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Itsmine
無編輯摘要
Itsmine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師古曰輯與集同纂與撰同)
《'''論語'''》,彙[[孔子]]及其門生所言之書也,乃[[儒家]]所奉經典之一。彙理自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乃研究[[儒家思想]]之要書。[[宋]]時[[朱熹]]合《論語》、《[[孟子 (書)|孟子]]》、《[[大學]]》、《[[中庸]]》為「[[四書]]」,使之地位日高。今本《論語》計二十篇,萬二餘字。
 
[[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師古曰畸音居宜反)。[[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師古曰:王吉字子陽,故謂之王陽。)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 思想 ==
楊伯峻《論語譯註》言《論語》內「[[仁]]」計及一百零九次,「[[禮]]」計及七十五次,此亦為儒家之要旨也。孔子述仁即「恭、寬、信、敏、惠。」又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下為篇名曰《從政》),《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如淳曰:《問王》、《知道》,皆篇名也。);《魯》二十篇;《傳》十九篇(師古曰:解釋《論語》意者。);《齊說》二十九篇;《魯夏侯說》二十一篇;《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師古曰:張禹也。);《魯王駿說》二十篇(師古曰:王吉子。);《燕傳說》三卷;《議奏十八篇》(石渠論);《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孔子三朝》七篇(師古曰今大戴禮有其一篇。蓋孔子對魯哀公語也。三朝見公故曰《三朝》。);《孔子徒人圖法》二卷,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夫孔子之圖復「禮」,乃欲使「天下有道」也。故書載門生問「仁」,其答曰:「愛人。」(《陽貨》)又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並意為當仁不讓,故「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由是可知,儒家之重仁,乃始自孔子。
 
==另見==
第一三行 ⟶ 第一〇行:
 
==據==
*《[[漢書]]》·藝文志·論語
*de Bary, Theodore (ed.),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金谷 治 (訳注); 《論語》,岩波文庫,1999年 ISBN 4-00-332021-2
*楊伯峻,《論語和孟子》,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ISBN 7563339388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它典==
第二五行 ⟶ 第一九行:
 
[[Category:四書五經]]
 
[[de:Analekten des Konfuzius]]
[[en:Analects]]
[[es:Analectas de Confucio]]
[[fr:Entretiens de Confucius]]
[[ja:論語]]
[[ko:논어]]
[[pt:Analectos de Confúcio]]
[[ru:Лунь Юй]]
[[zh: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