其國勢世無其匹。
美國源於[[1776年]]脫離[[英國]]統治之北美[[殖民地]],13州殖民地代表同發《[[美國獨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訂了[[巴黎協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之承認。
 
[[Category:國]]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土不断拓展,37個州陸續加入聯邦旗下。目前有50个州,1个联邦直辖特区,以及若干海外领地。國土面積超過370萬[[平方英里]](950萬[[平方公里]]),是[[国家面积列表|世界上第四]]国土面积的國家,加上领海面积,美国的面积排在世界第三。美國有3亿居民,人口数量位居[[国家人口列表|世界第三]]。美国国旗上的50颗白色星星代表50个州;每當新州加入联邦,次年的7月4日国旗將增加一颗星。<ref>[http://assembler.law.cornell.edu/uscode/html/uscode04/usc_sec_04_00000002----000-.html] 联邦法律第四条第一章第二款</ref>國旗上红色及白色横条各7及6条,共13条,纪念最初的13个州。<ref>[http://www.law.ou.edu/hist/flags/fedflag.shtml] 星条旗的历史沿革</ref>
 
{{Link FA|zh}}
建國200多年以來,美國曾經歷過[[南北战争|內戰]]([[1861年|1861]]─[[1865年|65年]])和[[經濟大恐慌]]([[1930年代]])兩次嚴酷考驗<ref name=intro>[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Intro Introduction- United Stat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仍堅守[[自由民主制]]政治制度,成為憲法民主和公民自由的代表性國家。美國龐大的經濟、文化、科技、和軍事影響力贯穿了整個20世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同盟國]]一同獲得勝利,並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後終於[[苏联解体|拖垮蘇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ref>[http://www.balancedpolitics.org/sole_superpower.htm "Is it good for the world to have the U.S. as the sole superpower?" by Joe Messerli]. 23 February 2006. BalancedPolitics.org.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當今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都是無他國能比的<ref>[http://www.britannica.com/ebi/article-230262 大英百科] ''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強國'' </ref><ref>[http://www.iht.com/articles/1999/02/05/france.t_0.php "To Paris, U.S. Looks Like a 'Hyperpowe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ref><ref>無論是以[[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或是[[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国际汇率)|国际汇率]]計算,美國都有著世界上最高的[[GDP]]、最高的軍事預算,所有數據可以在[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001rank.html 這裡]和[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067rank.html 這裡]找到。</ref><ref>{{cite web | url=http://www.foreignaffairs.org/20040701faessay83406/eliot-a-cohen/history-and-the-hyperpower.html | title=History and the Hyperpower | publisher= Foreign Affairs | accessdate=2006-09-03 }}</ref><ref>Alfredo Valladão, ''Democratic Hegemony and American Hegemony'',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6.</ref><ref>{{cite web | ur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1/28/content_257426.htm
/ | title= 美利坚合众国概况(美国概况) | publisher= 新华网 | accessdate=2006-09-03 }}</ref><ref>Robert S. Litwak, ''[http://wwics.si.edu/topics/pubs/imperial.pdf The Imperial Republic After 9/11], The Wilson Quarterly, 2006-09-03資料'', </ref><ref>Van Ness, Peter, ''Hegemony, not anarchy: why China and Japan are not balancing US unipolar power.''(2001), Technical Report Working papers 2001/4,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SPAS, ANU.</ref><ref>{{cite web | url=http://www.nwc.navy.mil/press/Review/2002/spring/art1-sp2.htm | title=AMERICAN PRIMACY | publisher=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 accessdate=2006-09-03 }}</ref><ref>Francis McCollum Feeley, ''[http://dimension.ucsd.edu/~flonidier/publications/Students/Imperialism.pdf Université Stendhal Grenoble 3 DEA Etudes Anglophones]'', pp. 11-12, dimension.ucsd.edu</ref><ref>Stephen M. Walt, ''[http://www.comw.org/pda/swalt.pdf The Ties That Fray: WhyEurope and America Are Drifting Apart]'', TheNational Interest, no. 54 (Winter 1998/99), pp. 3.</ref>。
 
==歷史==
{{main|美国历史}}
[[Image:MayflowerHarbor.jpg|left|thumb|1620年,一百餘名英國清教徒乘[[五月花号]]來到新大陸。]]
 
[[美洲原住民]]在这块土地上居住了15,000餘年。歐洲從[[15世紀]]末開始[[美洲殖民|殖民美洲]]。[[1607年]],第一個英格蘭人殖民區成功地在[[維吉尼亞州]]建立。接下來二十年裡,一些[[荷蘭]]殖民區也陆续建立,包括位於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的殖民區。在[[17世紀]]和[[18世紀]]裡,英國逐漸佔領荷蘭人和其他歐洲殖民者的地區,並在美國東岸廣泛開墾殖民,建立更多的殖民地區。除今天的加拿大外,英國在北美洲共建立了13個殖民地。
[[Image:Declaration independence.jpg|thumb|各殖民地的代表簽訂[[美國獨立宣言|獨立宣言]]時的場景。]]
在1760年代和1770年代,13個美洲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最終引發了[[美國革命|革命戰爭]],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7月4日]]簽下了《[[美國獨立宣言]]》。在独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喬治·華盛頓]]領導13個殖民地組成的大陸軍團對抗英軍。殖民地在76年的大會中創立了大陸軍團,但未授權他們徵收[[稅賦]]和制定聯邦法律。[[1777年]],独立的殖民地正式採納邦聯條例,建立了一個聯邦的主權國家、以及行使管理权的聯邦政府,並批准了[[美國憲法]]。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大陸軍團終於擊敗英軍,英國於[[1783年]]簽下了[[1783年巴黎條約|巴黎條約]],正式承認美國的独立。
 
[[Image:U.S. Territorial Acquisitions.png|left|176px|thumb|地圖顯示了特定區域被佔據的時間。奧勒崗州和其他地區尚未包含在內。]]
從1803年至1848年,新成立的美國的面積幾乎擴大了三倍,殖民者們胸怀[[美国例外主义|新的共和國]]「[[昭昭天命|註定擴展至整個大陸]]」的理想,朝廣闊無際的原野拓展,甚至在「[[路易西安納購地]]」之前便已深入內陸<ref>[http://eps.berkeley.edu/~brimhall/EPS170AC_LNS170AC/L-20.pdf Manifest Destiny-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the West was Won]. Crossroads of Earth Resources and Society. URL accessed on 4 May 2006.</ref>。這種擴展在[[1812年战争]]時遭到了短暫的阻撓,但很快隨著戰爭的勝利而繼續進行。1848年美國贏得了[[美墨戰爭]],更增強了殖民者們擴展國土的理想。
 
[[Image:Battle of Gettysburg, by Currier and Ives.png|200px|thumb|right|[[蓋茨堡之役]]是[[美國內戰]]的主要轉戾點之一。]]
隨著國家的不斷擴展和發展,[[美國內戰起因|一個新的問題]]也逐漸浮現,北方掌控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州政府在蓄奴問題和州權上產生分歧:北方州反對奴隸制度的擴展;而南方州反對北方州干涉其生活方式,因為他們的[[棉花]]經濟產業是全盤依賴於[[奴隸制度]]的。在[[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當選總統後,衝突徹底爆發<ref>Morrison, Michael A ''Slavery and the American West: The Eclipse of Manifest Destiny and the Coming of the Civil War''. Page 176.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ISBN 0-8078-4796-8.</ref>,[[南卡罗来纳州]]成為第一個宣布脱离聯邦的州,六個南部州也相繼分離,于1861年成立[[美利堅聯盟國]]以對抗聯邦政府。[[美國內戰]]以聯邦在[[1865年]]取得勝利告終,同時終結了奴隸制度、以及州是否有權脫離联邦的爭議。這場內戰成為美國歷史的主要分水嶺,聯邦政府的權力從此大為增加<ref>De Rosa, Marshall L. ''The Politics of Dissolution: The Quest for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 Page 266.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 January 1997. ISBN 1-56000-349-9</ref>。
 
