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各本之異

[底本][初定本]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Ericyuen
無編輯摘要
Ericyuen
無編輯摘要
第一行:
'''余襄公靖''',字'''安道''',號'''武溪''',[[趙宋|宋]][[韶州]][[曲江]]人,祖籍下邳<ref>靖祖母王氏墓,碑署「下邳余姓墳墓」</ref>,曾祖從,祖榮,皆不仕,父太常博士慶<ref>《余紹賢堂族譜》</ref>,累贈太常少卿。[[一零二四年|天聖二年]]舉[[進士]],為[[贛縣]]尉,遷秘書丞,數上書論事,建言班固《[[漢書]]》舛謬,命與[[王洙]]並校《[[史記]]》、《[[後漢書]]》。書奏,擢集賢校理。[[范仲淹]]以言事觸宰相[[呂夷簡]]去國,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脩]]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靖坐貶監[[筠州]][[酒]][[稅]],稍徙[[泰州]]。[[一零四三年|慶曆三年]],[[宋仁宗|仁宗]]復用仲淹,乃召還,知[[英州]],遷太常博士,復為校理、同知禮院。景祐、慶曆之間,仁宗欲更天下敝,增諫官四員,使論得失,以靖為右正言。脩言靖:「遇事輒言,無所迴避。」
 
[[一零四四年|四年]],[[西夏|夏]]納誓請和,將加封冊;而[[遼]]以兵臨夏境,遣使言:「為中國討賊,請止毋和。」朝廷患之:欲聽,重絕夏人而兵不得息;不聽,生事北邊,議難決。靖獨以謂:「中國厭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息兵養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撓我爾,是不可聽。」即遣靖假諫議大夫以報,而留夏國封策不遣。從十餘騎馳出[[居庸關]],見遼主於九十九泉,從容坐帳中辯言,往復數十,卒屈其議而還。宋廷遂發夏冊,西師既解嚴,北邊亦無事。是歲,以本官知制誥、史館修撰。而遼卒自攻夏,明年,使來告捷,又以靖往報。