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通渠」: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Seccom88
無編輯摘要
Seccom88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廣通渠'''自[[長安]]東至[[潼關]],三百餘里,本[[漢]]漕渠也。
 
[[漢武帝|漢武]]間,山東<ref>山東,崤山東</ref>漕糧自[[渭水|渭]]入[[長安]],水道九百餘里,水既少,入冬多凝,度六月而罷,時有難處。[[大司農]][[鄭當時]]言曰:「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水|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帝納其議。[[元光六年]],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引渭為源,始長安地西北,經城南向東,納[[泬水|泬]]、[[滻水|滻]]、[[霸水|灞]]之水,以增漕量。泬滻諸水出南山,故沙少。漕渠穿霸陵、新豐、鄭縣、華陽,於渭水口與河合。三歲而通,漕運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元狩三年,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發謫使鑿[[昆明池]]在長安西南。周長四十里,蓄灃、滈之水以練水兵,又可調漕渠量。[[漢光武帝|光武]]中興都[[洛陽|洛]],東糧西運不繼,漕渠失修,遂漸湮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