內戰期間的科技發展,加上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潮,为美國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以前無人開發的區域開創了許多社區和城市,加速了美國的工業發展以及邁向國際強權的进程。接著,美國在海外進行了許多帝國主義的冒險,包括在[[美西战争]]<ref>Spielvogel, Jackson J. ''Western Civilization: Volume II: Since 1500''. Page 708. Wadsworth Publishing: 10 January 2005. ISBN 0-534-64604-2</ref>勝利後吞併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使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的列強之一。
[[Image:Ellis island 1902.jpg|left|thumb|176px|移民者乘船抵達美國,1902年。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國的經濟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美國最初保持中立;由於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擊沉在大西洋航行的美國船隻,造成許多美國平民的無辜死傷,激怒了美國大眾。在战争最後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以對抗[[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由於歷史原因,美國大眾对於英國和法國較为同情,雖然有部分德裔和愛爾蘭裔反對介入<ref>Eric Foner and John A. Garraty, ''The Reader's Companion to American History.'' Page 576. 21 October 1991. 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51372-3.</ref>。為了保護美國投資者和聯邦政府在歐洲的大量投資也是美國參戰的主因之一。在美國於1917年參戰後,戰局隨即扭轉,使協約國在[[1918年]]獲勝。戰後,擔心过度捲入歐洲事務,美國參議院并未批准協約國制裁同盟國的[[凡尔赛条约]];相反,美國採取了孤立主義政策。
 
[[Image:Dallas South Dakota 1936.jpg|thumb|right|176px|在[[經濟大恐慌]]中一處被拋棄的農場,南達科他州,1936年。]]
戰爭使歐洲國家元氣大傷,卻帶給美國带来大量財富和聲望。在幾乎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断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贷上升和[[股市|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澜,终于令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在日本[[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以對抗[[軸心國]]。接下來的戰爭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高昂的一場戰爭,然而前線和大後方创造的大量工作機會、以及軍工產業帶動的生產復甦,使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恐慌的陰霾。美國婦女也因此大规模踏入工作職場<ref>Walker, John F, and Vatter, Harold G ''The Rise of Big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Page 63. M.E. Sharpe: May 1997. ISBN 0-7656-0067-6.</ref> 。
 
在戰爭勝利後,美國和[[蘇聯]]的衝突逐漸浮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和[[自由民主制]],而蘇聯則代表[[共產主義]]和[[计划经济]],蘇聯的崛起和意識形態的衝突造成了1940年代末期開始的[[冷戰]]。兩國在許多地區和國家進行一連串代理人戰爭,包括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几乎触发核大戰的[[古巴导弹危机]]、以及[[阿富汗战争 (1979年)|阿富汗战争]]。[[Image:Buzz salutes the U.S. Flag.jpg|right|176px|thumb|美國太空人[[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豎起國旗,1969年。]]由於警覺到與蘇聯的[[太空競賽]]上的落後,美國政府開始大力培養數學和科學的精英人才<ref>Rudolph, John L. ''Scientists in the Classroom: The Cold War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Education''. Page 1. Palgrave Macmillan: 3 May 2002. ISBN 0-312-29571-5.</ref>,在[[美國太空總署]]的努力下,於[[1969年]][[阿波罗11号|第一次成功派人登上月球]]。
 
[[Image:President Reagan giving a speech at the Berlin Wall 1987.jpg|thumb|180px|left|[[1987年]][[6月12日]],[[罗纳德·里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在美國國內,[[城市化]]的發展逐漸完成,美國社會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持續經濟擴展。同時,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現象逐漸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些歧視受到[[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民權運動的挑戰,最後終於廢除了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法律<ref>Klarman, Michael J. ''From Jim Crow to Civil Rights: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Equality''. Page 55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4 May 2006. ISBN 0-19-531018-7.</ref>。
 
經歷[[19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後,美國經濟於[[1980年代]]開始茁壯的復甦。蘇聯在[[1991年]][[蘇聯解體|徹底垮台]],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國依然繼續派兵參與海外的戰爭,例如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在1990年代,拜[[數字化革命|-{zh-cn:数字化革命;zh-tw:數位革命}-]]以及[[網際網路]]製造的大量工作機會和技術變革之賜,美國經濟展開了史無前例的繁榮成長,新興的[[矽谷]]成為世界資訊產業的龍頭重鎮。
 
在21世紀開端發生的[[九一一袭击事件]],使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後,又在[[2003年]]發動了[[美伊战争]],並推翻了[[海珊]]政權,但[[伊拉克临时政府]]的後續發展及其战争合法性的爭議至今仍無定論。
<br clear="all">
 
==政治==
{{main|美国政治}}
[[Image:State of the Union.jpg|thumb|200px|美國國會開會時的場景。國會由100名參議員和435名眾議員組成,都是由人民選出。]]
[[Image:Uscapitolindaylight.jpg|thumb|200px|美國國會大廈。國會扮演的是[[美国联邦政府|聯邦政府]]裡的[[立法部門]]角色。]]
 
美国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宪政[[共和立憲制|立憲共和国]],有世界上最早并仍在运作的成文《[[美国宪法|宪法]]》。在《宪法》授权下,政府通过[[美国国会|国会]]运作[[代議政制|代议民主制]]。政府分为三级架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政府中的官员由选民进行不记名投票选举产生,或者由民选官员任命。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官员从单一选区[[單一選區制|多数制]]选举产生,司法系统和内阁官员由行政长官任命并經立法机构批准产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统官员也通过多数制选举产生。
 
[[美国联邦政府|联邦政府]]本身有三个分支,[[三权分立|互相监督和制衡]]:
*[[立法部門|立法机关]]:即[[美国国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部分组成;
*[[行政部门|行政机关]]:即[[美国总统|总统]],总统提名和参议院批准的内阁官员及其下属,负责行使基于联邦法律的治理权;
*[[司法部門|司法机关]]:即[[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和较低级别的联邦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并参议院批准。
 
美国国会实行两院立法体制。众议院设435个席位代表各自的国会选区,任期2年。众议院席位根据人口分布,每10年重新划分一次,每個州最少都會分配到1個眾議院席位:目前有7個州只有1個議席,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則有高達53個議席。而无论人口众寡,每个州在参议院都有2个席位,加起來共一百席,任期6年;每隔2年,三分之一的参议员必须重选。
 
在联邦体制内,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很复杂。根据[[美国法律]],各州是主权实体。然而,在[[美国内战]]和“[[德克萨斯]]对怀特案”建立的规则是,州无权脱离联邦;根据宪法,也无外交权。美国联邦法律在經過憲法授權的領域要高于各州所制订的不同的法律,但是联邦政府的权力只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之内行使;所有未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由州政府和人民自行保留。
 
美国宪法以及[[美国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等一系列修正案致力维护公民自由:包括言论、宗教信仰和出版自由;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选举和财产权。虽然美国所珍视的西方意识形态追求人权,在具体实践中也有争议:直到1964年《民权法案》才立法禁止[[种族主义|种族歧视]]。
 
一般而言,州内事务的主导权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这包括了内部通讯;关于财产、工业、商业以及公共设施的法规;州的相关法律,诸如死刑;以及州内部的工作情况。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间都十分相似。在还有一些领域中州的管辖权与联邦政府的管辖权有重叠。
 
