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Hillgentleman
Itsmine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Image:Riu Yu hsi.jpg|right|thumb|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宗]][[七七二年|大曆七年]]生,自言系出[[中山]]。世為[[儒]]。
 
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詞科]],為[[監察御史]]。時[[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錫與之交。[[唐憲宗|憲宗]]立,叔文等敗,禹錫斥[[朗州]][[司馬]]。易[[連州]],又徙[[夔州]]。入為主客郎中,復作《游元都》詩。以詆權近,聞者益薄其行,[[裴度]]雅知禹錫,薦為[[禮部]][[郎中]]。度罷,出為[[蘇州]][[刺史]]。徙[[汝州|汝]]、[[同州|同]]二州。遷太子賓客。
== 劉禹錫年表 ==
一歲唐代宗大歷七年,壬子(772)劉禹錫生於蘇州嘉興縣嘉禾驛後。
 
禹錫恃才而廢,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尢精,白居易推為詩豪。[[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一,時為[[唐武宗|武宗]][[八四二年|會昌二年]]。
九歲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本年前,已從詩僧皎然、靈澈學詩。
 
==據==
十九歲貞元六年,庚午(790)北游長安。
*《唐書·劉禹錫傳》
 
{{zhwikisource|作者:劉禹錫|劉禹錫}}
二十二歲貞元九年,癸酉(793)登進士第。是年,顧少連知貢舉。試題為:《平權衡賦》、《風光草際浮詩》。放進士三十二人,其中柳宗元與劉禹錫相知。又登宏辭科,識李絳。
 
二十三歲貞元十年,甲戌(794)向權德輿獻文。
 
二十四歲貞元十一年,乙亥(795)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
 
二十六歲貞元十三年,丁丑(797)父卒於揚州。葬父於滎陽。途中為撰《訊甿》採集素材。
 
二十九歲貞元十六年,庚辰(800)入社佑幕。夏,為徐泗濠節度使掌書記。經歷戎馬生活數月。秋,改為淮南節度使掌書記。
 
三十歲貞元十七年,辛巳(801)仍為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代杜佑撰表、狀多篇。與李益、張登、段平仲等交游。
 
三十一歲貞元十八年,壬午(802)調補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代京兆尹韋夏卿撰表、狀多篇。與柳宗元、韓泰聽施士句講《毛詩》。
 
三十二歲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在渭南縣主薄任。閏十月,入為監察御史。舉崔群自代。卜居於長安光福坊。與韋執誼、王叔文、韓愈、牛僧孺等交游。與令狐楚通訊唱和。代宰相杜佑、京兆尹李實、東都留守韋夏卿、御史中丞李位撰表、狀多篇。
 
三十三歲貞元二十年,甲申(804)在監察御史任。兼領監祭使,與李程等交游。作詩贈張薦、王涯。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狀多篇。
 
三十四歲貞元二十一年唐順宗永貞元年,乙酉(805)正月,仍為監察御史。二月,兼署崇陵使判官。四月,轉屯田員外郎, 判度支鹽鐵案,仍兼崇陵使判官。①舉柳公綽自代。王伾、[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F%94%E6%96%87 王叔文]、劉禹錫、[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B3%E5%AE%97%E5%85%83 柳宗元]等組成政治革新集團。遭竇群彈劾。八月,順宗年禪,憲宗即位。九月,劉禹錫貶連州刺史。過江陵,遇韓愈,作《韓十八恃御見示〈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因令屬和,重以自述, 故足成六十二韻》。十月,再貶朗州司馬。革新集團成員被貶者十人,史稱「[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7%8E%8B%E5%85%AB%E5%8F%B8%E9%A9%AC 二王八司馬]」。是年,代杜佑撰表多篇,又作《救沈志》、德宗輓歌等。
 
三十五歲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806)在朗州司馬任。居於招屈亭之旁。與顧彖、董涎等交游。上書杜估。八月,憲宗詔:劉禹錫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時王伾已病卒,王叔文賜死。
 
