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通渠」:各本之異

[底本][底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Seccom88
無編輯摘要
Seccom88
無編輯摘要
第四行:
 
本漢漕渠也,[[漢武帝]]時,關東漕糧從渭水上京師長安,因封凍而水又不足,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大農[[鄭當時]]言曰:「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帝纳其議。元光六年,令齊人水工徐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渠引渭水為源,始長安城西北,經城南向東,平行渭水。沿途納泬水、滻水、霸水,以增漕量。泬滻諸水源於南山,含沙量少。漕渠穿霸陵、新豐、鄭縣、華陽,於渭水口與黃河合。三歲而通,漕運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田矣。
 
後光武中興,定都洛陽,東糧西運不繼,漕渠失修,遂漸湮廢。
 
[[隋]]開皇三年,以京師倉廩尚虛,議為水旱之備,詔於蒲、陝、虢、熊、伊、洛、鄭、懷、邵、衛、汴、許、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又於衛州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陝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轉相灌注。漕關東及汾、晉之粟,以給京師。又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陝以東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底柱之險,達於常平者,免其征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