最近几年,联邦政府在医疗、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发展等领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宪法与联邦宪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权和政府组织。而在商业、金融、公共服务和福利机构等方面,州宪法往往比联邦宪法更为详细。
 
美国的联邦和州政府主要有两个政党竞争:[[美国共和党|共和党]]和[[美国民主党|民主党]]。一些小党的参选人有时也有可能当选。中間偏右的共和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社會[[保守主義|保守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古典自由主義]]。中間偏左的民主黨通常在社會議題上屬於自由派、在經濟議題上屬於[[進步主義]]。美國人一般會傾向支持兩黨中的其中一個,不過一些人也會支持獨立的小政黨和候選人,包括了[[自由党 (美国)|自由黨]]、綠黨、改革黨等。除了2001至2002年由民主黨在參議院暫時佔多數外<ref>Secretary of the Senate. United States Senate Art & History: [http://www.senate.gov/pagelayout/history/one_item_and_teasers/partydiv.htm Party Divi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1789—Present]. [[2006年]][[6月21日]]。</ref>,共和黨自從1994年以來一直保持在兩院的多數優勢直到2007年1月,目前的總統[[乔治·沃克·布什]]屬於共和黨籍。
 
===行政劃分===
[[Image:Map of USA with state names.svg|300px|thumbnail|left|美國地圖,顯示出了各州的分布。]]
 
除[[夏威夷]]和[[阿拉斯加]]两个州外,其余48個州位於美洲大陸,并彼此相連,這些州又稱[[美國本土]]。一些人將阿拉斯加也視為「本土」州,因為雖然它和「下方的48州」之間被加拿大隔离,地理上它仍是北美大陸的一部分。所有這些用詞通常都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第五十個州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的[[群島]]上。
 
美國也佔有其他土地、地區、和佔領區,最特别的是美國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但本身卻沒有州的地位。其他的海外島嶼領土包括[[美屬薩摩亞]]、[[關島]]、[[北马里亚纳群岛]]、[[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帕邁拉環礁]]是美國唯一的合併領土,但目前並無人居住。[[美国本土外小岛屿]]則由[[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島嶼組成。此外,自1898年始,美國在[[古巴]]的[[关塔纳摩湾]]擁有一個龐大的海軍基地。
 
之前由美國佔領的地區包括[[巴拿馬運河]]區域,自1903年至1979年一直屬於美國領土。另外,[[菲律賓|菲律賓群島]]從1898年至1935年間也屬於美國領土,美國在那裡建立了菲律賓國協作為轉型至完全獨立的國家前的過渡形式,最後在1946年菲律賓正式獨立。
 
除了美國的實際州和領土外,有數個國家自願加入為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s),包括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以來)、[[帛琉]](1994年以來)、以及[[馬紹爾群島]](1986年以來),這些國家都保有國際法的主權以及對於國土的最高控制權力。不過,這些國家的政府都允許美國提供防衛和金融協助,美國也給予這些國家特殊待遇,提供許多加入美國國內政策計畫的機會,包括災害防治、救災、和重建等計畫。這些自由聯合邦都依賴美國提供的金融協助以维持政府運作和資金需求。
 
===外交===
[[Image:MerkelBushWashington1.jpg|thumb|230px|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美國總統[[乔治·沃克·布什]]。]]
 
美国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係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华盛顿特区都设有大使馆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洲]]和[[日本]]<ref>[http://www.prnewswire.co.uk/cgi/news/release?id=129157 "Britain, Canada, Australia, Israel and Japan Top the List of Countries Seen as Our Closest Allies, According to Harris Poll"]. 1 September 2004. PR Newswire. ''Accessed 2 May 2006''.</ref>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包括[[古巴]]、[[伊朗]]、[[北朝鲜]]、[[索馬利亞]]和[[苏丹共和国|苏丹]]<ref>[http://www.arthistoryclub.com/art_history/Foreign_relations_of_the_United_State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3 October 2005. Art History Club. ''Accessed 2 May 2006''.</ref>。
 
[[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门罗主义]]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区事务的支配權。美國的[[昭昭天命|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战争]]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结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开拓。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欧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个西欧国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后来又有14个欧洲国家陆续加入了这一共同防御联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华沙条约]]成员国以及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出于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产主义]]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国家]]<ref Name=issues>[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Issues "Transnational Issues"].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Accessed 30 April 2006.</ref>。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国内外的国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軍事===
{{main|美国军事}}
[[Image:USS Nimitz 1997.jpg|thumb|left|214px|像[[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尼米茲號]]這樣的超級航空母艦是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航艦戰鬥群]]的中心組成部分。]]
 
美國军队分為四個軍種:[[美国陆军|陆军]]、[[美国空军|空军]]、[[美国海军|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全都由[[美国国防部|國防部]]管理。[[美国海岸警卫队|海岸警卫队]]在和平时期由[[国土安全部]]管辖,战争期间归[[海军部]]。
 
美军虽然在[[20世纪]]到今天这100多年来经历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韩战]],[[越南战争|越战]],[[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大小战争,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如在[[海湾战争]]中将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但美军因为这些战争、维和行动阵亡的士兵人数加起来的总和也不足50万人,而美国本土几乎没几个美国平民在[[1900年]]以来因[[战争]]原因死亡,可见美军对内的保护和对外的科技军事实力。
 
在蘇聯垮台後,美軍的軍事力量之強大,在全球沒有任何國家能比。美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迅速將軍事力量投射至全球。雖然[[法國]]和[[英國]]也有一定的軍事投射力量,但美軍是唯一一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角落進行大規模區域戰爭的軍隊。美国也拥有世界上能够使用的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经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末期在[[日本]]的[[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广岛市]]、[[长崎市原子弹爆炸|长崎市]]投下两枚[[原子弹]]。
 
美軍的軍事潛力也表現在[[物流管理]]上,在這方面的龐大優勢使美軍能夠迅速集結部隊應付戰爭。美國空軍有[[C-5]]、[[C-17运输机|C-17]]等巨型空運載具,並且装备世界最先進的[[F-22猛禽战斗机]]。美國海軍有12艘現役大型[[航空母艦]],配合軍事力量投射的原則,使美軍能對任何可能的威脅作出迅速反應。美国在[[1949年]][[4月4日]]加入地区性军事防卫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美国本土有了一层除美军外的军事保护屏障。
 
[[Image:FA-22 Raptor.jpg|thumb|right|214px|[[F/A-22猛禽战斗机]]是美國空軍的新一代戰鬥機。]]
 
美国军队目前有现役军人140万,另有几十万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兵员<ref>[http://www.dior.whs.mil/mmid/military/ms9.pdf "Active Duty Military Personnel Strength Levels"]. 2002. ''Accessed 2 May 2006.''</ref>。美国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在战时曾实施过义务兵役。美国的军事开支名列世界第一,2005年的军费超过紧随其后的14个国家的总和。<ref>Anup Shah, [http://www.globalissues.org/Geopolitics/ArmsTrade/Spending.asp High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Some Places]. 於[[2006年]][[3月27日]]最新上傳. [[globalissues.org]]. ''於[[2006年]][[6月30日]]更新.''</ref>然而,美国的军事预算仅占其GDP的4%<ref>[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Military Military]. 1 June 2006. [[CIA Factbook]]. ''Retrieved 3 June 2006.''</ref> 。美国在全球有七百多个军事基地,包括在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古巴也有军事基地,遍及除[[南极洲]]外的各大洲<ref>[http://www.commondreams.org/views04/0115-08.htm "America's Empire of Bases" by Chalmers Johnson]. 15 January 2004. Common Dreams News Center. ''Accessed 2 May 2006.''</ref>。
 