三十六歲元和二年,丁亥(807)在朗州司馬任。撰並書乘廣禪師碑。
 
三十七歲元和三年,戌子(808)在朗州司馬任。得柳宗元寄文。與白居易通訊唱和。
 
三十八歲元和四年,己丑(809)在朗州司馬任。托程異獻詩於李吉甫。
 
四十歲元和六年,辛卯(811)在朗州司馬任。呂溫卒,作詩哭之。撰董侹集紀、《辯易九六論》。在朗州司馬任。又上書杜佑。撰董挺墓誌銘、顧彖墓表。
 
四十二歲元和八年,癸巳(813)在朗州司馬任。與竇常唱和。上書李絳、武元衡。竇群過朗州,劉禹錫代撰謝上表。
 
四十三歲元和九年,甲午(814)在朗州司馬任。代竇常撰《武陵北亭記》。劉禹錫在朗州期間重要論文有《天論上、中、下》等,賦有《謫九年賦》、《望賦》、《何卜賦》、《砥石賦》、《楚望賦》等,詩有《武陵書懷五十韻》、《游桃源一百韻》、《桃源行》、《泰娘歌》、《競渡曲》、《採菱行》、《陽山廟觀賽神》等。與柳宗元、元稹、楊歸厚等通訊唱和,與僧交游。
 
四十四歲元和十年,乙未(815)二月,與柳宗元等奉詔回長安。作《傷獨孤舍人(郁)》、《酬楊侍郎憑見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等詩。三月,復出為播州刺史。因裴度請,改連州。殷堯藩有詩送別。途中與柳宗元唱和,至衡陽分路。五月,抵任。撰《謝上連州刺史表》,謝武元衡、張弘靖啟。六月,武元衡被刺,作《代靖安佳人怨二首》。
 
四十五歲元和十一年,丙申(816)在連州刺史任。與楊千陵、馬總等通訊唱和。
 
四十六歲元和十二年,丁酉(817)在連州刺史任。得柳宗元寄文及藥方。與[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3%E7%A8%B9 元稹]、[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5%B1%85%E6%98%93 白居易]通訊唱和。
 
四十七歲元和十三年,戍戌(818)在連州刺史任。是年,得薛景晦寄《古今集驗方》,劉禹錫編《傳信方》報之,自撰前言。又作智嚴律人師碑,袁滋、於頗輓歌。
 
四十八歲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在連州刺史任。冬,母卒,送母柩葬滎陽。十一月,次衡陽,聞柳宗元卒,作詩哭之。過鄂州,與李程相會。裴昌禹來訪。與僧交游。
 
四十九歲元和十五年,庚子(820)撰文祭柳宗元。與白居易唱和。八月,令狐楚謫衡州,在洛陽與劉禹錫會面。
 
五十歲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821)冬,除夔州刺史。由洛陽赴任,經鄂州,與李程唱和。是年,作呂溫集紀,《傷愚溪三首》。
 
五十一歲長慶二年,壬寅(822)正月,抵任。與溫造、王涯唱和。是年,裴昌禹來訪,韋絢來求學。
 
五十二歲長慶三年,鄉卯(823)在夔州刺史任。
 
五十三鄉長慶四年,甲辰(824)正月,穆宗卒,敬宗即位。劉禹錫在夔州期間,將以前所撰《鑒藥》等文,整理為《因論七篇》。為柳宗元編遺集,並撰前言。與元稹、白居易、楊巨源等唱和。夏,轉和州刺史。離夔州時,游巫山神女廟,遍覽古今題詩·選出沈佺期、王無竟、李端、皇甫冉四首。作《自江陵沿流道中》、《西塞山懷古》、《武昌老人說笛歌》等。應崔群之邀,游宣州,作《九華山歌》。八月,抵任。和州值旱災之後,關心人民疾苦。撰《和州謝上表》、《洗心亭記》。
 