比起冷戰期間,由于政治制度內部的軍事思想變化,美國對軍事上的開支和態度已經改變許多。單純以物質資源衡量,美軍目前的開銷小於20年前的規模。然而,美軍依然被世界視為訓練有素、裝備最為先進的部隊。與潜在的敵手相比,美軍在科技上擁有絕對優勢,這種優勢是經過常年的大量研究投資所累積的。與國防相關的研究促成了許多技术突破,包括太空探险、[[電腦]]、[[因特网]]、[[超文本系統]]、核能源、[[全球定位系统]]、[[低可偵測性]]、[[防弹背心]]、甚至是[[微波爐]],以及近來致力開發的雷射武器。對美軍而言,這些在科技研究经费通常高於战斗人員開支。軍事技術與民間經濟保持了緊密的連結,促成了美國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經由技術轉移,其他國家往往也因此受益。
 
==經濟==
 
纵观美国经济史,是一个从成功的殖民地经济于[[20世纪]]过渡到世界最大的工业国的历程。[[Image:Photos NewYork1 032.jpg|thumb|200px|right|[[纽约市|纽约]][[华尔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三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ref>[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features/index/countries.cfm 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2006] by [[Heritage Foundation]]. ''URL accessed 13 May 2006.''</ref>。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中心;[[洛杉矶]]是[[唱片]]、[[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遊业]]和[[建造业]]为主要产业,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Image:Farming near Klingerstown, Pennsylvania.jpg|thumb|200px|left|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农业]]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美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ref>[http://www.issues.org/15.2/herzenberg.htm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by Stephen A. Herzenberg, John A. Alic, and Howard Wial]. 2006. Toward a Learning Economy.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市]]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也為吸納不少人才。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許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於外国進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ref>Frazier, Ian. ''Great Plains.'' Page 9. 4 May 2001. Picador; 1st Picado edition. ISBN 0-312-27850-0</ref>。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發達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ref>[http://tinet.ita.doc.gov/analysis/keyfacts99.html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vel Industry- Key Facts About Inbound Tourism]. 8 May 2000. ITA Office of Travel & Tourism Industries.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美國也是[[飛機]]、[[钢|鋼鐵]]、[[武器|軍火]]和[[消費電子產品|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虽然美国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矛,但财富相对集中,与[[西欧]]相比,40%的人口相对更为贫困,而前20%的人则更富裕<ref>[http://citeseer.ist.psu.edu/cache/papers/cs/1185/http:zSzzSzwww.nuff.ox.ac.ukzSzeconomics_wpzSzw13zSzlyonrev.pdf/atkinson95income.pd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by A B Atkinson]. September 1995. Nuffield College in Oxford. ''URL accessed June 3, 2006.''</ref>。自1975年以来,[[社會流動]]程度较低,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经济增长的成果流向收入较高的20%的家庭.<ref>[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Econ Economy]. June 13,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June 15, 2006.''</ref>,這種差距是因為相對而言更高的[[经济自由度指数|經濟自由]]所產生的<ref>[http://www.fraserinstitute.ca/admin/books/chapterfiles/EFW2005complete.pdf]. September 2005. Fraser Institute. ''Accessed 18 July 2006.''</ref>。不過,如同[[基尼系数]]顯示的,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仍遠高於絕大多數的工業化國家。而且在联合国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中的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中,美国最穷的20%的人的人类发展指数也与自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共产主义国家[[古巴]]的人类发展指数相同。<ref>{{cite web | author = 美国最富裕的20%人口人类发展指数与世界最高的挪威一样 | title = 而最穷的20%人口只相当于排名第50的古巴 | url = http://news.163.com/06/1109/15/2VGDLPA10001121M.html}}</ref>
 
自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凯恩斯主义|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科學和科技===
 
[[Image:Space Shuttle Columbia launching.jpg|thumb|[[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哥倫比亞號]][[航天飞机]]发射,执行载人任务。]]
美国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及技术产品创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电话]]。美国还在[[20世纪]]策畫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早研制出原子弹,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战]]开始后,美国最先在太空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竞赛]]中领跑,从而导致了[[火箭|火箭技术]]、[[武器研究]]、[[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重大进步,[[1969年]]7月,当[[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中走出,成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时,标志着竞赛达到巅峰。美國为[[计算机]]与[[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丰,包括二战中发明的计算机、初期的军事化应用,到今日[[个人电脑]]发展与革新,美國国防部創辦的[[ARPA网]]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赢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国生物医学的聚焦点,业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使人類对[[肿瘤]]、[[阿兹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进入重要階段<ref>[http://www.genome.gov/ The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ccessed May 2, 2006''.</ref>。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机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之类的私营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交通運輸===
[[Image:La city hwys.jpg|thumb|250px|right|[[洛杉矶]]的一座高速公路交流道系統。美國有著相當複雜而運作良好的道路網絡。]]
 
由於[[汽车]]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比較起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為了連結廣闊的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這些高速公路网。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權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國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在[[大英帝國|殖民地]]时代,美国多数地区遵行右驶规则。[[美國獨立]]後,受支持其獨立的[[法國]]和后来的18世纪欧洲移民的影响<ref>The Rule of the Road: An International Guide to History and Practice by Peter Kincaid (Greenwood Press, 1986; 239 pages; ISBN 0-313-25249-1</ref>,逐渐將[[道路通行方向]]改為右駛,這個规则在美国内战之后通行于全国,后来亦影響其他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中國]]。
 
大城市裡也有[[公共交通]]系统,[[纽约市]]的地鐵網路是當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載客量最為沉重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 (紐約)|長島]]、[[紐約上州]]、[[新泽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成為世界上載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絡,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於客運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ref>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121rank.html</ref>。然而美國鐵路的客运並不如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國國土的遼闊;若要到達數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飛機會比搭乘鐵路還要省時。美國政府的分析便認為空中客運是導致客運鐵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連倒閉的主因。
 
空中運輸是長途旅行的更好選擇。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就有17個位於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茲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裡,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就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於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絡廣泛連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接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地理==
{{main|美国地理}}
[[Image:MountMcKinley_BA.jpg|thumb|right|250px|[[阿拉斯加州]]的[[麦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的山脈。]]
 
美國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大,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ref>[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rankorder/2147rank.html Rank Order- Area]. 20 April 2006. CIA World Factbook. ''URL accessed 3 May 2006.''</ref>。美國國土東至[[大西洋]]、西至[[太平洋]]、南至[[墨西哥湾]]、北至[[加拿大]]。[[阿拉斯加州]]也與加拿大接壤,南至太平洋而北至[[北冰洋]]。夏威夷州則處在太平洋的群島上,位於北美大陸的西南方。
 
[[Image:Grand_Canyon_from_Moran_Point.jpeg|thumb|left|250px|[[大峽谷國家公園]]。大峽谷是美國最知名的旅遊點之一。]]
 
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岸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长岛 (纽约)|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於[[北卡罗莱那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6,000英尺(1830公尺)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為止。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裡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ref>[http://www.visitbemidji.com/index.html Mississippi River]. 2004. Visit Bemidji- First City on the Mississippi. ''URL accessed May 3, 2006.''</ref>也位於這裡。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Great Plains)。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洛磯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14,000英尺(4,270公尺)<ref>Peakbagger.com, [http://www.peakbagger.com/list.aspx?lid=21360 Colorado 14,000-foot Peaks], ''URL accessed May 3, 2006.''</ref>。在以前洛磯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則只剩下一個區域了([[怀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在洛磯山脈以西和[[內華達山脈]]以南的大盆地(Great Basin)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內華達山脈本身也有崎嶇的峽谷。在大盆地地帶的西南方則有低於海平線的死谷(Death Valley),那裡也是[[西半球]]最低矮的地區。大臉盆地帶北方和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s)東方的則是哥倫比亞河高原,有著一個大規模的火成岩區,是地球上最大的洪流玄武岩地區。由[[科羅拉多河]]貫穿的科羅拉多高原則坐落於[[四角落州]]正中央,高原的海拔高度平均極高,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砂岩地帶,這些紅土高原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包括了[[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布萊斯]]、[[科羅拉多大峽谷|大峽谷]]、[[宰恩國家公園|宰恩]]等。而在大臉盆地帶西方的內華達山脈則有美國本土海拔最高的惠特尼山(Mount Whitney)。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旁的是太平洋海岸山脈和[[火山]]喀斯喀特山脈,從南至北橫越美國。[[阿拉斯加州]]也有許多山脈,包括了北美洲最高、20,320英尺(6,194公尺)的[[麦金利山]],阿拉斯加大陸以西和以南的[[阿留申群島]]上也有許多火山。[[夏威夷群島]]則是熱帶的[[火山島]]群,分布面積超過1,500英哩(2,400公里),由6個大島和其他一打的小島組成。
 
===氣候===
[[Image:SunsetBeach.jpg|thumb|left|250px|left|[[夏威夷州]]有著終年的熱帶氣候,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由於幅員遼闊和廣泛的地理特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美國相較之下相當理想的氣候也是促成它邁向世界強權的原因之一,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氾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派、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吋(38公分)。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风]]影響,偶而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式气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豪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植物和動物===
[[Image:Haliaeetus leucocephalus2.jpg|right|125px|thumb|白頭禿鷹是[[美国国徽|美國的國徽]]。]]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光是加利福尼亞州就有5,000種,從熱帶地區至北極都有植物分布,美國的植物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ref>National Biological Service, [http://biology.usgs.gov/s+t/index.htm Our Living Resources], ''URL accessed 14 June 2006.''</ref>。許多植物和動物都僅限於它們的分部區域,有些則瀕臨絕種的危險。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自從那時以來,另外57個國家公園和上百個由聯邦政府管理的公園及樹林也陸續成立<ref>National Park Service, [http://www.nps.gov/applications/release/Detail.cfm?ID=639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nounces Addition of Two New Units], ''National Park Service News release'' (28 February 2006),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ref>。某些地區也成立了荒野保護區,以確保對當地動植物棲息地的長期保護。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負責監控[[瀕危物種|瀕臨絕種和威脅]]的動植物,並在全國成立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棲息保留區。這些動植物保護區域全部加起來高達1,020,779平方英哩(2,643,807平方公里)—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8.8%<ref>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 [http://johnshadegg.house.gov/rsc/Federal%20Land%20Ownership--May%202005.pdf Federal Land and Buildings Ownership], (19 May 2005), ''URL accessed 13 June 2006.''</ref>。這些土地都由聯邦政府保護,但有些地區也放寬允許[[石油]]的勘查、[[采矿业]]、和大農場的經營。
 
==人口==
{{main|美国人口}}
[[Image:US_population_map.png|left|240px|thumb|right|2000年的美國人口密集度分部圖。]]
截止到2006年10月16日,美國人口總計已达到3亿人,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印度]][[国家人口列表|第三多]]的国家,人口成長率為0.59%<ref name=POP>[http://factfinder.census.gov/home/saff/main.html#People People]. 12 June 2006. American Fact Finder. Accessed 13 June 2006.</ref>。依據[[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2000年的人口普查]],大約有79%的人口居住於都市<ref>[http://factfinder.census.gov/servlet/GCTTable?_bm=y&-geo_id=&-ds_name=DEC_2000_SF1_U&-_lang=en&-mt_name=DEC_2000_SF1_U_GCTP1_US1&-format=US-1&-CONTEXT=gct "United States -- Urban/Rural and Inside/Outside Metropolitan Area"]. United States Census 2000. ''URL accessed 29 May 2006.''</ref>,美國是一個種族差異巨大的多民族國家,全國有31個種族超過了一百萬人,一百萬人以下的種族還有更多<ref>[http://www.census.gov/prod/2004pubs/c2kbr-35.pdf Table 2. Ancestries With 100,000 or More People in 2000: 1990 and 2000]. Ancestry: 2000 - Census 2000 Brief. ''URL accessed May 29, 2006.''</ref>。
 
大多數的美國人(在2004年有74.67%)<ref>http://quickfacts.census.gov/qfd/states/00000.html</ref>是歐洲[[白人]]移民的後代,這些移民當時在首批殖民地安居,許多是在內戰後的“南部重建運動”中來到美國的,非裔美國人遍佈全美,不過南方的黑人區為最大。由於非白人的移民以及少數族群的高出生率的緣故,非[[拉美裔人]]的白人比率正在逐漸下跌<ref name="Dealing with Diversity">{{cite book | last =Adams | first =J.Q. | authorlink = | coauthors =Pearlie Strother-Adams | year =2001 | title =Dealing with Diversity | publisher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 location =Chicago, IL |id = 0-7872-8145-X}}</ref>。主要的歐洲原籍是[[德國]](15.6%)、[[愛爾蘭]](10.8%)、[[英格蘭]](8.7%)、[[意大利]](5.6%)和[[斯堪的納維亞]](3.7%);很多也來自斯拉夫國家,如[[波蘭]]和[[俄羅斯]]等;其他的移民來自東歐、南歐和[[加拿大]]的法語區。主要來自非洲、並且在19世紀之前依然多為奴隸的[[非裔美国人]](或稱黑人)現在則有3,500萬人(12.12%)。美國原住民如[[印第安人]]則有440萬人<ref name="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cite web|url=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facts_for_features_special_editions/005684.html|title=Native Americ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ccessdate=2006-07-06}}</ref>,之中約有35%居住在政府規劃的原住民保留區。[[拉美裔人]]是美國第二大(僅次於德裔)的種族族群,佔總人口的14.1%(2004年),之中自[[墨西哥]]移民而來的佔了66%,並且預計在將來幾十年中仍會高速增長。[[亞裔美國人]](不包括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島嶼住民)是第三大的少數族裔,2000年普查中佔到3.7%。大多數亞裔美國人集中在西海岸和夏威夷,亞裔中最大的族群來自[[菲律賓]]、[[中國]]、[[印度]]、[[越南]]、[[韓國]]和[[日本]]。
 