五十四歲唐敬宗寳曆元年,乙巳(825)在和州刺史任。
 
五十五歲寳曆二年,丙午(826)冬,罷和州刺史。與李德裕、元稹、白居易、崔玄亮、韓泰等唱和。離和州,游建康,作《經檀道濟故壘》、《金陵懷古》等詩。過揚州, 與白居易相遇,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詩。游楚州,與郭行余相會。過汴州,與令狐楚相會,皆有詩。
 
五十六歲唐文宗大和元年,丁未(827)春,返洛陽。秋,為主客郎中、分司東都,舉姜倫自代。與白居易、令狐楚、姚合等唱和。
 
五十六歲大和二年春,為主客郎中,至長安。裴度欲薦劉禹錫和制誥,未成。充集賢殿學士。與裴度、李繹、崔群、白居易、質承宣、楊嗣復、張籍等聯句。
 
五十八歲大和三年,己酉(829)除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舉韓泰自代。撰王涯先廟碑、令狐楚家廟碑、法融大師新塔記。白居易編《劉白唱和集》卷上、中。
 
五十九歲大和四年,在禮部郎中、集賢殿學士任。求分司東都,未果。
 
六十歲大和五年,辛亥(831)在集賢殿期間供進新書二千余卷。與裴度、令狐楚、白居易、元稹、韓泰、楊歸厚、李德裕、張籍等唱和。七月,元稹卒, 作詩哭之。又作劉仁師遺愛碑。十月,出為蘇州刺史姚合有詩送別。過河中府,與李程相會。過洛陽,與白居易相會。
 
六十一歲大和六年,壬子(832)二月,抵任。舉韋應物自代。蘇州水災,請得朝廷賑濟。編《吳蜀集》。白居易編《劉白唱和集》卷下(《劉白吳洛寄和卷》)。得張枯寄詩。
 
六十二歲大和七年,癸丑(833)在蘇州刺史任。以政最,賜紫金魚袋。自編詩文集,編《彭陽唱和集》,為李絳編遺集,皆撰前言。是年閏七月,李紳過蘇州。
 
六十三歲大和八年,甲寅(834)在蘇州期間,作《魏生兵要述》等。七月,移汝州刺史。過揚州,與牛憎孺相會。過沛州,與李程相會。抵任後,舉裴弘泰自代。十一月,李德裕過汝州。
 
六十四歲大和九年,乙卯(835)在汝州期間,與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唱和。九月,移同州刺史。過洛陽,與裴度、白居易相會。十二月,抵任,舉蕭俶自代。
 
六十五歲開成元年,丙辰(836)同州連遭旱災,請得朝廷賑貸,放免舊欠。秋,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編《汝洛集》,並撰前言。
 
六十六歲開成二年,丁巳(837)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二月,應李珏之邀,與裴度、白居易等於洛水修楔。十一月,令狐楚卒,作詩哭之。將大和五年以後與令狐楚唱和詩續編入《彭陽唱和集》,撰後引。與白居易、[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9B%E5%83%A7%E5%AD%BA 牛僧孺]、楊汝士、楊嗣復、李紳等唱和。
 
六十六歲開成三年,戊午(838)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撰韋處厚集紀,薛春、王質神道碑。文宗欲置詩學士,楊嗣復首薦劉禹錫,李珏反對此事,遂作罷。
 
六十八歲開成四年,己未(839)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加尚書銜。撰史孝章神道碑。
 
六十九歲開成五年,庚申(840)改秘書監、分司東都。撰[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A4%E7%8B%90%E6%A5%9A 令狐楚]集紀、崔倕神道碑、文宗輓歌等。
 
七十歲武宗會昌元年,辛酉(841)春,加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作《秋聲賦》。與白居易、王起聯句。薦王龜。與白居易勸南卓撰《揭鼓錄》。
 
七十一歲會昌二年,壬戌(842)病中撰自傳。七月卒,贈兵部尚書。葬於滎陽縣西檀山原。
 
[[Category: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