===大都市===
 
{|align=right
|[[Image:Panorama_clip3.jpg|thumb|right|180px|[[纽约市]] ]]
|-
|[[Image:DowntownLosAngeles.jpg|thumb|right|180px|[[洛杉矶]] ]]
|-
|[[Image:Chicagonight.jpg|thumb|right|180px|[[芝加哥]] ]]
|}
美國有著數十個主要城市,大多數的人口都居住在這些城市裡,這些城市也形塑了美國的文化、傳統、和經濟。在2004年,全美有251個超過了100,000人的都市,以及9個超過1,000,000人的大都市,包括了好幾個重要的[[全球城市]],例如[[紐約市]]、[[洛杉磯]]、和[[芝加哥]]。此外,若將市中心外的都會區域也算進去的話,美國有50個超過了1,000,000人的大都會。[http://www.infoplease.com/ipa/A0763098.html] 亦是每年[[世界最佳居住城市]]評選中,最多[[國內城市]]名列前茅的國家之一。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right; margin-right:60px"
|-
!rowspan=2| 排行
!rowspan=2 align=center |都市
!rowspan=2| 人口<br /><small> 僅限市內</small>
! rowspan=2| 人口<br />密集度<br /><small> 每平方英哩</small>
! colspan=2 rowspan=1 |大都會區域
!rowspan=2| 地區
|-
!rowspan=1|<small>百萬</small>
!rowspan=1|<small>排名</small>
|-
| 1 ||align=left | [[纽约市]],[[纽约州]] || '''8,143,197''' || 26,402.9 ||18.7 ||1||align=center |[[美國東北部|東北部]]
|-
| 2 ||align=left |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 || '''3,844,829''' || 7,876.8 || 12.9||2||align=center |西部
|-
| 3 ||align=left | [[芝加哥]],[[伊利诺州]] || '''2,842,518''' || 12,750.3 || 9.4 ||3|| align=center |中西部
|-
| 4 ||align=left | [[休斯敦]],[[德克萨斯州]] || '''2,016,582''' || 3,371.7 ||5.2 ||7|| align=center |南部
|-
| 5 ||align=left | [[費城]],[[宾夕法尼亚州]] || '''1,463,281''' || 11,233.6|| 5.8 ||4 || align=center |[[美國東北部|東北部]]
|-
| 6 ||align=left | [[鳳凰城 (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亞利桑那州]] || '''1,461,575''' || 2,782.0|| 3.7 ||14 || align=center |西部
|-
| 7 ||align=left | [[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德克萨斯州]] || '''1,256,509''' || 2,808.5|| 1.8 ||29 || align=center |南部
|-
| 8 ||align=left | [[聖地牙哥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州]] || '''1,255,540''' || 3,771.9 || 2.9 ||17||align=center |西部
|-
| 9 ||align=left | [[達拉斯]], [[德克萨斯州]] || '''1,213,825''' || 3,469.9|| 5.7 ||5 || align=center |南部
|-
|10 ||align=left | [[聖荷西 (美國加州)|聖荷西]],[[加利福尼亚州]] || '''912,332''' || 5,117.9|| 1.7 ||30 || align=center |西部
|}
 
===語言===
 
虽然美国没有法定[[官方语言]],[[英语]]是事实上的国家语言。据[[2003年]]统计,约2億1480萬(81.6%)的五岁以上人口在家只说英语。英语是最通用的交流语言,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是移民归化的要求之一。一些美国人呼吁把英语提升为官方语言,有27个州已经通过地方法律确保英语的官方地位;有3个州承认其他语言与英语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语]],[[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语]]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语]]。除英语外,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2970万)、[[汉语]](220万)、[[法语]](140万)、[[塔加洛語]](130万)、[[越南语]](110万)、[[德语]](110万)<ref name="US Census Bureau, languages in the US">{{cite web|url=http://www.census.gov/prod/2005pubs/06statab/pop.pdf|coauthors=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 title=Statistical Abstrac of the United States: page 47: Table 47: Languages Spoken at Home by Language: 2003|accessdate=2006-07-11}}</ref>。除了這些主要語言外,還有其他336種語言在美國被使用,其中有176種是當地土產的語言。
 
===教育===
{{main|美国教育}}
[[Image:Wfm stata center.jpg|right|thumb|250px|[[麻省理工學院]]的電腦科學中心。]]
在美国,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责任,而非联邦政府。不过,联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过控制教育基金来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有法定义务在公立学校接受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通常,18岁才可以毕业,但是许多州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离校。除了上公立学校,家长也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或送他们去教会或[[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学生们可以选择上公立或[[私立大學|私立]]大学。公立大学从联邦或州政府接受经费,也接受其他渠道的资金,但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仍需償還學生貸款。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學還高。許多學生會在入學大學和學院前進入職場或軍隊以賺取學費,美軍和許多私人企業也會補貼職員的高等教育學費。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ref>[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pdf/HDR05_HDI.pdf United Nations's Education Index]</ref>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目前有7,660萬的美國人正在接受教育(從幼稚園直到大學都包括在內)。[[美国大学列表|美国的许多高等院校]]也非常有竞争力,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ref>[http://ed.sjtu.edu.cn/rank/2005/ARWU2005Statistics.htm ARWU2005 Statistics] [[上海交通大学]]网站数据</ref> 全美有約3600所大學,因此能在[[大學排名#美國|全美大學排名]]擠進前50名的都是名校。而最有名的有六所([[麻省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顿大学]]、[[史丹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因為它們不但是最難申請上的,而且在每次的全美或世界大學排名都能進前10名;超過80%的美國[[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得主都曾在這六大名校之一學習或工作。麻省理工學院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哈佛大學的文、史、醫則是美國公認最好的。以上因素使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
 
===宗教===
[[Image:Pisgah.jpg|thumb|left|250px|一座位於[[北卡罗莱那州]]的[[浸信会]]教堂。[[聖經地帶]]的新教徒人口極多。]]
{{main|美国宗教}}
 
美國政府對於美國人的宗教信仰並沒有作過正式的登記,不過,2001年一次民間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6.7%的美國成年人自認為[[基督教|基督徒]],52%的的成年人自認為屬於[[新教]]的某個特定教派;24.5%則是[[天主教|天主教徒]];而即使少如[[猶太教]](1.4%)、[[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1.3%)、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宗教也都對美國文化有著深刻影響。不過,也有14.2%的人在調查中自認為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ref name=POP>[http://www.census.gov/compendia/statab/population/pop.pdf Self-Described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of Adult Population: 1990 and 2001]. U.S. Census Burea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ref>。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美國是宗教氣氛最濃厚的一个国家。2004年一項[[盖洛普民意测验|蓋洛普]]調查顯示,大約41%的美國人都至少每星期參加一次宗教活動(这个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几倍:法国15%、英国7%、以色列25%)。不過全國分佈的情況很不相同。比如在南方和中西部的[[聖經帶|圣经地带]],人們參加宗教活動要多一些,在東北和西岸要少一些。南方州中,[[浸信會]]是最大的教派,其後是[[衛理公會]];而在東北地區和中西部一大片地區中,天主教是佔主導地位,因為當地的人口很多都是歐洲天主教地區(如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和波蘭)移民的後裔,或者是北美洲其他地方(如[[魁北克]]和[[波多黎各]])移民的後裔。美國其他的大部分地區的基督教人口則都是多種教派混合在一起。尽管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信奉[[基督教]][[新教]],但因为新教徒往往属于各个不同的教派,因此[[天主教]]教会拥有最多的成员。
 
美国保障[[宗教自由]]的权利,政府实行[[政教分离]]制度,不支持也不反对任何一种宗教。但宗教在美国政治中相当活跃。大多数[[美国总统]]都自称是[[基督教]]新教信徒,只有建国初期的几位总统是[[自然神论]]者,另有一人是[[天主教|天主教徒]]。
 
===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健系统总体表现排名,美国名列第15位。<ref>[http://www.who.int/whr/2000/en/annex09_en.pdf "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ref>以占[[国民总产值]]比例和人均花费指标衡量,美国在健康方面的花费(私人和公共花费共计)远超其他国家。<ref>''OECD Health Data 200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9 Countries'' (Paris: OECD, 2000); see also [http://dll.umaine.edu/ble/U.S.%20HCweb.pdf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 The Best in the World or Just the Most Expensive?] 2001. The University of Main. Accessed 29 November 2006.</ref>然而,如此高的支出并未提供水准相应的公共健康保障。[[世界概况|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的资料表明,美国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较高,国民[[寿命期望值]]略低:[[瑞典]],<ref name="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sw.html#People|title=CIA Factbook, [[Sweden]] health|accessdate=2006-10-31}}</ref> [[德国]]<ref name="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gm.html#People|title=CIA factbook, Germany health|accessdate=2006-10-31}}</ref>或[[法国]]<ref name="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fr.html#People|title=CIA factbook, France health|accessdate=2006-10-31}}</ref><ref name="CIA factbook, US health">{{Cite web|url=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s.html#People|title=CIA factbook, US health|accessdate=2006-10-31}}</ref>等国家表现更好。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世界最高的。<ref>[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gi/content/abstract/21/3/169?maxtoshow=&HITS=10&hits=10&RESULTFORMAT=&fulltext=cross-national+comparison&andorexactfulltext=and&searchid=1&FIRSTINDEX=0&resourcetype=HWCIT]</ref> [[肥胖症]]也是[[公共卫生]]难题,估计造成的年度医疗开支达数百亿美元。<ref>[http://news.bbc.co.uk/2/hi/americas/3418603.stm "Obesity cost US $75bn, says study" by Jannat Jalil]. 21 January 2004. ''BBC''. Retrieved on 5 October 2006.</ref>
 
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健保制度不是完全公费,而是公私共同支付。据2004年资料,个人健康花费中私营保险业支付占36%,个人占15%,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占44%。
<ref>[http://www.cdc.gov/nchs/data/hus/hus06.pdf Health, United States, 2006].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ref>在2005年,4120万居民(美国总人口的14.2%)至少在该年度的某一段时间没有医疗保险;不过其中三分之一家庭收入超过50,000美元,而这类人口又有一半人收入超过75,000美元。<ref>[http://www.census.gov/hhes/www/hlthins/hlthin05.html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5.] U.S. Census Bureau.</ref>另外,够资格加入公费医疗保险的人有三分之一未加入。[[医疗保险]]在美国传统上属于雇员福利。同时,无论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费用,医院必须提供急诊服务。在美国,医药费是导致个人破产的最大因素。<ref>[http://content.healthaffairs.org/cgi/content/full/hlthaff.w5.63/DC1 "Illness And Injury As Contributors To Bankruptcy"], by David U. Himmelstein, [[Elizabeth Warren]], Deborah Thorne, and Steffie Woolhandler, published at Health Affairs journal in 2005, ''Accessed 05 October 2006''.</ref>美国在[[医疗研究]]投入了巨额资金,大多数为私人投资。据2000年统计,私营非盈利机构投入占7%,私营企业占57%,税金支持的[[国家健康研究院]]占36%。<ref>[http://hsc.utoledo.edu/research/nih_research_benefits.pdf The Benefits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the NIH].</ref>
 
==文化==
{{main|美国文化}}
[[Image:Elvis presley.jpg|thumb|left|210px|「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1957年。]]
[[Image:Motherhood and apple pie.jpg|thumb|185px|right|[[蘋果派]]、[[棒球]]、[[美国国旗]]都是美國文化的象徵。]]
 
美国文化根植于英属殖民地时期,但很快便隨著當地的環境發展出獨立而獨特的文化,包括了[[西班牙]]-[[墨西哥]]的[[牛仔]]文化和後來的數波殖民潮的強烈影響—包括[[歐洲]]、[[非洲]]和[[亞洲]]。总体上说,美国文化最显著的影响来自北欧,特别是[[德意志]]、[[英格兰]]和[[爱尔兰]]<ref>Adams, J.Q.; Pearlie Strother-Adams (2001). Dealing with Diversity. Chicago, IL: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0-7872-8145-X.</ref>,以及後來的[[義大利]]、[[希臘]]、和[[阿肯納西猶太人|中歐猶太人]]的文化影響。原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也保存了一些自[[西部非洲|西非]]帶來的文化。美國的地理名稱往往反映了英格蘭、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原住民等等的綜合歷史成分。
 
一个描述美国文化的模型是“大熔炉”:移民带来自己的文化贡献,溶入美国文化之中,最终接受一个统一的美国文化。最近常用的模型是“[[色拉|-{zh-cn:色拉;zh-tw:沙拉;zh-hk:沙律}-]]碗”:移民带来的文化會保持一些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而非完全融入原有的美國文化,他們所帶來的文化也會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ref>Joyce Millet, [http://www.culturalsavvy.com/understanding_american_culture.htm Understanding American Culture: From Melting Pot to Salad Bowl]. [[culturalsavvy.com]]. [[2006年]][[6月28日]]</ref>。现代社会学家对美国文化的目标的认同趋向于多元文化論,而非熔炉,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熔炉观念<ref name="Dealing with Diversity">{{cite book | last =Adams | first =J.Q. | authorlink = | coauthors =Pearlie Strother-Adams | year =2001 | title =Dealing with Diversity | publisher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 location =Chicago, IL | id = 0-7872-8145-X}}</ref>。
 
[[美国烹饪]]吸收了美國原住民的烹飪法和食材,例如[[火雞]]、[[马铃薯]]、[[玉米]]、[[南瓜]],都成了美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蘋果派]]、[[比萨饼]]、[[漢堡包]]原先都是來自或改良自歐洲,現在則是美國速食文化的象徵。墨西哥捲(Burritos)和炸玉米餅(tacos)則源自墨西哥。由非裔美國人在身為奴隸時從非洲引入的「心靈食物」(Soul food)也成了大眾的家常菜之一。目前許多在全球大受歡迎的食物要不是源於美國、便是由美國加以改良並推廣的。
 
20世紀之前的美国文化從學習模仿歐洲(尤其是英國)逐漸發展到擁有自己的特色,二戰後隨美國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的飛躍,它的文化對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响。時至今日,美国流行音乐响彻全球,美国电影和电视则在全球播放。
 
針對美國文化這種客觀上“入侵”全球的現象,批評聲不絕於耳。由於歐洲文化是其主要來源,很多歐洲人認為美國文化天真幼稚,以法國為首的國家對美國文化的進入一直堅決抵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文化傳統與美國又大不相同,深受其影響的有日本等國,另一方面阿拉伯國家則對其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同時很多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也對美國文化的同化影響十分擔憂。美國文化的全球地位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語]]的傳播,使其幾乎成為實際上的“世界語”,法國等地則有意在自己能夠影響到的範圍内全力抗擊英語文化的影響。
 
===音樂===
{{main|美国音乐}}
[[Image:Louis Armstrong NYWTS.jpg|thumb|right|170px|[[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美國[[爵士乐]]的代表人物。]]
[[美国音乐]]的種類和風格之多,正反映出美國的文化大鎔爐特色。[[搖滾樂]]、[[节奏布鲁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等世界聞名的音樂類型都是源自美國。在20世紀初,從美國灌錄、複製的唱片流行音樂逐漸傳播至全世界,一些美國的流行音樂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聽到<ref>Provine, Rob with Okon Hwang and Andy Kershaw. "Our Life Is Precisely a Song" in 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Volume 2'', pg. 167. ISBN 1-85828-636-0.</ref>。
 
美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早期美國原住民的傳統宗教音樂,隨著大量歐洲國家移民的到來,替美國音樂增添了[[基督教|基督教合唱]]、音樂樂譜的的色彩。之後的每波移民潮都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和特色的音樂。大量的非裔美國人也帶來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傳統音樂,19世紀後期開始浮現的美國流行音樂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這些非裔美國人的[[布鲁斯]],以及1920年代開始發展的[[福音|福音音樂]]。非裔美國人音樂成為了美國流行音樂的根基,混合了歐洲與土著的音樂成分。美國也有大量的[[民歌|民間音樂]]以及來自烏克蘭、愛爾蘭、蘇格蘭、波蘭、墨西哥、和猶太人等移民的音樂。許多美國城市和鄉鎮也都發展出獨立的地區音樂。底特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大城市以及數不盡的小城市都發展出自己的音樂風格。
 
===文學===
{{main|美国文学}}
[[Image:MarkTwain.LOC.jpg|left|170px|thumb|[[马克·吐温]],1907年。]]
如同其他所有國家一般,美國的文學是由其獨特的發展歷史所塑成的。在早期,美國是由東岸的一系列英國殖民地所形成的,因此美國文學的傳統較親近於[[英語文學|英國文學]]。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和不斷的移民潮,美國文學的特色和寬廣度都已經超出英國文學的範疇。
 
在最早的殖民時期,美國文學主要的題材是讚揚新大陸替殖民者和歐洲母國所帶來的利益。宗教信仰上的爭議也是題材之一。隨著革命戰爭的爆發和美國的獨立,[[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马斯·潘恩]]等人寫下的政治著作在文學和政治上都有極大影響,也催生了新國家的獨立意識。寫下了獨立宣言並在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托玛斯·杰弗逊]]也被認為是美國早期最具天份的作家之一。隨著[[1812年战争]]和對於獨立文學特色的渴望,更多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作家如[[爱伦·坡]]等人逐漸嶄露頭角。奴隸制度的衝突和接踵而來的內戰也對美國文學有深刻影響,到了19世紀末,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和國土開拓時期的結束,美國文學脫離了原先的邊境文學,[[马克·吐温]]成為第一個不在東海岸出生的主要作家,開啟美國本土文學之先河。英國作家[[毛姆]]認為[[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地位更在馬克吐溫等人之上。
 
進入了20世紀,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轉變使美國文學發展的更為多元和複雜。[[海明威]]反映了人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厭惡情緒。1925年[[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費滋傑羅]]出版《[[大亨小傳]]》代表著20年代[[經濟大恐慌]]前美國人的迷夢。黑人文學、南部文學、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現代文學]]也在同時期興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世代、和新的種族、地區、社會特徵都與之前的世代大不相同,大量的移民文學和新興的女性主義文學也成為美國文學的一部分了。
 
===影视与戏剧===
並非所有的美國文化都是源自其他國家,[[美國電影|電影]]的誕生和發展便都是源自美國的。英國出生的美國攝影師Eadweard Muybridge拍下了人類史上第一部電影[[:Image:The Horse in Motion.jpg|奔跑的馬匹]]。自從那時開始,美國的電影產業便開始高速發展,[[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莱坞]]成為人類電影發展的重鎮,絕大多數電影技术的創新和發展都是源於好莱坞,好莱坞電影也成為美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20年代,美國每年平均產出高達800部正規電影,[[查理·卓别林]]的喜劇、依據小說[[飄]]改編的[[乱世佳人]]、和[[超人]]等電影流傳至幾乎每個大陸和國家,成為家喻戶曉的美國象徵。這些電影的出口也使美國獲取了巨大的經濟利潤。除了電影之外,由[[华特迪士尼公司|迪士尼]]開創的[[卡通]]技術也是源自美國。
 
美國也是世界上[[电视]]技術發展和普及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今天,美國有著數千家電視台,電視是美國人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喜愛看電視也是大多數美國人的少數共同特徵之一。美國民眾透過電視得知國內外的新聞時事,觀看電影、比賽、卡通和[[肥皂剧]]。99%的美國家庭至少有一部電視機,絕大多數家庭還擁有兩部。
 
===運動===
{{main|美国体育}}
[[Image:2006 Pro Bowl tackle.jpg|175px|thumb|right|在美國,[[美式足球]]是最受歡迎的觀賞運動。<ref>Maccambridge, Michael. ''America's Game : The Epic Story of How Pro Football Captured a Nation''. 26 October 2004. Random House. ISBN 0-375-50454-0</ref>]]
[[体育|運動]]是美國全國性的休閒活動,其受歡迎的程度是其他休閒活動都無法相比的。職業運動在美國是商機極大的領域,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的人也獲得極高的報酬。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運動團隊和運動員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ref>[http://www.forbes.com/2004/06/23/04athletesland.html "The Best-Paid Athletes"]. 24 June 2004. Forbes.com. ''Accessed 2 May 2006.''</ref>。被稱為「四巨頭」的運動領域包括了[[棒球]]、[[美式足球]]、[[冰上曲棍球]]、和[[篮球]]。其他受歡迎的運動還包括[[賽車]]和[[曲棍球|長曲棍球]]—那是源自於美洲原住民的運動,也是美國最古老的運動。雖然[[足球]]也是相當受歡迎的運動,但相較其他國家而言,足球在美國的普及度並不高。
[[Image:College Football.jpg|thumb|left|美國大學和學院的[[美式足球]]比賽。]]
美國也有許多源自歐洲、並在美國廣泛發展的運動,例如[[賽馬]]。英式橄欖球也相當受到歡迎。其他的歐洲運動如[[馬上曲棍球]]和[[板球]]雖然並不普及,但也有不少死忠的觀眾。美國也是發展[[高爾夫球]]和[[網球]]等運動的主要國家。美國也是西方國家裡[[拳击|拳擊]]和[[職業摔角]]的發展中心,比賽往往吸引大量群眾觀戰,同時也吸引各種運動賭博的活動,美國也產出了許多世界知名的拳擊冠軍。其他的格鬥運動,例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在美國也相當受歡迎,並且經常進行比賽。
 
大學體育運動在美國也相當普及,受歡迎程度幾乎與職業領域不相上下,尤其是在[[美式足球]]和籃球領域。許多大學和學院都培養了運動團隊,定期舉行校際間的競賽。大學和學院所培養的運動類型相當廣泛,從[[田径]]運動到[[水球]]都包含在內。同樣的,美國的高中也有各式各樣的體育活動,有時候這些校際間的比賽還會成為當地的頭條新聞,顯示了美國人民對於運動的喜愛和重視。
<br clear="all">
 
===美國夢===
[[Image:Statue-Of-Liberty.jpg|right|thumb|180px|在噴射機時代來臨前,數百萬乘船至美國的移民者對美國第一眼的印象,便是紐約港前的[[美国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
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ref>Boritt, Gabor S. ''Lincoln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merican Dream''. Page 1. December 1994.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ISBN 0252064453.</ref>。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儘管有些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但許多美國人的確認為,這種獲致成功的機會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找不到也並不存在的。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變的可能,而且這種趨勢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依據歷史學家的說法,美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工業擴張並非只是因為美國的自然資源豐富,更是因為所有人都有機會藉由自己的奮鬥獲取財富<ref>Cullen, Jim. ''The American Dream :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that Shaped a Nation''. June 14, 200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ISBN 0195173252.</ref>。美國夢成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國的主要原因—無論過去或現在。在今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人成為合法的美國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地點。
 
==參見==
 
*[[美国独立宣言]]
*[[美国政府]]
*[[美国历史年表]]
*[[美国宪法]]
*[[美国人列表]]
*[[美利堅聯盟國|美利坚联盟国]]
*[[中美關係]]
 
==注释==
<div style="font-size: 75%">
<references />
</div>
 
==外部連結==
{{commons|USA|美國}}
*[http://www.firstgov.gov 美国政府官方网站]
*[http://www.whitehouse.gov 白宫网站]
*[http://www.senate.gov 参议院网站]
*[http://www.house.gov 众议院网站]
*[http://www.supremecourtus.gov 美国最高法院网站]
 
{{United States}}
{{America}}
{{msg:APEC}}
{{NATO}}
{{G8}}
 
[[Category:美国|*]]
[[Category:北美洲國家]]
 
{{Featured article}}
 
{{Link FA|ml}}
 
[[af:Verenigde State]]
第四七三行 ⟶ 第一四八行:
[[yo:Orílẹ̀-Èdè Amẹ́ríkà]]
[[za:Meijgoz]]
[[zh:美國]]
[[zh-min-nan:Bí-kok]]
[[zh-yue:美國]]
[[zu:IMelika]]
 
[[Category:國]]
 
{{Link F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